家长们打造属于自己的育儿知识框架/体系,是否有必要?
什么是育儿知识框架?
其实这个是家长们在养育孩子、教育孩子过程当中,形成的一套方方面面的、从各种角度出发考虑的一些理论和指导办法。具体来说,这些理论和办法是根据各自所处的环境、所要去的学校的条件和各种情况综合而形成的,它并不是一概而论的。当然其中会有些大的原则有统一,然后也会有一些小的细节动作会类似,但是如果为了取得个人育儿知识框架/体系成效的最大化,内里必然会有一些不同的动作组合。
现在在网络上看到有一些做得好的家长们,在我看来他们基本上都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清楚地知道在什么阶段孩子该关注什么,在什么阶段该给孩子们补充什么,他们发展目标是什么,擅长和优势在哪里,缺点在哪里,以及为了帮助孩子达成某一个目的,家长需要辅助什么或者说是需要去帮助孩子补足的地方在哪里,他们都很清楚。
可能大部分的家长会说,我并不擅长这个,我的专业不在这里,我跟着学校计划走就可以了。
这个也没毛病,毕竟从国家到各省市各自教育计划的大方向上是确定的,按部就班我们可以达成基本目标,有潜力的孩子还会自行发展出超家长预期的成就。
但是如果希望自己孩子与其他人不一样,或者希望能够通过以勤补拙超越他人,或者想根据孩子的特长发展优势能力,那么作为家长你就需要去发展自己的特殊化、个性化的理论,为孩子做个性化的探索实践。对这个有兴趣且想去单独做设计的,我们其实可以参考一下咨询公司做咨询时使用的各种分析框架,从入门时帮我们去思考如何构建。
关于家长们是否有必要打造属于自己的育儿知识框架/体系?
我觉得这很有必要。我们家里没有天才,只有靠勤劳去补不足,积攒能量,以期笨鸟先飞,所以很有必要通过自身能力的构建,去帮助孩子实现跨越。
我们看咨询公司做分析,它都会有一套框架的东西去给到每个新手咨询师,帮助他们去快速的进入角色 。这个框架就相当于我们作为家庭教育时所应该有的东西。
有一个很著名的例子,也是广为人知的一个模式,我想有些人应该听过巴拉拉的MECE吧,咨询界比较有名的枚举分析法。当然它的出现时间已经比较久了,很经典 ,中文意思是“相互独立,完全穷尽”,能够做到不重叠、不遗漏的分类而且能够借此把握核心问题。它的步骤主要有两个,第一个是确认问题是什么,第二是寻找MECE的切入,可以用最高度条理化和最大的完善度清理你的思路。
使用这个方法它首先是要列出你所必须解决的问题的各项组成的内容;然后再考虑是不是每一项都是独立的、可以清楚区分的,做到“相互独立”;最后,你是不是把所有的一切都想到了,做到了“完全穷尽”。这个分析方法可以帮助你找到所有的问题所在,帮助你去进行分排序、分析,然后找到满意的解决方案。
打造属于自己的育儿知识框架/体系,最快速的办法是?
所以,如果一对父母要做好家庭教育,打造属于自己的育儿知识框架/体系,最快速的办法就是问自己:我该从哪些方面去帮助孩子?孩子想要/需要发展什么能力?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去拓展孩子的能力?等等系列问题。
当然有些人可能会说我的孩子不这样,我可以不从这个角度,我有其他角度,这样也很好。父母有独立的思考能力,他知道怎么样的针对性的组合是对孩子最好的,那这样家庭教养出来的孩子会很优秀,个性化的方式也是最适合孩子个性的。
但是对于大部分的家长而言的话,可能并没有这样的概念,并没有这种逻辑框架的概念,所以可以找到一些工具去帮助他们。我们可以去学习现有的工具,看一看能不能来帮助我们去解决问题。
当然了,虽然我们这么说了,我们也知道该怎么做了,但是我们想要取得期望的结果,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也要这么做。做了之后我们也要往回看去做复盘,看看我们这样做的东西是不是有成效的,哪些对孩子最有效,有效的动作重复做。在这样复盘之后,我们去做调整,逐渐逐渐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的。
在孩子成长过程当中,有些情况也会发生变化,孩子认知的扩展,他想法和见解的改变,那么也会要求我们不断地去调整,这也要求家长要不断地跟上步伐。
最后的重点,在于实践
这些内容初看起来会有些空,因为于我而言,还缺乏实践去验证,我个人的育儿知识框架/体系以及工具箱都还在不断构建的过程,需要逐一去实践。我总希望遇到问题时能够对照自己的框架体系去按图索骥,或者能够打开工具箱去找到对应的工具来解决问题。
目前我正在做这样的事情,由于个人或者个体的局限性可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是我总是试图在碰上新问题的时候不断地更新自己的能力。
我希望穿过重重迷雾找到那些真正起作用的行为,以始为终去考虑如何安排最优路径,去安排儿童发展的最优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