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省会”拼的不只是“首位度”
近日,河北省出台《关于大力支持省会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从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美丽省会和当好排头兵四个方面,明确了河北省省会城市石家庄的功能定位,并确定了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经济外向度、万元GDP能耗、PM2.5浓度以及经济总量等方面的指标。
据不完全统计,在各地陆续公布的各省份“十四五”规划中,已有10个省份提到了“强省会”战略。在此之前,有多个省份明确提出了加快省会城市发展的措施。“强省会”,为何成为各地“十四五”期间的战略性安排?
从城市化发展趋势看,提高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已成为各地培育建设城市群和都市圈的重要抓手,省会城市作为区域内行政资源、人才资源、科技资源、金融资源等发展要素的集中承载地,在成为省域发展引擎方面,有着先天优势。从省会城市的发展现状看,目前确实有一些省会城市在省内“存在感”不强,突出表现在经济总量、人口数量等核心指标方面没有占据“排头兵”的地位。同时,部分省会城市在城市功能、品质以及美誉度等层面,也没有体现出区域中心优势。
衡量一个省会城市的“存在感”强不强,目前较为普遍的评判标准是“首位度”排名,主要是指省会城市的生产总值在全省的占比,也有一些分析机构加入了人口数据的占比排名。但是客观地看,“首位度”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省会城市的发展质量。比如,按照经济总量“首位度”排名看,在2020年省会城市排名中,福州、广州、郑州、南京、济南五座城市的经济总量已超万亿元,在全国范围内也是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实力不可谓不强,但依然在省内没有“刷出”一枝独秀的“存在感”。
对于省域经济布局而言,“一城独大”并不等于全局的高质量发展,“多点开花”才是体现区域经济活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推进“强省会”战略不能单纯地以排名论英雄,而是要看真正的城市竞争力;不仅需要提升经济总量、人口数量在省内的占比,更要靠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来实现“强省会”。
在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方面,省会城市需要配置好资源。各类发展资源要素集中,是省会城市的优势,但如果不进行科学合理配置,眉毛胡子一把抓,有些资源反而成了“鸡肋资源”。比如,有的省会城市受历史因素影响,核心城区内布局了过多的工业企业和低端服务业,导致企业发展受限,城市空间也严重不足。对此,有的省会城市提出了“二环内做减法、二环外做乘法”思路,通过城市更新,盘活低效资源,为城市发展拉开框架、明晰省会功能定位留出发力空间。
在提升城市发展质量方面,省会城市需要统筹“长短板”。城市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城市品质的竞争、功能的竞争。品质提升、功能完善,优质的资金、人才、技术等发展要素自然会聚集。因此,做强省会城市,需要统筹推进产业现代化与城市现代化,持续放大优势产业、优势功能等长板,尽快补齐城市服务、城市品位等方面的短板,用一流的硬基础和软环境占得发展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