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阅读的能力只能靠阅读本身

探讨一个问题,从功利和非功利两方面来看,比较有说服力。如今有些人将阅读看成解救语文基础教育的灵丹妙药,以为万能,而又有些人认为阅读并非如此,语文教育的解药还有待发掘。可是,无数个作家,无数个与文字打交道的人的经验表明没有阅读是万万不行的。作为一个语文老师,经常大声疾呼要让孩子多读书,然而,我们的传统总是讲究实际,什么东西都要考虑有没有用,最后形成一种只问结果不管过程的思维习惯: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不管成功的方式和过程如何,只要成功。放在孩子的学习这件事上,就是只问成绩,不管过程,一俊遮百丑,至于平时如何听课、怎么做作业,交朋友,和人相处、品德怎样,一概不要。而且现在我们的心态,整个社会的心态也浮躁,干什么什么事情总想一步到位,今天种下一棵树,明天就想摘果实,走到哪里都急急忙忙,到任何地方办事都要挤一挤,吃个水果蔬菜都反季节,这样好吗?我们面对的是孩子,一个活生生的人,不是机器,家长们看不到读书的好处,始终有人无动于衷。那么,阅读究竟有什么好处,为什么要阅读?细细想来,以我有限的知识我觉得阅读有以下好处。
第一、增加识字量。读得越多,识字越多。有人会说低年级的学生认得几个字?怎么去读书?其实识字与读书是相辅相成的,孩子们会在阅读的过程中主动地想办法去识字,连猜带蒙,查字典,问人,这些都可以促进识字效率。通过阅读,能让孩子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认字、体会词语的运用,这比单纯的在课堂上独立认识几个字词效果要好得多。
第二、培养想象力和逻辑思维。想象力是人类的一项重大品质,我们之所以取得了万物之灵的称号,就是因为比其它动物多了一样想象力,干任何一门职业都不能少了想象力。总说中国的教育扼杀孩子的想象力,这是武断的。如今是数字化时代,又被人称作读图时代,读频时代,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多种多样,极大方便的同时,也有极大的弊端:人们失去了耐心!很多人无法静下心来读完一篇带文字的东西。人们早已厌烦了逐字逐句地阅读文字,反而喜欢看图片,看各种各样的视屏,这就是读图时代、读频时代的典型特征,因此各种各样的视听类App,都竭力推出海量的图片和视屏吸引流量。所以你看现在大家都在干什么?上快手,刷抖音,拉头条,玩qq,聊微信,逛淘宝,直播,围观,手机里被这些占满了,时间也被这些东西劫持了。生活中到处都是网民,小孩子也不例外,从小玩手机的小孩子,不看手机,不看电视不吃饭。公交车上,教室里,王者农药,吃鸡,这些带给我们什么?那就是所有的答案都是现成的,人们只会浏览,懒得去思考以至于不会去思考,慢慢地让我们失去了思考力和想象力。多媒体课件也一样,你说这东西好吗?它能将抽象的东西、难以表达的东西转化为声、光、电、影,直观地表达。可是你细想的话,其实这和写作业时直接告诉我们答案一模一样!本来一个问题提出来,你还会去想,去猜,比如我们说:一棵松树,你会想这究竟是怎样一棵松树?它生长在什么地方?可是图片一出来说就是这样的,它生长在这个地方。那么这个学生就再也不会多想了,你让他说说心中的松树,他一定会按你展示给他的那样去说,所以时间一久,他会越来越懒,越来越不想思考。我们用图像代替了思考,它们用直观的声色图像,光电生化,代替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表面看起来热闹非凡,实则能学到什么?值得商榷!因此读书激发想象力。更何况成年以后,我们读的书会越来越少时间也越来越少,因此趁记忆力最好的时候多读书。大家都有这种感觉,那就是小时候学的东西记得最牢。我们可以回想一下自己的小学经历,让你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什么呢?是课本吗?是那些基础的知识吗?可能大多数人跟我一样记得最深的还是那些经典的诗文,尤其是古诗。反而初高中的内容就忘的差不多。大多数人的知识储备,实际上就是小学初中学的那点东西。
除此之外,阅读能开发大脑智力,使原本静止的,没有联系的大脑各部分活跃起来,理解力和思维逐渐跟上,这对数学上的数理逻辑有很大的帮助。数学不好学生有个共同现象,就是搞不清物体的度量单位,弄不清加与减的本质关系,单纯的加减他会,可是把这些综合起来,上升点难度就晕头转向,把一些算数放到应用题中具体应用,就不会,其中原因不是知识掌握不牢,而是他无法弄清楚数量关系,搞不清楚概念,定义,不会联想,不会综合。
第三.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帮助写作。现如今,对于一个受过正经教育的人来说,阅读和写作是他基本的能力,可事实上,现在的大多数人动不动就去百度,复制粘贴,甚至大学生们都以这样的方式应付各种作业、论文。这个根源与阅读有很大的关系,在他们的求学阶段,为了考试只做题而忽略了对阅读的培养,看课外书被认为是看闲书,对学习有害。事实却是,阅读对语感的培养十分重要。什么是语感?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能正确运用语言的感觉。语感对修改病句,阅读理解和写作至关重要。语感培养起来以后,在以后的学习中,孩子遇到连词成句,修改病句这类题,应付起来将非常轻松。因为根据语言习惯,一个句子有没有毛病,他能立刻能感觉到。其它像排序,连线,读过一遍就能自发生成正确的排列顺序。大家常说初中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所以应该怎么办呢?研究表明,三到十三岁时是一个人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过了这一时期,人的抽象记忆会越来越好,而机械记忆反而逐渐下降,所以,要趁早这个时机多读,多背一些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诗歌,散文,经典,丰富滋生文化积淀。为以后的学习储存大量营养,这些东西一旦掌握,终身难忘,对一个人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会发挥巨大能量,从实际和实用这点来说,孩子背诵记住了大量美文,古诗词,首先在以后的学习当中,至少初高中的文言文学习对他来说将大有裨益。因为他经过了大量背诵已经培养良好的语感。
在语文学习过程当中,大多数的孩子普遍会碰到一个难题就作文,作文之难,难于上青天,搜肠刮肚,无处下笔,很大一个原因是没有丰富的词汇准备,孩子想到一个事,有一种感觉而且很强烈,但是他无法用书面语言准确描述,一个孩子没有认识大量的汉字,没有学过很多句式,没有良好的语感,字又写得慢,他又怎能写出优美的文章?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孩子平时很能说话而且不乏很高明的想法和观点,但写不出作文的原因。同样是一朵花,词汇贫乏的人会说这朵花真美呀,而词汇丰富的人会写一句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群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会说这是一朵紫红色的小花,像一个邻家小姑娘那样惹人心生怜惜;同样是去看大海,词汇贫乏孩子让他可能憋半天,只能写出一句:大海,你全是水。词汇丰富的就不一样,他可能引用一句诗: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第四、培养人的毅力,尤其是对于坐不住的孩子来说,这是一个磨练人性子的好方法。一刻也不能闲的这种孩子,最应该读书,一旦培养出了读书的兴趣,他就会变得安静,安静了就能坐地住呀,能坐住了就能集中注意力听讲,能集中注意力听讲了自然学习成绩就上去了。
最后,从功利的角度来看。我们为什么要阅读呢?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里的一段话:“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只是在课程性质和课程基本理念上的总的要求,在各个学段,课程标准都提出了详尽的阅读要求。更加重要的是中、高考的指挥棒没有变,而且近两年高考一直进行着改革。高考命题方式越来越注重阅读速度,以前卷面大概7000字,现在是9000字,将来可能增加到1万字;阅读题量也增加了,题量,不是题目的数量,是你要做完的题的体量。高考的阅读面也在悄悄变化,哲学、历史、科技什么类型的内容都有。现在阅读的要求远远高出了语文教学平时教的那个水平,反倒对课本上的记忆性的知识大幅下降,“教改必须用高考来撬动,来推动阅读、写作的教学,”全国统一教材的主编温儒敏说“别为了应付考试而放弃阅读!现在你的孩子不阅读,将来可能根本应付不了考试!”
其实阅读对学生来说是最难的,他要求学生要掌握很好的搜集信息的能力,强大的分析整合能力,而这些能力是可以训练的,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但,提高阅读的能力的方法只能靠阅读本身!
所以,趁早,多读书,读好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