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比较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三章》)
[乙]
孟子曰:“桀、纣①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③。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
(选自《孟子·论得天下》)
注释:①桀、纣: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②与:为、替的意思。③尔也:而已。④圹(kuàng):原野。
9.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1)委而去之( )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3)所恶勿施尔也( )
10. 填空并翻译。
(1)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将这个句子填在下面并翻译。
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结合甲、乙两文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乙两文中的“道"意思是一样的,都解释为“道理”。
B. 甲、乙两文都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C. 甲文强调“人和”,乙文强调“民心”,都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D. 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展开论述,论证有力。
【答案】9. ①. 丢弃(放弃) ②. 限制(使人民定居下来) ③. 厌恶(讨厌)
10. ①. 句子: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②. 翻译:所以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③. 翻译:百姓归附仁政,犹如水就地势往下流,野兽在原野奔跑。 11. C
【解析】
【9题详解】
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
①句意: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委,丢弃(放弃)。
②句意: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域,名词作动词,限制(使人民定居下来)。
③句意:他们所厌恶的,不强加给他们。恶,厌恶(讨厌)。
【10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筛选和翻译句子。“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是说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就此得出结果“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重点词语:故,所以;君子,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必,一定。
②句的关键词:归,归附;仁,仁政;犹,像。
【11题详解】
A.错误,甲文的“道”指施行仁政;乙文的“道”的指统治者得天下的方法、途径;
B.错误,甲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逐层论证,最后得出论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乙文不是总分总的结构,由孟子的话,引出下文的论述;
D.错误,甲文没有运用比喻论证;乙文没有运用对比论证;
故选C。
【点睛】译文
【甲】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乙】孟子说:“桀和纣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因为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之所以失去老百姓的支持,是因为失去了民心。获得天下有办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得到人民的办法:获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获得民心也有办法;他们所想要的,就替他们聚集起来,他们所厌恶的,不强加给他们。如此而已。老百姓归附仁政,就像水往低处流,在原野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