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也不寒的主页

经方大家倪师之经验总结(二)
29、治疗早上吃的东西下午又吐出来或吃完就吐(出自《伤寒杂病论》--大黄甘草汤) 大黄 甘草

30、治疗三叉神经痛(民间验方) 以钝物刺激天突穴辅以浓盐水催吐,每日一次,不出三日即可痊愈。

31、治疗肌肉不由自主的震颤(出自《伤寒杂病论》--防己茯苓汤) 防己 桂枝 甘草

32、治疗跟骨骨刺(出自《本草纲目》) 白术 黄芪 茯苓
注:用水煮取一盆,将患处浸于盆中,每日 3 次,每次半小时。视病情轻重,快则一两周,慢则两三月,即可痊愈。

33、治疗有小便频繁大便呈颗 粒状的便秘(出自《伤寒杂病论》--麻子仁丸) 麻子仁 白芍 枳实 大黄 厚朴 杏仁
注:到药房将以上几味药加工成药丸,如果是 6克 以上的大丸,每天 3 次,每次 1 丸。若是小丸,适量增加即可。 服用后如果出现大便次数猛增,适当减量,若大便仍不通畅可以酌情加量。

34、治疗危重病人出现频繁吐口水长时间低烧(出自《伤寒杂病论》--大乌头煎) 乌头
注:用三碗水煮成一碗,煮好后放入一碗蜂蜜,再煮成一碗。每天服用乌头蜜一调羹,切忌不可多服!(乌头有剧毒)

35、治疗舌苔白小便淡白小腹无异常的便秘(出自《伤寒杂病论》--大黄附子细辛汤) 大黄 炮附子 细辛

36、治疗舌苔黄小便黄小腹胀痛无屁的便秘(出自《伤寒杂病论》--大承气汤) 大黄 厚朴 枳实 芒硝
注:芒硝不要煮,待其他药煮好后,放入融化即可。

37、治疗舌苔黄小便黄小腹痛屁多的便秘(出自《伤寒杂病论》--厚朴三物汤) 厚朴 大黄 枳实

38、治疗舌苔黄小便黄小腹胀屁多的便秘(出自《伤寒杂病论》--小承气汤) 大黄 厚朴 枳实

39、治疗中晚期肺气肿(出自《伤寒杂病论》--厚朴麻黄汤方+泽漆汤方)
脉浮者: 厚朴 细辛 麻黄 小麦 石膏 杏仁 半夏 干姜 五味子
脉沉者: 半夏 紫菀 生姜 白前 甘草 黄芩 人参 桂枝 红大戟

40、治疗受到惊吓引起的持续心动过速(出自《伤寒杂病论》--奔豚汤方) 甘草 川芎 当归 黄芩 芍药 半夏 生姜 生葛 柴胡

41、治疗胸闷且平躺加剧不口渴(出自《伤寒杂病论》--茯苓杏仁甘草汤方) 茯苓 杏仁 甘草

42、治疗有舌苔发黄且厚现象的咳嗽(出自《伤寒杂病论》--皂荚丸方)皂荚
注:到药房将该药加工成地黄丸大小的蜜丸,每日三次,每次一丸,用红枣汤送服。

43、治疗有舌苔发白现象的咳嗽(出自《伤寒杂病论》--射干麻黄汤方) 射干 细辛 大枣 麻黄 半夏 生姜 紫苑 款冬花 五味子

44、治疗早期肺气肿(出自《伤寒杂病论》--越婢汤方加半夏) 麻黄 石膏 生姜 甘草 大枣 半夏
注:石膏用棉布包好再与其他药一起煮。

45、治疗原因不明流鼻血(出自《伤寒杂病论》--桂枝芍药知母汤方) 桂枝 麻黄 知母 芍药 炮附子 防风 甘草 白术 生姜

46、治疗瘙痒性皮肤病(出自《伤寒杂病论》--麻黄加术汤) 麻黄 甘草 杏仁 桂枝 白术

47、治疗肝病引起的吐血(出自《伤寒杂病论》-麻黄升麻汤方) 麻黄 知母 石膏 芍药 升麻 黄芩 白朮 桂枝 当归 玉竹 干姜 茯苓 炙甘草 天门冬

48、治疗慢性胃病的方(出自《伤寒杂病论》-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 当归 生姜 桂枝 芍药 细辛 大枣 炙甘草 木通 吴茱萸

49、治疗患者舌苔发白且胃痛的方(出自《伤寒杂病论》--黄连汤方) 黄连 桂枝 大枣12枚 炙甘草 人参 干姜 生半夏

50、病人有感冒且吃什么都腹泻食物不消化(出自《伤寒杂病论》-桂枝人参汤) 桂枝 炙甘草 白术 人参 干姜
注:以上来源于网络,旨在弘扬中医文化,发扬国粹。仅供中医专业及爱好者研习,严禁自行使用。未经中医师辩证施方者后果自负!
#如何看待中医#

(0)

相关推荐

  • 经方故事3

    (21)益气扶正化湿,治疗面部慢性湿疹 前两天写的案例用小柴胡汤治疗爱人高热,用到柴胡120g,有朋友问:那么大的用量会不会有什么副作用?或是伤阴?我在临床中用在高热不退,一般会在60-120g,那么 ...

  • “凡伤寒必恶寒,伤风必恶风,伤湿必恶雨”...

    "凡伤寒必恶寒,伤风必恶风,伤湿必恶雨",这句话非常好,我们在讲诊断的时候,通过判断机体"怕"什么,便知道伤了什么邪,比如伤了寒邪会怕冷,伤了风邪会怕风,伤了湿 ...

  • 经方大家胡希恕讲伤寒:恶寒发于阴阳者

    守正学堂 守正学堂 今天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这一段也很重要,它讲太阳病啊.太阳病是表证,表证里头还有个少阴病呢.那 ...

  • 伤寒总说·寒为冬气(一)

    中 斯医在兹 冬之气,藏之气 首先,我们来看寒,寒是冬日的正气,这一点我们在<中基>里面已经学过.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怎么会产生寒呢?这一点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过,阳的本性是属热的,春夏的 ...

  • 经方大家胡希恕讲伤寒:反不恶寒,不欲近衣

    第121条: 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 这个是陷入里的热比较重. 太阳病,宜发汗不宜吐,而医误吐者. 太阳病在表,应该发热同时恶寒,现在"反不恶寒& ...

  • 舌上有胎者,丹田有热,胸中有寒也。盖伤寒...

    舌上有胎者,丹田有热,胸中有寒也.盖伤寒分表里中三治.表里之邪俱盛,则从中而和之,故有小柴胡之和法.至于丹田胸中之邪,在上下而不在表里,即变柴胡为黄连汤,以桂枝代柴胡,以黄连代黄芩,以干姜代生姜,引入 ...

  • 吴佩衡讲伤寒 | 脾湿胃寒或许没那么难治

    太阴者,阴之极大者也.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人为脾.湿者,太阴土气之所化也,土寄居于四季之月,而旺于长夏.盖天地只以水火二气化生万物,长夏之时,水火相交,蒸而为湿.<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 ...

  • 由对“寒”和“湿”概念的新认识,看“伤寒”和“温病”的本意!

    [1] 中医病证概念是基于阴阳失调的表现与病理癥结的表现两个方面.病理癥结的表现有燥粪.水饮.痰浊.宿食.虫积等方面;阴阳失调的表现则是中医学的主要病理观.自<内经>以来,热是阳盛或阴虚, ...

  • 《伤寒之道》阳虚——少阴脏寒,亡阳之火

    以下还是李可老中医的医案.皆是脏寒,阳虚附子证.少阴亡阳之火,与昨天的失藏之相火,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脏寒亡阳之火,重用附子,而血枯木燥,失藏之相火,却重用地黄,而附子只用一枚.先抛开两者之间的辨证之关 ...

  • 预防为上,七分饱,三分寒——伤寒攻略之六

    防患于未然,才是硬道理! 问题发生在孩子身上,根子却出在父母身上!父母不转变思路,孩子难保平安! 孩子要"七分饱,三分寒"的道理: 讲这段文字的是国内<伤寒论>大师刘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