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韶颖:“共识和分化”下,房企怎么做?
2020年,是房地产最动荡一年!
前有疫情黑天鹅,中美战,当下有类似三道红线等调控的层层加码。
没有一家房企说地产好做,苦日子到了。
或者乐观的说,过去高利润、高增长的地产行业开始“归位”,进入一个正常发展阶段——即做得好、有竞争力才活得下去,做不好就会快速落伍、被淘汰、被出局。
企业预期增速之变,是行业之变的一个直观缩影。
过去3、5年地产从10万亿到16万亿,房企增速尤其第一梯队复增率高达50%、70%,2020年预期增速全行业都纷纷下调,进入10%到30%新区间。比如
5000亿档的龙头碧桂园莫斌表示,未来碧桂园保持10%到20%的增长。
2000亿档逆势增长世茂许世坛表示,未来3年保持20%到30%的增长
1000亿上下的诸多房企表示:大多保持5%~20%增速。
以上增速还是优秀企业的信心指数,其他房企“降速求稳定、提升经营质量”成为共识。
究竟该如何看待房地产未来趋势,房企究竟该如何抉择,未来路在何方……成为所有地产人关注的现实问题。近日,东原集团董事长罗韶颖在亿翰智库总裁闭门会上分享了《共识与分化中的选择》,给出了新锐判断。
东原集团董事长罗韶颖女士
今天的房地产正处于哪个“阶段”?
行业现在状态就像在正午太阳底下,正午是什么,是太阳最高的时候,是顶峰。
在顶峰做预测是件危险的事情,因为你有一半以上的概率会错。
尤其现在不确定性比过往更大。
不过的确,地产如果以传统开发销售的规模来算的话,我个人的看法是,行业顶峰要不然是去年,要不然就是明年。
八月流火,正午太阳底下,人还是有点难受的,就像现在行业里面大家也比较容易焦虑。
这些焦虑背后,我觉得大家在一些趋势问题上也达成了共识。
比如虽然未来房地产还有5到10年不错的发展,城市化率还有20%左右空间,且房地产连同上下游50多个产业占GDP30%以上,体量大,基数大,但问题是增长拐点已过,接下来是高位震荡下行。
这个趋势带来的结果就是:一方面行业风险系数加大,另一方面,马太效应继续加码,虽然强者未必一定是“恒强”,但行业集中度一定会加速提升。
以上只是外因的趋势,但大趋势下,企业自身应该做什么了?
这方面也形成一些大共识。
比如讲产品主义的房企越来越多,但人才和方法论的流动,也导致百强房企产品硬件、品质的差异性在显著缩小,存在较大硬件同质化。在这样一个态势下,大家对服务的重视度也在普遍提升,而东原在“软件”的服务方面一直提前战略投入和坚持,最终形成了服务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比如从经营管理上,房地产粗放了那么多年,到如今利润率逐渐降低,制造业属性开始凸显,基于此,房企开始全链条、全业务链挤水分、保利润的策略,这就需要更加精细化运营体系的落地。
在这几年,房企经营管理从经验主义到体系建设,再到如今的数字化管理,精益管理,房企普遍都在完成这样的提升和进化。
同时,这两年“长期主义”理念开始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共识。
长期主义,与其说是一种理念选择,不如说是一种能力。
而长期主义这种能力的基础就在于人、组织和文化。
组织力既是房企最底层的能力,也是需要持续培育的能力。
尤其是如今正午之后还要“跑长跑”的公司,一定要建设能够令“长板更长,短板不短”的系统性组织能力。
市场在分化,不同企业在对市场的认知在分化,对自己的认识也在加速分化。
城市在分化。基础设施的集约化利用,让大城市具备更高的经济效率,成为更高能级产业和 人口流动去方向,这一轮疫情楼市率先复苏就是一二线城市。
越是在经济放缓情况下,大城市及其辐射区的效率优势反而会越发凸显。
越大的城市,它越“大有可为”。
这也是为什么经济下行之后,城市群,都市圏,城市更新这些词能够快速地成为全行业热词。
同时,当下房企对规模增长的诉求也在发生分化。
以前房企是万众一心追求规模,千军万马过规模独木桥。
现在对规模的诉求开始分化、差异化。
一线房企已经普遍开始不把规模看作第一和唯一,而开始注重规模以外的一些东西,比如提质量,控风险,找外延;
而二线房企因为规模还有成长空间,现在规模诉求依然显著,而且相对过去有更好的基础和内在能力冲规模。
过去冲规模,行情帮了大忙
现在做规模,靠能力帮大忙
东原这样40多名的企业,属于典型的“二线公司”。
未来东原怎么做?
一个核心目标就是要用规模覆盖未来3年行业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
即使在疫情之下的2020年,东原地产板块的长期目标也没有变,还是“保三争二”。
即必须进入行业前30,运气好的话再努力一下,争取前20,未来这是一个幸福的生存线。
而其他的二线公司,有一些也在思考进、退的选择。
随着未来行业压力更大,也有二线选手决定不再参加这场比赛。
专注地产30强之变
地产总裁内参
努力为地产总裁提供“建设性、价值性”内容!
交流加老潘微信 dczcpyt
请注明公司城市姓名(非诚勿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