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中秋月》赏析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今日今夜赏析苏轼的《中秋月》也算应景中的应景了。
据说,此诗写于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苏轼在徐州任上,在分别七年之后,苏轼终于能和他的好兄弟苏辙好好地待上一阵子了。苏氏兄弟的关系,好到历史上再难找到第二例的程度。
首句“暮云收尽溢清寒”。暮云,傍晚的云彩。想八月十五的云也只是高天里的几块浓云,并不是晚霞,不是红彤彤的那种。“收尽”,即消散。而不说消散,在作者眼中,自是有一个神秘上天做了安排,如天公,如上帝,先把云朵布满天空,让天下供着香案,拿着月饼,盼着赏月的人先着会急。突然,善心一发,大手一挥,风流云散。原先的云遮月,突然变成了玉宇澄清,银光乍泻!此时的心情,当然是求仁得仁,欣喜若狂。自然,对于眼孔浅的市井小人来说,有高兴的事就呼卢买醉了;而对于经历了一番人生历练的人来说,这阴晴不定的转化之中暗寓着祸福无常的隐忧。“溢清寒”,“溢”可理解为“流泻”,也可理解为“充满”。即是说云彩散尽,一天澄澈,仰望苍穹,瓦蓝如洗,天地间充溢着清泠的寒气。
次句“银汉无声转玉盘”。“银汉”就是银河,你把它理解成天空也无所谓。“无声”得好好说说。在平常,“银汉”肯定是无声的;在现在,“银汉”也肯定是无声的。为什么要多此一举强调“无声”呢?一是运用通感,用听觉的“无声”来表现视觉的“渺远”;二是反衬人间世事纷纭哓哓不休。“银汉无声”写苍穹无言凝视芸芸众生,你折腾吧,闹吧,看你能耐到几时?强调大自然的伟大神力。“转”,就是走一走,逛一逛的意思。在“转朱阁,低绮户”里也可以这样理解。“玉盘”自然代指月亮了,这是主角。
第三句“此生此夜不长好”。这句表达有点别扭,正常语序应该是“此生此夜好不长”。大概是为了押韵或平仄的需要吧?这是一句感慨:这一辈子真好啊,又跟我的好兄弟相聚了;这一夜也真好啊,云散月出,月圆人亦圆了;可惜好景不长,美好的景物只存在于一瞬间。
末句“明月明年何处看”。这是一句反问,由首句的隐忧变成了明白的脱口而出的担忧。“明月”自是代表“良辰美景佳人”等一切美好的事物,“明年”不一定确指第二年,而更恰当的是指不知道哪一年,表达了对时间的不确定性。“何处”当然是对地点的不确定性了。对于经历政坛动荡辗转各地的苏轼来说,眼前的美景自然应当珍惜,和兄弟相聚的情谊自然应当珍重,可是这些都排遣不了他心中对自身命运的担忧、对世事的担忧、对天道变化的担忧。
于大乐之中隐藏着大悲,这就是我对这首诗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