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我在盛泽北斗弄的童年时光
难忘我在盛泽北斗弄的童年时光
作者:王炳南 王尔立
er
儿
tong
童
jie
节
kuai
快
le
乐
童心飞扬
与你同在
儿童时期的生活环境和兴趣爱好启蒙是非常重要的,它对一个人今后的性格和生活经历,往往会有深远地影响。我从初中开始学绘画,之后读艺术师范、做美术老师,现在回想,可能和小时候在盛泽的美术启蒙有关。
作者一家三口和俞云阶夫人(右二)合影
1947-1948年,我在盛泽太平桥小学读三四年级。之后到上海读书,直到分配工作。
原太平桥小学校址(后为太平街小学,王民生提供)
我家住在南分金弄,走到太平桥去上学,北斗弄是必经之路(小时候叫它“钵头弄”的)。走过北斗弄到南大街,右转弯向东到东庙桥。过东庙桥再向右向东走,就到学校了。中午,家里佣人送饭到学校,下午放学自己走回家。我不是家长或佣人接送的。
盛泽东庙桥老桥(摄于1940年代)
那时候,小学的回家功课不多,没有“中考”“高考”的压力,也无所谓“起跑线”的概念。
如果要说“起跑线”的话,就是家长要有知识、有教养,家庭要有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家里要有学习工具书如:《字典》《辞海》《辞源》等,还要有课余阅读书,如我的《小学生文库》之类。并且,家长从小就要培养子女查阅、运用工具书的能力。家里来往的大人、小孩也都要有知识、有教养,就是要轧好淘、轧大淘。这就是小孩子最重要的“起跑线”。
《小学生文库》类书籍
因为回家功课不多,我有时间便会自学些感兴趣的学科,其中对雕刻和手工很感兴趣。学校里开设“劳作课”,解放后叫“手工劳动课”。“劳作课”内容有竹刻、石刻、刻竹筒、刻石膏、刻图章、刻纸(后来叫“剪纸”)等。因此,北斗弄口有两爿店吸引了我。放学回家路过,我常常在店门口驻足观望,有时长达半小时。
手工劳动课(剪纸)
北斗弄
一爿在弄口最靠近南大街的店是刻字店,又叫刻图章店。半开间,沿街开门面,有玻璃橱窗和柜台,站在弄里可清楚看到里面的师傅在刻图章。店里有一个老板,也是刻章师傅;另有一个“学生意”,也会刻字了。老板约四、五十岁,个子矮小,鼻梁上架副眼镜,学徒只有十几岁。我看他们如何把反写的字写到图章上去:有的是正写在透明的纸上,等墨迹干后反贴到图章上面,然后用刀刻的;有的是对着镜子直接用墨笔反写到图章面上去的。
刻图章店
我还看他们怎样把图章装到“印床”上固定,然后操刀。“印床”有大小、形状不同的式样。这家店虽小,图章的品种齐全:有木头图章,有各种石头图章、牛角章、水晶玻璃章、铜图章,还有橡皮图章和仿象牙图章。这家店使我从小就认识了许多不同品种的石头图章。“鸡血”“田黄”是没有的,因为价钱昂贵,“寿山”“青田”是有的。这些,和我同年龄或比我大的同学是不认识的。
印石:寿山石和青田石
老板很早就发现我了。一天两天、一次两次张张望望不稀奇,经常这样,有时天天老辰光就来了,驻足不走了,老板也好奇。一天,他终于发问了:“小弟弟,奈阿是要学刻字?要学是要拜我做师父的,要收拜师金的。或者到店里来做生活、打杂差。不要去读书了,奈爷娘阿愿意?”我吓得立刻离开回家了。
第二天放学老辰光又走过这家店,我不敢再看了。老板好像在等我,见到就叫住我。我想他大概要问我“爷娘阿愿意?”没想到他说:“小弟弟,昨日我说的话是瞎说的,你勿要放勒心上。隔壁女人讲我了,不应该对奈说这种话。她说:'一定是小人对刻字有兴趣,让伊看好了,又看勿脱你生意。他将来也勿会抢你生意的。阿晓得他是啥人家小囡?是南分金弄王家的小少爷,伊将来勿会吃你这碗饭的。’小弟弟,你有兴趣以后只管来看好了。”
盛泽镇南分金弄的王氏老宅
他说的“隔壁女人”,是指隔了几家人家,在纸扎店还要隔壁的一家,也姓王的、有名的针灸郎中的女儿。这女人是一位漂亮性感的少妇,热天常常只穿极薄的紧身白纺绸中式短袄和裤子,坐在门口弄堂里的竹榻上纳凉,有点招蜂引蝶。有一次,我放学回家路过,她家门口围了许多人看热闹,据说她想不开自残,幸亏家人及时发现。用现在的医学常识看,或许她精神上有病,是抑郁症病人。她对我有恩,是她对刻字店老板说:“让伊看好了”的。
刻字店老板对我说:刻字先要写好字,还要构思巧妙,把四个或三个字根据笔划多少和字的结构安排得当、妥贴。最好还要有情趣、有味道。我们是以此谋生,就是赚些手工钱好吃饭。上乘名家是艺术创作,叫篆刻艺术。字写好了、设计安排好了,图章就成功一半了。把图章刻出来是一种熟练工的手工技艺,并不难的。
手工篆刻图章
这些知识,我在十岁时就知道了。不是学校教的,也不是花钱到课外补习学校学的。那个也姓王的对我有恩的阿姨,我后来长大了、工作了,回盛泽时还常去看望她。
北斗弄口刻字店边上是一爿纸扎店,就是用纸头和竹头扎成、糊成各式各样物事。有各式各样的灯笼,有挂的、有提的,形状不一样、大小不一样。“提的”就是灯笼上有一根一尺多长的竹柄,用手提着走夜路用的。盛泽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还常常断电。有时候分区域轮流停电,有时候全镇停电,有时预先通知,有时候不通知,全镇夜里一团漆黑。所以,家里要常备油灯和灯笼。穷人家是用豆油或菜油和灯草的“油盏火”,有钱人家是烧洋油(火油、汽油)的“洋油灯”。上街手里提灯笼,纸扎店卖灯笼的。还有小孩子玩的兔子灯之类。
另外,如果死了人,有钱人家要把洋房、汽车、马桶、床、桌椅、面盆、黄包车、三轮车、无线电(收音机)、留声机、丫头、佣人、车夫、听差都“烧”给死者,让伊到另一个世界继续享福。这些东西,纸扎店里都做、都卖。
纸扎店
先是用竹头劈成大小不一的竹爿、竹条、竹针、竹棒,按不同造型先编成框架,再在上面用各式纸头糊成各样物件。所以,这种店的一半功用是“冥器店”,就是做烧给阴间的鬼用的东西的店。那种东西叫做“巧玲珑”,是构思巧妙、单薄轻飘、容易火化的意思。后来,人们拿不坚实牢固的伪劣商品也称作“巧玲珑”。解放后破除迷信,这种店就失去存在价值了。
制作巧玲珑
我小时候,在北斗弄口这家纸扎店门口也总是驻足良久。我是看他们怎样化腐朽为神奇,怎样做得栩栩如生。纸扎店老板对我很友好,好像有点喜欢我。也许他觉得:这个小囡眉清目秀,一看就是大人家的小囡,这样有心相、有长性,迷恋于此。可能他早就听王家女儿说过,知道我是南分金弄王家“小少爷”。老板说:“奈尽管看,进来坐了看,欢喜啥就拿回去好了。”我的家教是:不经大人允许,不收受人家礼物,我当然不会拿。
有一年中秋节,老板送了兔子灯来,说我在他店里一直看他们做灯,一定要送给我玩。我家大人当然付钱给他,并且请他以后不要再送来了,如果需要,我们会来买的。
兔子灯
所以在小学里,劳作、画图一直是我的特长。并且,我一天也没有花钱进过课外补习美术学校。初中毕业后,我考取了上海市艺术师范学校,录取名单公布在上海《解放日报》上。那天,祖父在盛泽像从前科举考试发榜那样,等候《解放日报》从上海送来。他翻开报纸看到我的名字,真像现在高考录取名校一样开心。
祖父王鸣泉
俞云阶夫妇和上海艺术师范生合影(后排右一是作者)
我儿子、表妹及许多朋友的姓名章都是我几十年前刻的,用到现在没有坏脱,他们也舍不得丢弃。“印”是“信”,所以叫“印信”。
作者儿子的姓名章
刻字店、纸扎店,现在都退出历史舞台了。两个老板和王家阿姨都已作古。我想起他们,如昨天还见过相仿。
我很感谢他们,两位老板、王阿姨,还有我的家长,他们尊重我的兴趣爱好,支持我,给我发展爱好的环境。他们尊重我的选择,使我的爱好能孕育成个人特长,成为一种终身的技艺。在我童年的时候,除了在学校正常读书外,家长没有安排我学这学那,更没有逼迫我到业余学校补课抢跑。我喜欢什么,他们就给我创造学习环境和物质条件,是“我要学”,不是“要我学”。
作者在抚琴(中年时期)
作者刊登在报刊上的文章(笔名:王凌寒)
后来,我学美术、学乐器、学书法,都是自己规定练一小时,或者写几张纸,练满一小时还想练,写完十张纸还想写几张。这才是“爱好”,对某样东西有“兴趣”。这样才有希望学到本领,但还不一定能“成才”。如果家长“安排”孩子学什么,规定他练一小时,半小时不到孩子已经在看钟表,希望早点结束,然后如释重负、脱离苦海。那种学法是不可能学好的,也没有必要浪费时间、精力和金钱了。
作者和许继社(右一)合影
作者出版的回忆录
原创:王炳南 整理:王尔立
来源:《吴江通》微信公众号
2021-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