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14年,唐玄宗正与姚崇商议政事,突...
公元714年,唐玄宗正与姚崇商议政事,突然,唐玄宗冷不丁地问姚崇:“卿子才性何如?今何官也?”意思就是,你家孩子的才情秉性如何,如今位居什么官职?姚崇心底警铃大作,皇上这么问明显不是对自家孩子有好感,难道有人在皇帝面前讲我姚家坏话了?
不得不说,姚崇在官场沉浮了一辈子,这点反应力还是有的,他联想到近期官场的事务分配,马上反应到,这是魏知古在皇帝面前给自己“上眼药”啊。那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时任最高监督长官的魏知古,原本是一个小小的官员,姚崇见其有才华,亦有政治手段,就提拔推荐他。果然,魏知古是个有想法的,没几年,同样也爬到了宰相的位置,与姚崇平起平坐。
时年正值东都洛阳的官员选拔,姚崇虽欣赏魏知古,但像官员选拔这么重要的事情,交给魏知古他并不放心,所以姚崇又另派了宋璟去做最后的审查,没想到,魏知古因为此事对姚崇心生不满,毕竟官员选拔可是个肥差事,谁都不想权利被削减。
恰巧,姚崇有两个儿子在东都,因为知道自己的父亲对魏知古有知遇之恩,而魏知古又是官员选拔的负责人之一,所以就用大量金银珠宝贿赂魏知古,想让他看在自己父亲的面子上,给自己安排一个肥缺。
魏知古面上和善,说一切包在自己身上,但是一回到长安,魏知古就进宫向皇上禀明了这件事,说姚崇的两个儿子意图贿赂自己,谋求肥缺。
下面的臣子想要用贿赂的方式,得到好官职?身为皇帝的唐玄宗如何能允许。但是姚崇毕竟重臣,自己也不能因为听信一面之词,就下定论,于是唐玄宗才将姚崇唤到跟前,有了开篇的那句对话。
姚崇是谁?侍奉过三朝皇帝的老臣,他反应还是很快的,《智囊全集》中对姚崇的回答就有详细的记载,【崇揣知上意,对曰:“臣有三子,两在东都,为人多欲而不谨;是必以事干魏知古,臣未及问之耳。”】
姚崇回答道:“皇上,臣有三个孩子,其中两个在东都,他们为人多欲望,做事也不甚严谨,一定是他们有事找了魏知古,至于是什么事,臣还没来得及问。”
听完姚崇的回答,唐玄宗颇感意外,他原以为姚崇会为自己的两个儿子遮掩,没想到姚崇说得如此干脆利落,可见其心中磊落。于是,唐玄宗好笑地问道:“你怎么知道他们一定会去找魏知古?”
姚崇拱了拱手,答:“知古微时,臣卵而翼之。臣子愚,以为知古必德臣,容其为非,故敢干之耳。”这句回答在《智囊全集》中便有记载。
言下之意就是,魏知古是臣提拔上来的,我的两个儿子以为我对魏知古有恩,一定会包容他们为非作歹,所以必定会干扰魏知古。
唐玄宗深以为然,心中便对魏知古感到不满,一个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人,他都能想都不想地出卖,那么有一天也一定会背叛自己,于是作不经意的样子,对姚崇说道:“既然如此,朕就罢免了魏知古的官吧。”
姚崇连忙阻止,诚恳地说道:“老臣的儿子不知轻重,陛下不降罪,已是法外开恩,如果因为我的缘故,斥退魏知古,必定会连累陛下的圣明,请陛下开恩!”唐玄宗见其说得有理,但还是贬谪魏知古为工部尚书。
不得不说,姚崇这招“以退为进”使得相当好,一边毫不隐瞒地说出了自己儿子的缺点,证明了自己的刚正廉洁;另一边又毫不避讳地点出了自己对魏知古有恩。寥寥几句话,就将谈话的重点从贿赂求官职,变成了魏知古忘恩负义,让唐玄宗从心底里怜惜老臣。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姚崇之所以能位列三朝宰甫,并受皇帝重用,是因为他智慧谋略高超,能针对不同对象的心理,使用对策,非常高效地解决了问题。这或许就是他浸淫官场多年的智慧与经验。
其实,有时候读历史比读小说更吸引人。这部由明代才子冯梦龙所整理编纂的《智囊全集》,讲述了上起先秦、下至明代的1238篇历史智囊故事,不论是人生百态,还是士大夫们的智慧谋略,几乎收揽无遗,读来便令人回味无穷。
几百年来,不论是富户商贾,还是文人学士,都将《智囊全集》奉为必读书籍,更有学者称之为“小资治通鉴”。拜读过此书的人都说,这些古人智慧,哪怕参透十之一二,皆可趋吉避凶。
如今,不管你从事什么行业,做什么工作,这部书中所讲述的竞争博弈、为人处世、自保防身、人际关系的道理与智慧,一定对你大有裨益。
所以强烈建议大家都读一读《智囊》,这版的智囊有原文和翻译,读起来一点都不难懂,只要是识字都能够看懂其中的智慧故事,通俗易懂,还有作者的犀利点评,看完后有种恍然大悟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