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曹氏青阳谱(墩头谱)初探<一>
青阳谱有很多版本,最开始相关支系合谱时间为明朝崇祯年,由曹来凤首修青阳谱合谱,并写了曹氏总传和谱序,本文以《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曹氏族人修《安徽青阳墩头曹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光绪20年(1894年),曹定邦修《安徽平阳曹氏宗谱: 二十四卷:[泾县]》,清光绪二十年(1894),曹氏阖族重修《安徽青阳墩头曹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为依据阐述。
曹琮写的拔:1.没有写多少世孙;2.没有写官职、印章等;翻开家谱和历史文献,这两点是古人写作之常识,必须要留下的信息,从邓世名对曹彬家族的研究排序资料和李宗谔写的《曹武惠王彬行状》等权威历史资料得知曹琮在八兄弟里排行最小,根据家谱后拔时间为咸平癸卯年是1003年,依据历史载曹彬家族人物年龄信息推算,当时曹琮不过是20岁上下的毛头小孩子,而修家谱这种事情应该由名气最大、职务最高或者长兄弟等主持,轮不到年龄只有20来岁,当时还没有出道的曹琮主持修谱及写序文,理应由家族名气较大的人物写,此时彬公去世四年,1003年曹彬的8个儿子大部分都还健在,最有名的是曹璨和曹玮。青阳墩头谱故意把曹琮排老二,目的就是把曹琮的年龄拉高,为更好的通过人物关系把正南公和彬家族连接起来。
樊若水的序,同样和前面一样:1.没有时间;2.没有写籍贯、印章等;樊若水(943—994),字叔清,祖籍京兆长安,发明家,中国历史上第一座长江大桥的发明者。他的曾祖樊偁官濮州司户参军,祖父樊知谕在吴国任金坛县令。其父樊潜,字用仲,仕南唐李璟,任汉阳、石埭二县令,迁居池州,生子世重、若水。曹彬家族在宋朝德高望重,和曹彬家族有关的达官显贵数不胜数,写序应该由名人、高官执笔,怎么可能请一个发明家写序,这是违背常理的,此谱序也是为连接曹正南家族和曹彬家族做铺垫和准备。
再来看看现在:各个支系为了接青阳曹氏家谱、墩头曹氏谱,在抄录时发现谱序时间都没有,为了更能让后世记得修谱时间,故把谱序加了一个公元1003年的时间,供现在人阅读,根据历史记载樊若水994年就已经去世,怎么可能在10年后的1003年写序呢?上面图片信息显示,今人为了光宗耀祖,已经把老谱序修改的面目全非,后人总是一直修改前人信息,以假乱真,好在信息发达的今天,很多老家谱可以查到历史原头。
如古代书画鉴定,一般都是先从最基本落款时间查起,然后就是落款人名、印章等,再鉴定纸张年代及本身的风格传承,只有一处有疑问或者做假之处,就是假东西,家谱虽然没有那么严谨,但是该有的信息要对得上历史,要符合常理。显然青阳墩头谱是通过人物、谱序、年龄、时间等信息造假,连接曹正南公和曹彬公两个本来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家族,进而达到相关人物世系连接目的。
综合以上信息,青阳谱(墩头谱)的谱序和后拔很多信息都对不上历史权威记载,有些人物年龄也故意排乱拉高,最基本的时间、多少世孙、官职、印章等信息都没有。青阳谱是明朝末年一个地区曹氏家人聚在一起合修(统谱)通谱的成果,明朝崇祯年之前的信息乱接、紊乱、造假之处太多,最多只能当做文化参考,基本没有研究价值,可以在梳理世系时稍微做参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