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极生寒中的“生”到底是啥意思?也许从实体视角切换到关系视角才可能真正领悟其含义!
之前的一个困惑,都知道热极生寒,寒极生热。但是这个“生”到底是什么意思?我问了几个微信上搞中医的朋友,都是那老一套的马克思式量变质变的回答,自己总感觉不是真正的答案。
中医认为阴阳一体,热为阳,寒为阴。那么热极生寒中的热也应该包含寒,寒也应该包含热,这样才是阴阳一体。那么热极生寒就应该理解为寒热关系结构的转变,而不是热这个实体转化为寒这个实体。
比如阳盛格阴,阳也没有消失,阴也没有消失,也就是我们看到的阴不是从阳转化而来,而是由于内热极盛导致了寒被格于外,阴阳仍然同时存在,但是关系结构变化了。
这样就启迪我们在实践中应该始终从阴阳(寒热)一体的关系视角去审视具体的疾病问题,而不是盯着寒或者是热这俩实体。比如经常出现的上热下寒的病人,患者咽喉肿痛,却又下肢发凉,这个时候如果看到寒给患者采用“温”法,温暖下焦,就会容易加重上部的热邪;看到热采用“清”法,清上部热毒,就会又加重下部寒邪。
而如果切换到寒热一体的关系结构视角,调整寒热的关系结构,就是用自身之寒散自身之热,用自身之热散自身之寒。没必要“清上”也没必要“补下”,而是将上焦的浮火引到下焦,这样寒热之间形成对流,疾病自然就好了。
中西方思维最大的区别就是实体思维和关系思维的区别。所以学中医应该处处从关系视角切入,而不是从实体视角切入!(2019年4月15日思考笔记)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