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臧思佳/光进来的地方(下)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网络版
(下)
臧思佳
李庆峰深入辖区了解居情
向着光亮那方
“蒸煮炒熟益滞隔,老年常食栗子粥。”这句诗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了栗子的功效。
我亲眼看到的板栗深加工也是在河口村,这道加工环节是看似简单的为制作栗子罐头削皮。削皮,不是仅仅是把扎人的刺猬壳剥下,而是把里面包裹着白色栗子肉的棕色皮用小刀一小下、一小下的剔除。至于新鲜的栗子皮和栗子肉包裹的有多紧密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像苹果皮包裹着苹果,一点缝隙都没有。
派出所教导员李庆峰能削掉栗子皮,却不敢轻易帮正在我们面前削栗子皮的大婶上手帮忙,因为一旦皮子削厚了,果肉削多了,每“掉分量”一两就要罚款八毛钱,而削好一斤符合标准的栗子皮才赚到两元两毛钱的工钱。这位削栗子皮的大婶恰巧就姓栗,大伙叫她朱大婶。
现在河口的经济条件好了,妇女们渐渐“懒”了下来,不愿意干那些几块钱的费力活,可就是李庆峰口中这个朱大婶最不适合干这个活,却一直坚持干了下去,干了这么多年。
朱大婶跟我说,妇女主任说村里能接这活的人工太少了,她都不愿意跟栗子商联系了,“大婶”忙陪笑说:“别呀,再联系一批栗子试试,我还能干,我还能干……”那怯生生的态度,好像这别人不爱干的活是她的一番事业一样,就怕真的丢了工作。
朱大婶为什么那么害怕呢?这要从几十年前说起……
朱大婶也是个苦命的人,20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30岁的时候,春天刚生下家里的老二,老母亲来给伺候了月子,到上秋的时候妈妈就脑出血死了。双亲离世的打击渐渐淡忘,日子过得清苦却也自得其乐,但就在儿子刚过完13岁生日的时候,老伴出门被车撞到,留下了太多的后遗症。出院后的那个秋天,老伴还能拄着拐棍捡栗子,后期就干脆瘫痪在床上,比植物人好不了多少的度过了8年光景。
李庆峰来到河口警务室之后,了解到朱大婶的情况,非常同情,主动帮忙跟长甸的民政助理打电话联系,替栗大娘前前后后跑了三四趟,帮她办下来了低保,虽然当时每月只有100元钱,但也是救命钱啊,否则家里病的病,小的小,可怎么用那几棵半死的桃树养活一家烧钱的日子。
在李庆峰来之前,朱大婶也自己去长甸镇政府哭天喊地的求助点资助,李庆峰了解后先自掏腰包帮栗大娘把住院费垫付上,之后替栗大娘大镇里各个部门帮助说明情况、争取支持,有时候有心直口快的工作人员看李庆峰如此热心,就有所怀疑的说:“李警官,这是你家什么亲戚啊,这么上心?”说的李庆峰是撇清关系也不对、委屈认下也不行。
长甸镇大病救助每年就几个名额,除此还有临时救助。在李庆峰的一再争取下,栗大叔在住院期间得到了大病资助2000元钱。
可偏偏祸不单行,栗大叔还没出院,朱大婶在照顾老伴期间就已经感觉腹部疼痛难耐,在医院陪宿期间住在医院的走廊里,经常疼的汗水把衣服湿透,但她还是不舍得拿出李庆峰千辛万苦给老伴争取来的救命钱,最后疼晕过去之后,通过检查得知已经患上了肠癌。
这给李庆峰的心里也又压上了一块重重的石头,祸不单行,到底怎么来拯救这个家呢?除了申请救济款,让朱大婶也得到及时的救治,就是之后这一家人的生活维持问题了。
于是,过年过节,李庆峰给送来米面油,每次来的时候还告诉朱大婶要安心:“下次我还给你送过来,这些粮食你们不用操心……”
河口中心警务室装修,有剩下的装修用装涂料用的铁皮桶,栗大娘家的水桶已经每个底上都漏了好几个窟窿,都不舍得买一个新的,李庆峰就打电话来让栗大娘早早来警务室取回家用。为了防止有别的老百姓也来拿这些水桶,他又不好意思说不给,岂不是就对栗大娘失信了吗?所以他还叮嘱栗大娘一定要早早去取。
栗大叔出院之后,李庆峰多次走访看望,看到大叔总在床上躺着可不行,长久下去别说身体吃不消,精神也会垮塌掉,大叔又买不起轮椅,所以,李庆峰联系辖区的毛岸英学校,把学校替换掉的不用的凳子给大叔拿回来一个当轮椅,这样天气好点的时候,朱大婶就能背着大叔到外面椅子上晒晒太阳、吹吹风。果然,大叔的状态好多了,大婶忙里忙外的能看见老伴就在阳光下看着自己,也觉得日子有了滋味。
李庆峰对栗家大叔大婶的照顾全村人都看在眼里,不由自主的受到了他的带动。老梁家就在河口中心警务室开农家乐,外地来旅游的客人就是要吃一口河口新鲜的江鱼,死鱼或者不新鲜的鱼,就算还可以食用,游客也不愿意点餐,所以有一天,梁家老二媳妇捞鱼给来自家农家乐的客人做大锅炖江鱼的时候,看到鱼缸里有一只已经不家有死的鱼,因为总看见朱大婶旅游季节在广场上卖玉米、葫芦之类的特产,就把鱼捞出来,不顾家里游客多,径直跑到广场去给朱大婶送过去,让她回家给生病在床的大叔补补营养。
后来当了村长的赫晓乐的母亲也在家里开了农家乐,每每有客人吃剩的,没有翻动过的鸡肉、鱼肉,总是差人给朱大婶送去,或者是实在太忙时就打电话让朱大婶来家里取。
李庆峰的爱心还在不断的扩大着影响。河口村的村医每每去给栗大叔看病,都是开着自己的私家车服务上门,他直到如果让大叔大婶折腾一趟实在太难,有一次,一共花了一千一百多元钱的医药费,看大叔大婶家这么困难,就只要了壹仟元整,剩下一百多说什么就不要了,还说:“李庆峰他们为你家做这么多,我们老百姓没别的能耐,能帮衬的肯定也都帮衬。”
有多少爱心便有多少感恩。
朱大婶感恩李庆峰、感恩村民们,更一直对一位医生念念不忘,逢人便说:“别人都是花钱给医生送红包,我家老头做手术的主治医生车主任真是大好人啊,自己掏钱给我们老头买了个气垫褥子,花了700块钱呢!”,大叔手术后瘫痪在床上需要翻身,这个气垫床可以帮了大忙,而且车主任还是偷偷买回,告诉了栗家女儿,怕告诉大婶,大婶不好意思接受呢。在后来的治疗方案选择上,车主任也会为一家人选择治疗效果最好、性价比又最高的方法,在一次手术中没有选择切开气管花钱更多的方式,为大叔实现了治疗的最佳效果又节省了家里的钱。
“车主任是好人啊,我这辈子到死也不能忘了他。”
这辈子两个恩人:李庆峰和车主任。”
朱大婶不止一次跟我说起这两句话。
爱心的阳光里避免不了也会有误会的阴影。李庆峰就曾给朱大婶家来调解过一场本不该发生的邻里纠纷。
那是五年前政府资助帮忙盖房子的时候,别人家建新房都做封闭拉门,漂亮又暖和,朱大婶说她家就不装了,门能挡风就行,不然又是一笔花销,当时连安窗户都是借了2600元钱才装上的。可就是在盖房子期间,朱大婶姐姐家给拿来了搭建葡萄架的钢管,当天晚上风雨大作,暂时还没搭建架子的钢管就用来压沙子和建筑材料了,结果半夜一阵大风把塑料连同上面的铁管都刮到隔壁院里了。。
那时候栗大叔还能拄拐走动几步,就想要去取,朱大婶看他走路费劲,家里帮工都到了,许多事需要忙碌,就没有让过去隔壁,再说了隔壁家的大儿子当天还在这干活,让人家看到了不好,就说晚上再去取吧,当晚忙了一整天的大叔大婶就忘记了,隔了几天之后再去隔壁邻居问,对方只有前些天一直在帮忙的大儿子在,问起那些钢管的事,大儿子二丈和尚摸不着头脑,他那几天一直在帮忙盖房子,没注意什么钢管钢架的。朱大婶建房子欠债不少,这搭建葡萄架的材料对别人事小,对大婶事大,手头没有重新买的钱,可搭建不上葡萄就结不了果子,来年秋天又是一笔损失。于是两人各执一词,你一言我一语的吵了起来。
李庆峰本是来给朱大婶送中秋节的月饼,赶上了这一场景,没有立即给两家评理,而是笑呵呵的讲起了远亲不如近邻的道理,而且先替朱大婶一家谢谢隔壁大儿子在朱大婶家盖房子期间出工出力帮忙的情分,说的隔壁大儿子都不好意思了,连说:“应该的,应该的,大叔大婶不容易,我们平时帮衬的都不够。”又转头对朱大婶说:“你看人家小伙儿态度多好,咱们两家以后还得一块相处,你当长辈的要多宽容。”
李庆峰的话说了没几句,氛围却和谐了不少,却一直对钢架的事情闭口不言,把带来的月饼分给隔壁家一盒之后就领着朱大婶回了自己家。朱大婶不解的刚想问李庆峰为啥问题没解决,人就回来了?李庆峰还是呵呵一笑,问题啊,晚上就自动解决啦!果然,晚饭时分刚过,隔壁二儿子就捧着好几根钢管进了院子,说他晚上刚回家听大哥说钢管的事情,想起来一个月之前是在大门旁边捡到过钢管,还以为大风从哪里刮过来的呢,没跟家人说就放在储物棚里了,家人都不知道,现在知道是你家的,赶紧给抱回来。
李庆峰帮栗大叔家找回了东西,又保留了邻里和气,朱大婶满心的感谢。
但伺候一个瘫痪在床的病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时间长了,事情多了,辛苦都在心里。比如,大叔毕竟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没钱买尿不湿的大婶只能用尿布接屎接尿,时间长了,怎么洗都有味。夏天晾在外面,冬天就在锅盖边上铺的哪里都是。
“那也得让他活,好死不如赖活着。”大婶总这样念叨着,我就想着有口气总比没有强。老人不能自主翻身,大婶就给他翻身,久病缠身的大婶力气小,半天都翻不动,时间一长把老人的手指都抻变了形。
可就是这样,大婶也从没想过放弃老伴。话说不出,疼也叫不出来,据大婶说大叔最后的日子各器官衰竭,每天都处在无声的痛苦中。老人像一个被急坏了的哑巴一样,拼命的想喊出憋在嗓子里的话,一天,两天,三天……终于在临死最后一天“嗷”的一声喊了出来,当时大婶在隔壁房间收拾屋子,隔墙听见了大叔在这个世上发出的最后一声声音,她就知道这是事情不好,没谁比在一起生活了一辈子的老夫老妻更能感应到对方的状况,大婶赶紧叫儿子出去找人帮忙把老伴往外抬。
大婶则第一时间打通了李庆峰的电话。
电话接通了,大婶哇一声哭起来:“没了,老头没了……”李庆峰忙安慰:“大婶别慌,我这就去!”
其实当时李庆峰刚刚忙完一次安保任务,已经两个月没回家了,刚刚任务结束可以串休两天回家看望儿子,于是连东西都没收拾,换了便装就要去坐路过河口村去丹东的客车飞奔回家,刚走出警务室的大门还没拐弯就接到了朱大婶的电话,直接把向左转的脚向右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径直朝下河口的朱大婶家赶去。
“好在李庆峰来了,好在儿子也在家,跟我忙活着,不然我都要吓麻爪了……”大婶跟我这么说的时候,我在她眼神里分明还看得到那一天她的惊慌失措。
当地有迷信说法,人老了不能死在炕上,不然轮回路上背着个大炕走不动……
栗大娘搬不动,小儿子背不动,邻居不敢碰,怎么办?李庆峰三步两步冲上前,扑通一声跪到地上:“大叔啊,小李子来送你了,你安心跟小李子走吧?”然后起身抱起栗大叔,抬向正屋。
穿寿衣、裹寿袜……
“老头子啊,你不能走啊,你让我再伺候你两年,我也活的有个盼头啊,现在你让我为谁活?怎么活啊?”
看到李庆峰像自家儿子一样,大包大揽的帮忙操持着她无法应对的状况,朱大婶突然从一个外人看来“嘎嘣脆”的硬实人,变的跪在地上哭得像个委屈的孩子。
这些年,她从来不在人前表现出自己的脆弱,这是活的不体面的人留给自己最后的体面。而今天,是李庆峰雪中送炭的温暖让她心头的冰川彻底瓦解,在这个失去一生陪伴的人的日子,她失去着,也收获着。她把最后的泪也流干了,汗也流干了。她把今生最后的依恋都穿进了老伴系上的最后一根寿带里……
一边讲着往事,我一边陪大娘蹲在地上,尝试着削了两个栗子的皮,小刀的尖就划破了小手指,我就停下顺势朝大婶已经飞快削了五个栗子皮的双手看过去,那双手手已经不再会轻易划伤了,因为上面的伤口已经和皱纹叠加在一起,谁又能在伤口上划出伤口、在泪水里凝结出泪水呢?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于人于物,心不死,伤不汁。
50多岁的曲再军年轻时候就是养蚕的一把好手,近年身体状况却每况愈下,总是觉得喘气压抑,咳嗽气短,肺部还有隐隐的作痛,实在坚持不了的老人这才在大家的劝说下去医院检查身体,在丹东做增强CT看出来,喘气的气道上长了一个肿瘤,一旦长大就堵住,上不来气人就完了,进一步诊断得出,已经到了肺癌晚期。
他已经不记得怎样从医院回到的家,他第一次觉得死亡是那样的近,在没有任何防备的时候闯到他的眼前。以后母亲谁来照顾?妻女谁来负担?每每想到这些他就有生不如死的绝望。从此山上的桃树不种了,桑树上的蚕也不养了,连家里小院子里种的蔬菜也长得赶不上野草高了。
这些情况都看在李庆峰的眼里,他们之间太熟悉了,熟悉到李庆峰不用开口,当大哥的就能猜到李庆峰要劝说的话。河口这么大地方,而且又是李庆峰关心的这些人,他肯定关注这些消息。
确定了治疗方案后,曲再军第一次去医院做放化疗就是李庆峰带着去的,用“带”这个词,既准确又不准确,曲再军虽然生了病但腿脚灵便,年龄又长李庆峰很多,当然不能用“带”。但是,每次住院的时候,护士来扎针查房,无论对多大年龄的病人都像对待孩子一样又哄又劝,因为无论多大年龄的人只要一生了病就比从前脆弱很多,是需要安慰和陪伴的。果然有了第一次李庆峰陪着他的曲哥就诊的经历,曲再军心里有底了不少,对接下来的治疗的畏惧也少了很多。后来几次,他都能自己开着三轮车去医院了。
隔几天就去医院,到时间就得打针。这样的日子费心神、摧心智,李庆峰把一切预防工作都做到前头,没事就来看看,见面鼓励鼓励,“曲哥,你一定要保持好心态,没有好心情肯定不行。”人不就是靠个精神支撑吗?靠心情,没有好心情白费。曲再军上个月有几天因为家里一些事情让他感慨自己从家里的主要劳动力突然变成家里最大的拖累,一上火就高起烧,走路时候连去下河口村山坡上那个坎都过不去。后来还是李庆峰看见他蹲在路边,把他接上车,送回家里陪着聊天,说来也奇怪,这些话别人也说过,曲再军听着是那么个理却进不到自己的脑子里,一从李庆峰嘴里说出来就有滋有味,让人听着心里舒坦,听完心里记下。
李庆峰还在网上给找偏方、买中药,帮他四处打听一些老中医,没事就研究研究这些,希望能为曲再军做些什么。如今曲再军用的食疗的方子就是李庆峰为他推荐的各种药用的食材磨成的粉,每日冲泡,与其说坚持这种治疗,不如说坚持着他和李庆峰的约定,坚持一个秘而不宣的活下去的信念。
如今曲再军在李庆峰的不断鼓励下,自己乐观起来了 ,早晨到河口村断桥广场去跑步锻炼,曲再军说自己不能垮,不能让李庆峰的话白说、理白讲,为了李庆峰也得好好活着,为了李庆峰,身上再累也要锻炼,要让自己硬朗起来战胜病魔。
“换成一般人,谁管你啊?我当我的警察,我做我的官。”
“我从十来岁河口就有边防团,直到后来,我在河口活半辈子,没有哪个当兵的来家问问。”
“他这人心里有老百姓。”
……
“李庆峰做好事太平常了,他做的每件平常事都是好事,别人都感觉不到这是个事,就像咱们自己的家人。做好事做一次,别人就记住他,可他没事就来帮忙,大家反而说不出他做过哪些件好事了。”
曲再军的肺病状况还在治疗中,可能每干一点重活、每多说一句话,都会因为呼吸受阻碍和肺部引起的并发症状而疼痛,但曲再军还是坚持跟我说了很多关于李庆峰的这些评价,我也第一次感受到了这最沉重的“肺腑之言”。
在河口村的每一个沟沟岔岔都流动着老百姓对李庆峰的中肯评价,但曲再军最后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
没有谁的人生完美无缺,没有谁的一生无病无灾,我们能做的,就是像李庆峰这样,伸出自己的手,用有限的体温温柔那些命运的伤口。
这不是一个警察的本分,是一个人最美的初心。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进来的地方。
李庆峰与辖区渔民交谈
一叶一花总关情
宽甸满族自治县,系满族聚居地区。满族是一个勤劳、勇敢、性格豪放,注重礼仪的民族。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认真落实民族政策。宽甸县的满族,对开发建设宽甸,促进文化、科技和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如今河口的农家乐旅游项目开发已初具规模,但更多的时候开农家乐的老百姓已经把重点从满族文化转移到边陲小镇的异域风俗上,村政府为了吸引更多游客,也积极响应,曾给每户开办农家乐的老百姓家都统一定做发放了朝鲜传统服饰,男款、女款、儿童款,厨师款、服务员款……一应俱全,每当五一期间桃花节举办前后,河口大街上一走,花花绿绿的朝鲜服饰风中虽迎宾的笑靥飞舞,一派“人面桃花相映红”的风情。
桃花节是河口每年旅游项目中最关键的时节。河口村有绵延万亩艳红桃树。春季里,漫山遍野的桃花粉红如霞,香气袭人,蔚为壮观;秋天,鲜桃压枝,硕果累累,令人垂涎。春秋两季的桃林,成为鸭绿江河口的一大景观。这是对外来游客来说的,对李庆峰辖区的老百姓来说,人面能不能笑得过桃花,一年的收入好不好,不夸张的说,一半要看花在枝头这几日,所以,几乎全村老百姓都不甘于待到无花空折枝。
而这样对于老百姓来说忙碌赚钱、对游客来说热闹欢喜的一段时间对于李庆峰他们河口中心警务室的民警们来说却是花开在枝头、心血熬上枝头。
首先,桃花节安保工作,就是重中之重、难中之难。
桃花节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了太多游客前来,但毕竟河口村不是专门开发出来用于旅游的景点,平时老百姓的日子还是该怎么过就怎么过,所以人手不够多、道路不够宽、停车场不够用、规章不够细……各种问题都凸显了出来。
有困难找警察!
中国人都知道的一句话让四面八方前来的游客出现的千奇百怪的问题都找到了河口中心警务室。
什么太平湾停车场没有停车位啦,农家乐停车惹边界纠纷啦,自驾游的游客车子抛锚啦,旅游团的车撞倒有线电视信号杆啦……各种矛盾层出不穷。仅仅是交通方面,就专门制定了《河口桃花节交通管制公告》告知桃花节期间,每日6时至20时,宽甸经长甸至丹东沿线全路段实行道路交通管制,所有车辆听从交警指挥,文明行车,安全出行,礼让交通。
李庆峰每年这个时候,除了常规的在重点区域如鸭绿江断桥、广场等巡逻之外,还要哪里出警去哪里,到处堵车的路上,为了尽快到达报警点,甚至一路小跑,一天下来,短袖警服的后背、袖口会像生长了五六年的树干年轮一样,汗水一次一次把衣服浸透、又一次一次被烈日烤干,只留下一圈圈白色的盐渍生长在衣服上。
汗水的年轮在李庆峰后背上一生长就是十二年,从李庆峰还是个实习警官到如今担任教导员,所谓的初心不变,大概应该就是这年轮的模样。
十二年,李庆峰不能忘记两个孩子纯净的童心。一个是自己刚刚毕业时候,还带着有些忐忑和紧张的心情到辖区里走访的时候,他并不确定老百姓能不能接受跟乡下人比略微还是有些细皮嫩肉了些的军校毕业生,直到有一天他满怀诚意的去一户老百姓家走访,有啥说啥、能干啥干啥,临走时候,那家六七岁的小女孩倚在门口,一只脚在门槛里、一只脚在门槛外,昂着头怯生生又一字一句清晰地对推门而出的李庆峰说:“警察叔叔,欢迎你再来……”那一刻李庆峰的心都要融化了,他蹲下身告诉小女孩:“警察叔叔答应你,一定会再来的!”
从那以后,李庆峰再没有任何的紧张和忐忑,他知道只要自己踏踏实实的把根扎下来,它就会开花,就会结果,老百姓就会认自己。
李庆峰的记忆里,还有一个孩子令他念念不忘。
那也是在李庆峰刚到河口警务室的时候,李庆峰第一次参加桃花节的安保工作,他一会儿要在河口的岸边维护游客上游船的秩序,一会儿用对讲机联系其他民警处理游客财物遗失的事情,一会儿还要帮助协助交警维护交通。就在他刚刚处理完一起游客间的纠纷,想过马路回到广场巡逻的时候,正午刺眼的太阳下,还没时间吃午饭的李庆峰感到有些晕晕的,这时他感觉一个身影一下子从他前面矮了下去,紧接着,吱嘎一声刹车声让他条件反射般立即清醒过来,一个箭步抢上前去,拉起了摔倒在地上惊魂未定的老人。
原来,老人是河口村的祝奶奶,今天孙女考试得了100分,为了奖励孙女,腿脚不灵便的祝奶奶坚持一瘸一拐的从家里走出来,到超市给孙女买爱吃的零食,刚走出超市要过马路回家,桃花节人多车多,脚刚踏上马路就看到一辆轿车快速通过,心里一紧张脚下不稳就滑倒在地,零食也撒了一地。
李庆峰赶紧把惊慌失措的祝奶奶扶起来,送到马路对面,见老人的目光还停留在地上散落的零食上,李庆峰赶紧把零食一袋袋捡起来。袋子破了,老人行动不便,李庆峰就在怀里捧着这些花花绿绿的零食袋子,一直把老人送回家。
快到祝奶奶家的时候,一个小女孩从他们身后蹦蹦跳跳的赶了过来,看了看李庆峰怀里的零食,又跑了过去,祝奶奶说这就是她考了100分的小孙女。
祝奶奶的儿媳妇在家里打扫卫生,看到孩子奶奶在民警搀扶下回到家里,一边埋怨婆婆溺爱孙女私自出门给买零食,一边感谢李庆峰的热情帮助。李庆峰见祝奶奶的儿媳也是敞亮人,就顺便走访了解了一下家里的情况,问:“大嫂,刚才跑回来的小女孩是你女儿啊?”“是啊,整天蹦蹦哒哒的,头一回考得好,给她奶乐得不像样。”嗔怪中,也带着掩饰不住的自豪。
“你闺女叫什么名啊?”李庆峰问。
“熊猫!”
“啊?叫个啥?”李庆峰忙了一中午才喝到的一口矿泉水差点没喷出来。
“熊——猫——啊,你想想熊猫爱吃啥呀?我们家姓啥?”
“熊猫爱吃竹子、竹叶,你家姓祝,啊——我知道了,祝叶?”
“是啊!”爽朗的祝大嫂哈哈大笑起来。
听到大家在谈论自己,刚才在路上跑过去的小女孩祝叶偷偷从外屋溜进来,抓起一袋被李庆峰放在门口桌子上的零食又害羞的溜了出去。李庆峰就又跟风趣的祝大嫂聊起家里的果树种植情况怎么样?家里有没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地方?一回身,发现小女孩在半掩着的门外偷偷探出半个身子,在朝他笑呢,见被发现了,赶紧害羞得跑掉了,直到李庆峰结束这次走访离开祝家,这个被妈妈叫做小熊猫的祝叶再也没有出现过。
直到花开花谢,桃花枝头的嫣红凝结成那抹心头血,裹进多少心思才能胀满薄如蝉翼的面庞……
再听见,不,应该说再看见“祝叶”这个名字,已经是果香难挡的金秋,大街小巷,漫山遍野都是桃香看不见摸不着却也逃不掉的桃香。跟派出所毗邻的连胜酒店老板有一天来到河口警务室,转交给李庆峰两幅画,一幅画画的是一个穿军装的叔叔扶着一个老奶奶过马路,另一幅画画的是江水、断桥、站岗……画的左上角都写着一句“警察叔叔辛苦了”,右下角用很小的字署名“祝叶”。李庆峰这才知道,原来那天祝叶在李庆峰和她奶奶后面跑上来是因为她在广场玩耍时远远的看到了李庆峰扶起奶奶的全过程,在广场上,她也看见过李庆峰和其他警察叔叔大夏天烈日下江边巡逻的场景。这些场景在她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这些无声的互动,让警察在小女孩心目中的形象变得高大,成了善良和责任的代名词。
再听说祝叶的消息时已经是几年后的深冬,桃花不再,雪香淡然,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下来,似乎过往的季节都已抛到了山的另一边。山的另一边,祝叶已经考上大学、结婚生子。
祝大嫂仍然那么爽朗风趣,家里的果树生意蒸蒸日上,只是很少提起祝叶了……
冬去春来,桃花依旧笑春风。
河口的农家乐越开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如何搞出自己的特色,吸引年年来此住农家院、吃农家饭的回头客,是开农家乐的老百姓过了春节就要琢磨起来的问题。
刘明明,是“新一代农家乐”业主,这个“90后”的年轻人不好高骛远、不咋咋呼呼,没考上大学也不去城市打工,而是踏踏实实在家跟父母一起经营起农家乐,李庆峰把他当亲弟弟一样看待,和他一起商量,用属于年轻人自己的办法,吸引着越来越多年轻客人、个性定制化需求高的客人的青睐。
李庆峰说:“咱们宣传上得多点。”刘明明就开通博客、微博、微信公众,把农家乐做的农家小菜拍了照片传到网上,那色香味俱全一点不比外面五星级酒店差。
李庆峰说:“咱们拉客上得有亮点。”刘明明就想到了现在大热的视频直播平台,于是在手机上下载了“快手”APP,春天小草一发言,刘明明就出发,带着一根自拍干,从断桥、到水库、从山岗、到溪流,一路走来一路拍,高兴时还在那青山绿水间高歌一曲。刘明明的粉丝涨了起来,农家乐的客人多了起来,李庆峰也欣慰了起来。
为了增加人气,李庆峰提出让幽默感十足的刘明明拍些搞笑段子传到视频直播平台上,于是,李庆峰做幕后,刘明明当演员,再拉来老爸老妈邻居当助演。第一个搞笑段子《剃头》就在网上收获了超高点击率,桃园当舞台,桃枝当剪子,镰刀当剃刀,本色出演和生活里的道具让视频充满了浓浓的乡土气息,让没有来过河口的游客巴不得立即来到这桃花岛上一睹田园风情。
李庆峰说:“咱们菜肴上得有特点。”“你看头一次来咱们河口的人,不知道咱们这有什么特色美食,也不知道一份的量多大,点的少了吃不饱,点的多了浪费也让游客心生埋怨,不如你设计好二人套餐、四人套餐、十人团餐这样的,配菜灵活,游客在框架内也好任选,游客就能根据自己的情况点菜了,还会觉得咱们农家乐实在。”果然此法一实行就受到游客欢迎,等游客点菜的功夫省下了,更多心思都用在把菜肴做得更美味上。
李庆峰说的,刘明明都记在心上;李明明没说出口的,刘明明都感受到心里。比如做人的诚实、比如对人的无私、比如情比利达、善字当先。
游客落下的东西,刘明明多远都联系给送到;游客的住宿费、餐费,零头都给抹掉,吃个桃子摘个果从不收费;游客第二天要赶火车,刘明明多早都起早开车送客。我去采访刘明明那天是早晨九点钟,刘明明的母亲说刘明明还在睡觉呢,我还以为这是年轻人的任性,等刘明明穿着睡衣爬起来才了解到,原来早晨有个客人七点半要赶到丹东火车站回沈阳,刘明明四点半就起床给客人一家准备了早餐,还把热好的两袋纽带塞在游客包里,让还为醒来的孩子路上醒了喝,然后开着私家车在星星还没落下的黎明里把游客准时送到了丹东火车站。
赚的是钱,讲的是情。你对一个人好,对方感觉得到。你对游客好,游客明年还来。你对老百姓好,你在老百姓心里久一直在。
刘明明说:“我就要做个像我李哥这样的人。”
李庆峰又来了他那句让人头疼的话:“也没啥。”
(本文刊登于《河南文学》2020年第三期)
作者简介
臧思佳,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全国公安文联签约作家。出版有诗集《橄榄树的红果实》《住在云朵里想你》《爬上云朵采阳光》等三部,长篇报告文学《极殇》《丹心》等两部。
一份带有浓郁地标色彩的纯文学刊物
一份不厚名家、力推新人的亲民杂志
具体订阅方法如下:
订阅一份2020年《河南文学》(6期含快递费),共180元。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直接订阅,并请在文末留言处注明通联方式。
作品同等质量下,订户作品优先刊登!
每一份订阅,都是对纯文学期刊最好的支持!
《河南文学》杂志是河南阅读学会旗下的一个纯文学刊物,双月刊。以“不厚名家、力推新人”为办刊宗旨,以“不唯名家,但求名篇;不拘篇幅,唯求美文;不唯形式,文道并重”为原则,主要刊登小说、散文、诗歌等文体,面向全球各界征稿,所刊登稿件主要从“河南文学杂志”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稿件中选取(已在其他媒体刊发并被原创保护的、一稿多投者,本平台不予刊发)。欢迎各界人士踊跃投稿!
温馨提示:投稿请附个人生活照及150字以内简介。
本平台每日更新
投稿邮箱:
散文:hnwxsanwen@126.com
小说:hnwxxiaoshuo@126.com
诗歌:hnwxshige@126.com
评论:hnwxpinglun@126.com
出品/河南阅读学会
编辑/河南文学杂志社
主编/李 一
副主编/阿 若 冯新林
编辑部主任/ 蓝 岛
责任编辑/宋 兵 达 林
刘海波 李家琛
平台维护:河南阅读学会文化传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