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选登】王立勤/我有书相伴,足以慰风尘
立足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作品平台
—网络版—
用文字温暖世界
■“关于加入作协那点事儿”征文选登
王立勤
三月里来风光好,欣逢喜事精神爽。2019年3月25日,正值春风送暖的季节,我收到了天津作协关于会员申请人培训的短信通知,期盼已久的喜讯传来,让我有些如梦似幻,感觉如沐春风。
天津市作家协会座落于西青区中北镇侯台村,这里中式田园风格的建筑,简朴典雅,古色古香。走进天津作家协会的大门,迎面一块醒目的巨石映入眼帘,上面镌刻着天津市作家协会七个大字,遒劲有力的字体配上金灿灿的色彩,越发精美,夺目耀眼,熠熠生辉。不少人在此驻足留步,流连忘返,拍照留念。这里不仅空气新鲜,环境清雅,还让人觉得有一种神圣之光,充满着浓厚的文化和艺术气息。能够坐在天津作协文学馆报告厅聆听老师的讲话,我感到非常荣幸,在这宽敞高雅的文学殿堂,我陶醉在梦幻里,沉浸在幸福中。
我上学时学习不好,沾数就晕,沾字就迷,也就是说数学成绩差,相对比较喜欢语文。每学期发了新课本,我都要迫不及待地先把语文书从头至尾看一遍,遇到抒情文章就情不自禁地朗读起来。我不但喜欢书里面的文字,连纸张都感到分外亲切。
我最早接触的是小人书,图文并茂很吸引人。后来就是小说、报纸、杂志,凡是能接触到的书必读。还喜欢抄抄写写,如格言警句、民间谚语、烈士诗抄、古诗名言等等。那个年代所看的书大多数是借的,人们习惯于你借我我借你这个模式,互通有无互助互利。有时一本书拿来就一两天的时间,必须抓紧看,好几个人排着呢。有了零钱爱买笔记本、钢笔之类的物品。中学时写了好几本日记,工作后断断续续地写了一些小文,可惜都没有留下来。1976年大地震时,我参加厂里组织的抗震救灾,在一次大会发言时写了一篇小文,后来发表在战地简报上。当时,我看到简报竟无动于衷,没什么感觉,如果是现在我肯定会将简报保存下来,起码留个纪念。
八十年代我国出现了一种文学热,有人把这称作全民阅读时代。那个时候很多人白天工作,晚上出去上课学习,利用晚间和每周的公休日,补习文化知识。我的同事董姐也爱读书,她知道我喜欢书便借给我许多书看。那会儿家家还没有电话电脑,我所住之地偏僻,是个上不了户口,连报纸都送不到的地方,而董姐住在市中心,消息灵通,她热心地向我传递着各种新鲜有趣的信息,特别是有关自学考试的信息。
我很喜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这个模式,不设统一的入学门槛,宽进严出,为我们这些与大学无缘的普通人,打开了一扇窗。那时我已组建了家庭,孩子正在吃奶阶段,照顾宝宝以及繁杂的家务占据了我的大部分时间,但我以极大的热情参加了高自考。尽管那时生活拮据,我仍然购买了中文专业本科四年的全部书籍,在知识的海洋里汲取它的养分。1987年我取得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证书,没有围墙的大学,开启了我美好的文学之梦,中文专业的学习为我在文学路上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想一鼓作气拿下本科,但身体实在吃不消,不得不忍痛放弃。我那时体虚多病弱不禁风,豁出这条命总觉得不值,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嘛。
人间不是仙境,生活是平凡而琐碎的,谁能离开柴米油盐酱醋茶。年轻的时候我身体欠佳,老伴经常出差,大部分家务像一座大山压在我身上,我感觉肩上的担子很重,无暇顾及其它,直到孩子上了大学,我赋闲在家,才真正地产生了写作的欲望。最初我对文学只是单纯的喜欢,后来我很想知道自己的写作能否达到发表水平。
第一次看到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印,爱不释手地看了一遍又一遍,一高兴又用别名写了一篇。第一次投稿时没有经验,因为要说的话太多信笔写来,写得太长了,被删去不少,第二篇我根据报纸版面大小的需要投稿,几乎一字不差地发表了。由于水平所限,两篇征文都是末等奖。通过这次征文,我意识到自己的不足,看看别人写的文章,文采飞扬,形象生动,感觉自己存在很大差距。我开始给自己充电,后来不断地在报纸上发表文章。这时,我才意识到自己是那么喜欢文学,就像在黑暗中慢慢摸索,忽然见到了亮光一样。因此在后来阅读书籍时,不再像以前那样很单纯的欣赏故事情节,而是带着一种学习研究的态度,更多地关注作品的时代意义及写作特点。可惜那时候我还没有加入作协的想法,心想哪能发表几篇文章就成了作家,作家在我眼里是神圣的,受人尊敬的,那是有才华的聪明人士驻足的地方,不是我等平庸俗人所能及的。
2016年秋天我学会了微信,开始在公众号平台发文。由此还结识了很多热情的文友,特别是《文艺众家》主编华双鱼老师,热情相邀使我从一个普通的作者成为《文艺众家》编委会的一员,在耳顺之年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在文学交流群里,我看到身边有许多文友纷纷加入了作协组织,于是慢慢地有了这个心愿。2017年12月我加入了天津南开作协,翌年我申请了天津作协,并获得批准。我虽天资愚钝,但勤学不辍,不仅在公众号平台及一些文学杂志上发文,而且出版了一本散文集。经过自己不懈地努力,我终于梦想成真,成为一名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
原本一个地地道道的工人,常年战斗在生产第一线,怎么一不小心成了文人。生活大半辈子了,我人生的后半生,却别开生面。曾经辛勤劳动的双手,曾经沾满灰尘油污的双手,竟玩起了笔杆子,在文字的海洋里驰骋;能够在电脑键盘上敲敲打打,大显身手,打出一个个字,发出一篇篇文。有时我盯着自己的手翻过来倒过去地看,不是看手相,看什么生命线长寿线之类,而是觉得不可思议。手还是那双手,仍然那么平常,只是增加了岁月的沧桑。天津作协领导李彬老师说得好,加入作协,并不是写作的终极目标,而是我们文学路上新的起点。我虽人微笔拙言轻,但也感到有一份责任与担当。应认真体察民情,用自己的满腔热血,描绘壮丽的人生,书写无悔的岁月,拿出精品佳作,写出真情实感,写出自己的风格。
我觉得文学是一种精神食粮,是人们倾诉的需要,是渴望精神慰藉的需要。现在经济条件允许,我逐步买了一些自己喜欢的书,拥有了一个像模像样的书柜及心爱的书桌,每天打开镶着明亮玻璃的柜门,站上一会儿,浏览一番,抚摸着一本本心爱的书籍,立时心神平静,杂念皆无。读书吧,不要问书中有没有黄金屋,
尽可能地读书吧,我有书相伴,足以慰风尘。我喜欢在床头、枕下、书桌、沙发等地放上一本书,闲来随手翻阅,不亦乐乎。尤喜静静的悠闲的夜晚,手持一卷书,或读或写或与文友微信交流。原本贫瘠孱弱的精神世界因此多了些许抚慰,枯燥乏味的现实生活增添了一分色彩。读书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愉悦我们的心情,开拓我们的眼界,丰富我们的知识,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消我关山风雪怨,天涯握手尽文人”,加入作协组织是我人生一大幸事,我感到骄傲感到欣慰。与文字相伴,与文友相知,闲暇时谈诗论文,管他生活中如意不如意,什么烦恼愁苦,全都抛在九霄云外,这样的生活岂不乐哉!
一份带有浓郁地标色彩的纯文学刊物
一份不厚名家、力推新人的亲民杂志
具体订约方法如下:
订阅一份2020年《河南文学》(6期含快递费),共180元。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直接订阅,并请在文末留言处注明通联方式。
每一份订阅,都是对纯文学期刊最好的支持!
《关于投稿那点事儿》
征稿启事
作为一名作家或文学爱好者。投稿是一种常态。不论您是大家还是无名小卒,投稿的过程,注定是一段成长的历程……结局不管怎样,过程一定很精彩。请把把您的投稿故事讲述给我们吧,让我们再告诉后来者,让他们在文学创作的跋涉少走弯路……
来稿请注明“关于投稿的那点事儿”字样。
截稿日期:2019年12月30日
稿件一旦采用,将在河南文学杂志微信公众平台和纸媒分期刊登,最后结集出版。
投稿信箱:hnwenxue@126.com
作者简介
王立勤,笔名立秦,1987年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多次在报刊及文学杂志发表作品,有两篇作品入选散文福地杂志精品集《风从四方来》一书,著有散文集《勤耕集》一部。现为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南开作家协会会员。
《河南文学》杂志是河南阅读学会旗下的一个纯文学刊物,双月刊。以“不厚名家、力推新人”为办刊宗旨,以“不唯名家,但求名篇;不拘篇幅,唯求美文;不唯形式,文道并重”为原则,主要刊登小说、散文、诗歌等文体,面向全球各界征稿,所刊登稿件主要从“河南文学杂志”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稿件中选取(已在其他媒体刊发并被原创保护的,本平台不予刊发)。欢迎各界人士踊跃投稿!
本平台周一至周五更新
投稿邮箱:hnwenxue@126.com
出品/河南阅读学会
编辑/河南文学杂志社
主编/李 一
副主编/阿 若 冯新林
编辑部主任/ 蓝 岛
责任编辑/宋 兵 达 林
刘海波 李家琛
平台维护:河南阅读学会文化传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