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欧阳文权/范家门,醉在最美的时光里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范家门,醉在最美的时光里
欧阳文权
嵩山少林早已闻名天下,而位于嵩山峻极峰东侧的范家门,一个被称为龙眼之上的小山村,一个远离喧嚣、朴素宁静的小山村,曾被世人忽略,如今却被众生追寻。
金秋时节,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我有幸跟随“河南文学”作家采风团,一睹范家门迷人的风采。
从郑少高速唐庄下站口驱车向北,行走约八九公里的乡间公路,再盘旋而上四五公里的山路,即可到达范家门村前的小广场。在景区门口,村民们用丰收的辣椒和玉米摆成的巨型国旗,让人一下子感受到了喜气洋洋的气氛。巨型国旗前,“美丽乡村嵩山老家范家门丰收节”的红底黄色大字,与蓝天白云下的小山村融为一体,不由得让人浮想联翩,对这个登封市海拔最高的小山村更加充满向往,充满期待。
景区入口处,用一块块山石垒砌而成的寨门,头顶云天,脚踏大地,气势恢宏。寨门正中的“范家门”三个大字,苍劲有力,飘逸洒脱。迈进景区大门,“玉米长廊”、“风车长廊”、稻草人、农具等展出,让游客一下子感受到原汁原味的山村景象。是谁这样别具匠心地设计了这幅让人心动的画面?它一下子拉近了我的心,让我感恩这段温暖的际遇,享受这份寻常的幸福。
沿步道拾级而上,走过鹅卵石铺成的羊肠小道,便是杏花岭深处水波荡漾的“慈母湖”。望着清澈的湖水,不由得使人想起唐代诗人孟郊的诗作《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虽然《游子吟》写在溧阳(今江苏常州),但早年孟郊曾隐居于中岳嵩山,经常登嵩山留下了很多诗词歌赋,后人为纪念他,就把此湖命名为“慈母湖”。
慈母湖上,有一眼吸引人们眼球、考验人们声带的水上“喊泉”。你喊一声,它跃跃欲动;你再喊一声,它拔地而起……喊得声音越大,喷泉喷得越高,持续用力“啊啊啊”的呐喊,一柱直冲云霄的壮观喷泉就会出现在眼前。对于长期生活在钢筋水泥里的城里人来说,通过铆足劲地大喊,望着声音振动与传递使泉眼向上喷发的冲天水柱,荡浊排淤,宣泄出了生活工作的烦恼和压力,大有心旷神怡的感觉。
在人们的印象中,溶洞大多分布在南方石灰岩地区,是碳酸岩在温暖湿润的条件下发育而成的一种特有地貌。在慈母湖东侧,则是范家门最具特色的核心景区——来龙洞。虽然范家门的来龙洞没有南方溶洞那大家闺秀般的阔绰恢弘秉性,但不乏小家碧玉似的玲珑剔透风范。
来龙洞位于海拔636米的杏花岭上,全长1298米,被誉为嵩山第一溶洞。是嵩山地区最古老、最密集、形成周期最长的天然石灰岩溶洞,距今已有5.5亿年的历史,也是目前登封市唯一被开发利用保护的自然景观。被称为五岳之尊、万山之祖的嵩山,因“奥”独秀。在4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嵩山完整地出露着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地球经历过的所有五个地质时代和所形成的三种岩石在嵩山均有完好出露,地质学家把嵩山誉为“五代同堂的天然地质博物馆”。
来龙洞内怪石林立,道路蜿蜒曲折,给人以神秘莫测的奇异色彩。石笋、石钟乳、石幔千姿百态,蔚为壮观。洞内岩石奇形怪状,错落有致,加上五彩闪烁的灯光令山石更是熠熠生辉。在中心区域处还可以看到5层的溶洞套叠,五层分界明显,说明溶洞在这期间至少有5次海水进退的过程,也就是嵩山地区至少有5次的升降过程。
谓为世界奇观,绝非耸人听闻。范家门来龙洞既有南方溶洞所有,更有南方溶洞所无。一洞囊括天下溶洞之奇观,一游尽得天下溶洞之景色,真乃大自然之奇葩也!
出了溶洞,向上走约10分钟路程,小心翼翼走过横跨杏花岭和凤凰岭杏花岭的玻璃吊桥外婆桥,来到附近的黑老婆沟。站在罗嘴山上,望着绿意盎然的黑老婆沟,习习凉风吹过,听着当地人讲的传说故事,对这片古老土地的敬重感油然而生。
清朝末年,有一位女子来到范家门罗嘴山下的大西沟里,住在龙王庙旁的一石洞内。她身材不高,微驼,身穿灰色衣服,脸色略黑,人们便都叫她黑老婆,而她真正的名字谁也不知道,也没有询问过她的来历。
这名女子在瓦窑坡下开了几片荒地,种些玉米、谷子、豆子、南瓜之类的供自己食用,不时还采些山果野菜以备冬用。沟里有一个簸箕泉,细水长流,附近的宋家门、康永沟的人们经常来此挑水。黑老婆经常帮助一些老人挑水,每次都帮他们担到岭上,还经常送一些柴火给这些老人家。另外,她还主动承担起看护山民庄稼的任务,但从未动过人家一粒粮食,为人正直善良、乐于助人,三里五村的人一谈起她,就对她赞不绝口。有一年,大雪封山。人们一连几天也见不到这位黑老婆,便到庙旁去寻觅,等找到她时,她已经冻僵多时了。人们为了怀念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便把大西沟改名为黑老婆沟,沿用至今。
草木无言,大山伫立。黑老婆沟中发生的感人的和不感人的佚事,经过岁月打磨,变成山岭上的寂寞风景。芳草萋萋的黑老婆沟,依然头顶灿烂的阳光,默默地述说着自己的过往。
黑老婆沟的传说故事,足以见证这里善良的人心和纯朴的民风。
临近中午,踏着石块铺就的村中小道,来到当地村民的农家乐饭店。途中,只见这里的许多房屋依山就势,错落有致,既随意方便,又顺应风水。一代代守候着大山的范家门村民,他们勤劳朴实,就地取材,用一块块石头建起自己的家园。这里的房屋几乎全用石头建成。石头垒墙、石板筑顶,就连一些家具诸如石桌、石凳、石磨、石碾、石槽、石臼,包括牛圈、猪窝、茅厕都是石头砌起来的,石头在这里可谓是物尽其用,成为嵩山乡村特有的景观,这也是范家门村民几百年来改造自然、征服大山的历史见证。
在这里,触摸着老墙上方正而又粗糙的石块,仿佛能倾听到老屋诉说着她的曾经,不由得叹息着她曾经的辛酸,分享着她曾经的喜悦,感动着她曾经的奢华。在这里,见证历史的民居民房无不记载着岁月的痕迹与时代的变迁,让人不知今夕何。在这里,恍如回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乡村,能把你所有美好的记忆找回,可以给你无限的遐思与灵感。
边看边说边走。在范家门农家乐吃上正宗的农家饭,那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或许是一上午的奔波,望着盘里的香气扑鼻的美味佳肴,不由得食欲大增。当看到焦黄的油炸蚂蚱、蚕蛹时,一下子勾起自己童年的回忆。
小时候,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每到秋天,农人忙秋之暇,生篝火烤玉米、毛豆、地瓜……柴薪俯拾皆是,搭起简单炉灶,把田地生产的凡能烤的食材投入火中,谓之“烧秋”。倘逮几只蚂蚱丢进火堆,烤得油亮金黄,咀嚼起来喷香。听老人讲,蚂蚱因食百草,故称“百草丹”,不仅美味,而且可以入药。
蚂蚱属于高蛋白低脂肪昆虫美食,是很好的绿色健康食品。秋天逮蚂蚱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那个年代不兴打农药,但凡有玉米、大豆等庄稼或丛草里,扔块石子,都能惊起三四只五六只颜色翠绿的蚂蚱。等到放学,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去田里捉蚂蚱了。只要小心翼翼地走在草丛里,不必特意找,翠色的蚂蚱嚣张地从这棵庄稼跳到另一棵庄稼上、从地里跳到小路上、从你左脚边跳到右脚边……要是贪心,可就花了眼,须得定定挑好一只健壮漂亮的,认准了,旁的“诱惑”就不要再管,小心地走近,弯下腰,两手虚虚拢起,慢慢地、慢慢地、慢慢地靠近……等离它不过一指时,趁它不注意,迅速地合拢,那么,一只漂亮的蚂蚱就到手了。
蚂蚱也叫蝗虫,历史上关于蝗灾的记载不计其数,所以,在农村人们对蝗虫恨之入骨,有“你吃我庄稼,我吃你肉骨”之说。在那个年代,许多农村人把刚捉来的蚂蚱略略用水冲洗一遍,就可以直接倒进油锅里,这东西经不得炸,等颜色变得金黄油亮,就可以出锅,撒上一撮细细的盐,便可以直接开吃了。蚂蚱入口酥脆,牙齿咬时可以听见“滋拉”的声音,舌头一卷,觉得内里绵软,又鲜又香,恨不得要把舌头一起嚼了!若非要说是什么味?实际和虾肉差不多,但更脆些、香些!
“暗想田塍上,禾秋蚂蚱飞。”我怀念那些可爱、好玩、好吃的蚂蚱。
午饭后,带着油炸蚂蚱的余香,穿行于迂回的山路,盘旋回转,车子行到山顶的登封、巩义两地交界处,放眼望去,高远的白云,碧绿的山林,蜿蜒起伏的沟谷,无需任何雕饰、原生态的美景,让人一览无余。
范家门村过去是登封、巩县、荥阳、新密、汜水五县的交汇处,素有“一盘碾转五县之称”。古时候这里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再加上地质变迁、造山运动,范家门村所处的尖稍山自然而然形成了高山盆地——天井凹。这里的山顶壶穴呈现了一道独特的地质奇观,加之厚重的历史积淀,又给范家门村盖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极顶远眺,地阔天长,一览众山小,数百种野花,芳香弥漫。
徐徐秋风中,俯瞰山下,静静的范家门村错落有致,置身于此,胜似人间仙境,让人恋恋不舍。一边欣赏山中美景,一边聆听发生在这里的二郎担山赶太阳、千年核桃王、獐子口打猎等一个个民间传说和故事,历史与现代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阻隔,点点滴滴沁入到人的心中。
现代的都市人大多向往乡村,渴望发现,享受“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的休闲时光,在内心深处掩藏着或浓或淡的乡愁。朋友,带上你的初心,带着你无欲的眼出发,美丽乡村范家门等着你,在最好的时光里·····
再见,梦里范家门,我早已把你装在心里。
作为一名普通作家或文学爱好者。大多人有过出书的经历。或免费或自费;或欢喜或悲伤;或如愿或失望……那么,就请您把出书的酸辣苦甜的故事讲述给我们,让我们再告诉大家……
文字要求:3000字以内。来稿请注明《关于出书的那些事儿》字样。截稿日期:2019年12月30日
投稿信箱:hnwenxue@126.com
稿件一旦采用,将在河南文学杂志微信公众平台和纸媒分期刊登,最后结集出版,让更多的人知道您《关于出书的那些事儿》。
《关于出书的那些事儿》
————征文启事————
作者简介
欧阳文权,1968年3月出生,郑州市作家协会会员,登封市作协副主席。1990年以来,先后在登封报社、河南新闻出版报社、农村农业农民杂志社、青年导报社、登封市新闻宣传中心、登封市国土资源局工作,并担任记者、编辑、宣传科长等职务,在《中国国土资源报》、《河南日报》、《郑州日报》、《资源导刊》等媒体刊发各类稿件1800多篇。
《河南文学》杂志是河南阅读学会旗下的一个纯文学刊物,双月刊。以“不厚名家、力推新人”为办刊宗旨,以“不唯名家,但求名篇;不拘篇幅,唯求美文;不唯形式,文道并重”为原则,主要刊登小说、散文、诗歌等文体,面向全球各界征稿,所刊登稿件主要从“河南文学杂志”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稿件中选取(已在其他媒体刊发并被原创保护的,本平台不予刊发)。欢迎各界人士踊跃投稿!
本平台每天更新
投稿邮箱:hnwenxue@126.com
出品/河南阅读学会
编辑/河南文学杂志社
主编/李 一
副主编/冯新林 阿 若
编辑部主任: 赵 渝
责任编辑:柳岱林 蓝 岛
刘海波 李家琛
平台维护:河南阅读学会文化传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