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四识、五性
德性
----为什么把德性德行放在第一位?有一句老话,《菜根谭》里面的一句话,叫“修身建德,事业之基”。修身建德,古人非常重视,认为是事业的基础,那么这个事业呢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事业,而是处事和为业。司马光曾以此标准来评判人:德才兼备是圣人,德大于才是君子,德才皆无是庸人,才大于德是小人。还感慨:传位授业,若不圣人君子,宁与庸人不与小人。可见,无论做人做事,德字为先,这个是不需要我再缀述的。这是德性,人生首要。
悟性
----中国有句老话: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18岁之前,我们的知识,很多都是字面上的东西,但是字面之后的意义,也许真的非得等到我们十八岁,开始进入社会之后,才能够理解。书法上有一句话讲:力透纸背,讲的是书者的功力。我们生活的阅历将告诉我们,我们除了要读懂字面的意义之外,字后的意义可能更加意味深长。因为一旦我们步入社会,我们接受的社会规则,除了有字面上的规则之外,还有字面下的规则。这些是我们在中学读书、乃至大学学习都可能学不到的,是我们老师讲不到,我们家长讲不到,别人无法讲,必须靠自己去领悟的。这个悟性强,悟性弱,在我们真正成人步入社会之后,会对我们在人生坐标的确定,和人生价值观的树立以及把握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领悟人生的功力, 这是第二性,悟性。
韧性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个人都追逐自己的梦想。刚才我听我们同学在讲,七岁就有了梦想,八岁已经开始试图把握和实现自己的梦想,十七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感受到:无为的忧虑,会像纷纷细雨那样打扰着自己的心房。但是每个人的梦想能不能最后实现,关键在韧性。因为社会的运转,并非像我们每个人设定的梦想的轨道一样,那么严丝合缝。总有磕磕碰碰,总有风风雨雨。在风雨面前,在发展的轨迹和我们自身的理想不相协调的时候,甚至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是悲观、是抱怨、是失望、是放弃,还是要锲而不舍、坚韧不拔呢?没有韧性,我们无法达到我们理想的彼岸。没有任性,也许我们会在最后关头,与成功擦肩而过。而能坚持的人,则掌握了世间制胜的法宝:在忍中等待,在等待中奋进。记住啊,朋友们,第三性,韧性。
血性
----第四性也很重要,尤其是到了四十这个年龄,或是更大一点,才能真正认识到这两个字的重要,那就是血性。
血气方刚,个性张扬,在年轻的时候,不成问题,但是,真的像我刚才所讲的那样,这个大千世界并不是按照我们的所想、自己的所愿发展的。有那么多的磨难,有那么多的磕磕绊绊,有那么多的摩擦纷争,有那么多的事与愿违,等我们真正不再年轻,甚至在青春逝去之后,我们还能不能继续葆有我们自己坚持的个性,有我们为自己的理想而一直追逐的方刚之气呢?特别是在某个关键的时候,我们优柔寡断了,我们自己瞻前顾后了,我们自己徘徊不定了,我们自己无可奈何了,或是我们自己所谓的荣辱不惊了,那个时候,也许真的就与成功——与你七岁就树立的梦想,失之交臂了。血性也不能没有啊,朋友们。
记性
----如果前四性为道——道,很重要,道是我们人生的哲学,是我们认识世界、分析世界、把握问题、解决问题的最根本的指导性原则——那么下一性为之术,术也不能少。这一性是什么呢?就是记性。记性也很重要,我们千万不能小看记性。
心理学上讲,一个动作要重复七回,才能有所记忆。我们的脑细胞,都是这么一点一点记忆起来的,尽管我们现在开发的不到10%,已经够我们成为一个合格的在社会上安身立命之人了。但是,如果在脑细胞当中,我们记忆有更多的知识,不但有更多的知识,还有更多的教训,当然这个教训最好是前人的教训,而不是我们自身用我们的青春、用我们的生命或者其他而换来的教训,那样我们就真的能够事半功倍。善于从历史经验当中找教训,善于从别人的教训当中找经验,锻炼提高自己的记性,是我们少走弯路的一个捷径。
人生四识---常识、学识、见识、胆识
常识:指人们在生活丶学习丶工作中需要掌握的常规知识.如穿衣丶吃饭丶陲觉丶接人待物等都有常识.常识隋社会进步而变化.50年代骑自行车不是常识,是技能,而现在连不孩子也会,成了常识.今后,开汽车丶用电脑也将成为常识.
学识:指人们已总结了的一切学问与知识.掌握学识的方法有两种,一是从书本上得取,二是向老师请教.”书本”有学校发的课本,有校外的书籍.”老师”有学校的老师也有校外的老师能为师者很多,孔子讲:”三人同行必有我师”.学识的多少是衡量一个人知识才能的重要标准,有人讲”读经传则根底厚,看史鉴则议论伟”.比如毛泽东,他饱读诗书,学识渊博;讲话出口成章,有典有据,妙趣横生,这就是学识多的表现.
长学问还有个好办法,也是老办法,即”友多交,重交流”.因为跟朋友交谈,般都是把自己读过的书,见过的事,研究过的问题,探讨过的观点, 挑最精彩的丶选最重要的,用最简练的语言相互介绍,所以往往有耳目一新之感.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丶”交友交得好,可以省读不少书”的道理.要注重交流,”两个人交换一个苹果,各得一个苹果;交换一个思想,各得两个思想”.
见识:指人们在社会与自然中亲身感悟而直接得到的见解和知识.
“学识”与”见识”的关系,是”读万 书”与”行万里路”的关系,”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 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如果不读万 书,他笔下能有那么华美的词澡吗?毛泽东也是十分注意”读万 书,行万里路”,不光读书很用功,还经常到社会进行考察调查,写出了有名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使他终身受益.他到过益阳的沅江丶安化丶桃江.
“学识”和”见识”的关系,是”历史”和”现实”的关系.”学识”是”历史性”的丶”纵向性”的,从古到今上下几千年来的归纳与总结;”见识”是”现实性的”丶”横向性的”,当前国内外丶省内外和周围的人是怎么做的.我们要博学多识,就要走出自己的”小天地”到”大世界”去,才能感受到社会的风云丶时代的脉搏和自然的启迪.”走出去”十分重要.走出去了是鲁迅,没有走出去的是闰土;走出去了的是秋瑾,没有走出去的是祥林嫂。
胆识:是常识丶学识丶见识与勇气结合而升华的产物,是大智大勇的结晶.所以它不同于普通的胆量,它是一种伟大的胆略.知识和技能的增加可以使人胆量增加,俗话说”艺高人胆大”就是这个道理.有胆识的人能周密规划人生丶大胆经营自己的事业,朝着自己的理想不畏艰难地去实现它,这就是人们讲的有志高的人,有大志向,才有大追求,才能成就大事业.有志者事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