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己之学VS为人之学
最近有三件视听以及阅读的经历让我想起了这个话题。
1,十三邀我看到的第一期,许知远与张亚东的谈话
我对音乐一窍不通,也没在音乐上沉迷过,当然肯定有自己喜欢的歌,喜欢的歌手,但也仅仅如此而已。
但音乐创作,我觉得很酷,张亚东是一位音乐创作人,在访谈中谈了自己的人生经历,自己的个性,对于时代变迁的体会,对于现在的音乐人以及做音乐态度的看法诸多问题。
虽然谈得很散,但能体会其中的真诚,我将一个小时的节目认真看完了。
节目中,张亚东表示很羡慕高更,应该就是《月亮与六便士》主角的原型,将一切抛开,追寻自己喜欢的事物。但又不够勇敢,不能抛妻弃子,而且追求舒适,能够在物质生活的享受中找到安逸,尽管有较高的精神追求,但一直纠结。
他甚至说觉得从没有一天做过自己。
2,《永无止境》的电视连续剧
这部连续剧与电影是顺承的关系,电影中的男主角也是电视中重要的人物,不过不是主角。
主角是一个艺术男,但没有取得巨大的成就。机缘巧合,吃了NZT这样的神药,能够充分发挥大脑的潜能,成为世界上最聪明的那类人:
能够从各种角度考虑问题;
两天就能将特种兵五年的格斗技能学个七七八八;
能够调用任何时候的记忆,哪怕只是瞥见;
过目不忘,一目十行更是标配;
学习一种语言估计也只需要一天的时间.........
种种不可思议的神奇,都是嗑药后自然而然的结果。但电视剧的看点反而是在这样巨大的变化面前,这个文艺男保持着丰富的人性,没有想要成为一个人上人,没有想做出根本的改变,仍然想做原来的自己,尽管这是一个在外人看来完全不同的自己。
简单而言,就是仍然保持着原来的三观,恪守着做人的道德,在意着原有的情感联结,在意着生命中重要的关系。
而电影中的男主角则不然,他走上了野心攀登之路,正谋划着竞选总统,改变世界的大事,而做这样的大事,自然不拘小节,威胁,欺骗,甚至杀害他人也许就是家常便饭吧。
他对于电视剧中的主角表示很奇怪!!!
但这些都不是重点,我想到的是:
给我一个嗑药的机会,我要不要?
看上去嗑药一天好像并不会有太强的副作用。但剧中人物说的好,看得分明,这样的药吃了一颗,也许比毒品还更难舍弃,可以让以往求之不得的梦想分分钟实现,展现出自己梦寐以求的潜力----无论是身体的还是表达上的诸种能力!
我能够克制自己不去嗑药吗?
我觉得我很难!
冲着其中的一目十行,过目不忘,我想我估计会忍不住!
于是这时我就想到问自己一个问题,假如在药效范围内,我能够记住一本书的内容,我会记忆什么呢?
我会将中华经典记忆特级大师要求的内容都记下来吗?
这个我孜孜以求,却发现实现不易的梦想,通过嗑药也许就是十分钟的事情,这样的对比真让人情何以堪?
面对天赋的强大,应该如何去看待呢?
就像那句话,也许一个人奋斗一辈子达到的终点还不及他人的起点;
一个人引以为傲的成绩在另一个人眼中啥也不是!
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
岂唯形骸有聋盲哉?
夫知亦有之!
是其言也犹时女也。
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
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
是其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
----《庄子.逍遥游》
3,王之涣的生平传说
这是我们最熟悉的王之涣的两首诗作!
据传,他的弟弟在他过世后,整理他的诗作,但一不小心,让他的诗集被烧毁了,只留下六首传世!
但仅凭这六首,也让世人永远铭记,千古流芳。
对照看另一位诗歌爱好者,乾隆皇帝!
中国古代写诗最多是乾隆皇帝,一生写了4万多首诗歌,其数量和《全唐诗》有得一比。《全唐诗》,基本把唐朝有名有姓的2200多位诗人的作品全收录了进去,才48000余首。据统计,乾隆在位60年,写诗41800首。而他当皇子的时候,有《乐善堂全集》,当了太上皇,有《御制诗余集》,所以他一生所写的诗,远远超过41800首。
----引自《有人写诗的数量或将超过乾隆爷》
但基本上这4万多首诗,没有一首能够脍炙人口,让人拍案叫好!
----------------
事情就是这三件事,但让我想到的共同的问题就是为己之学与为人之学。
这个说法最初来自于论语中孔子的说法,认为他那个时候,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我思考这个问题的角度是这样的,还是回到之前的问题,假如我也能嗑药,吃了一片NZT,拥有了那种过目不忘,一目十行,将事物融会贯通,有创造力地联系的能力,我会选择将这样的能力用在学习什么知识上?
或者说用在熟背什么书籍上?
我还真没想好!
用在《易经》上?
他们说易经是群经之首,要是能够真正理解易经,意味着能够趋吉避凶,知晓天地至理。
孔子研究易经,最后不都韦编三绝吗?
但易经的意义在于理解与灵活运用,而不在于仅仅背诵其爻辞,卦辞或者背诵他人的注解。
而且易经真有那么神奇吗?
我也深表怀疑。杨振宁先生就不以为然,他认为易经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对于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有重要的影响:
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萌生。已经有很多人讨论过了。归纳起来大概有五种道理:
第一,中国的传统是入世的,不是出世的。换句话就是比较注重实际的,不注重抽象的理论架构。
第二,科举制度。
第三,观念上认为技术不重要,认为是“奇技淫巧”。
第四,中国传统里面无推演式的思维方法。
第五,有天人合一的观念。
第四跟第五两点跟《易经》我认为都有密切的关系。
---引自《杨振宁:《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或者背诵圣经?
我也不是基督徒,更不觉得圣经是金科玉律。
相反更相信达尔文的进化论,觉得圣经很多地方都经不起考证。
也许背诵圣经,只能彰显自己记忆力过人,如此而已!
而假如只是嗑药的作用,我想也没有什么意义,意味着无法教给他人!
这里面,我认识到为己之学在于哪怕所有人都不知道你学了这个,你都很愉快,而且对自己很有好处!
而为人之学,则是假如你所学的他人不认可了,他人不喜欢了,他人不相信了,那么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也就是说学了,就是为了教导他人!或者为了向他人炫耀!
这样的为人之学,常常也是达成为己目的的良方,但确实不同于为己之学!
说来说去,我能够想到的答案,也许
我会用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本领将词典类的书籍背诵下来吧!
原因也只在于他们是最好的工具!
而真正的为己之学的学问还需要自己慢慢去探索,去寻觅!
也许那就是人生之真爱或者使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