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告诉你,如何做无为的父母

老子现代说(十二)卓越父母篇

作者 | 陈娟(无限的阿莱夫)

出品 | 博睿迪文化传媒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道德经》第二章

如何培养孩子,做什么样的父母,一直是为人父母最头疼的问题。

无论是咆哮派还是佛系妈妈,都是带着最美好的心愿培养孩子。但是,吼、忍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无数育儿书、文章总结起来都是说,教育孩子要做到温和而坚定,不去控制孩子,不溺爱孩子等等,这些教育方法用一个词就可以概括,就是我们中国人的“无为”。

许多人对无为嗤之以鼻,认为无为就是什么都不做,就连我的偶像易中天都认为无为就是领导什么都不管,下面人该干嘛就干嘛,想治就乱,不想治就不乱。

如果我们从整体理解老子的思想,就会发现并不是这样的。

《道德经》说的很清楚,无为是不妄为,不胡作非为。我们人的一生只做两件事,追求什么和逃避什么。老子并不像人们所说的消极厌世,他鼓励人们有所追求,整本《道德经》都是在告诉人们如何遵循自然规律达成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人生目标最好的方式就是无为。

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理是相通的。我们培养孩子可以借鉴政府管理民众、企业管理员工。事实证明,极端统治和任由民众发展都是行不通的,压迫产生反抗,自由放任的后果是混乱,最好的政府是管得最合适的政府,最好的企业也不会走极端。

这里的管得最合适,不走极端,是遵循自然规律去做事,是无为的一种表现。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我们教导孩子也要遵循自然规律,按照孩子的发展规律去培养他们。在孩子的心中,父母就是圣人。作为家长,你的目标是创造条件使孩子更好的成长,不是为了证明你这个家长比孩子强。因此,家长有为,孩子无为,只有家长无为,才能推动孩子去做有为的事。

道理很简单,家长替孩子思考,孩子就不必去思考,家长替孩子做家务,孩子就会很懒散,孩子的事都被家长做完了,孩子还需要做什么呢?

无为,是做父母最重要的原则,是我们总的指导思想。

那么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如何做到无为呢?无为的思想贯穿《道德经》,这里有一些注意事项。

一、施加影响力的时机(前后相随)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童年时期对客观世界产生的认知会对现在观察客观世界的广度和深度产生影响,进而决定了他的成就高低。换句话说,一个人是他所有经验总结的总和。

一般来说,小学之前,父母家长对孩子认知客观世界影响最大,到了小学阶段就变成老师、家长、同学和朋友,而到了初高中阶段,能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的顺序就会发生重大变化,变成媒体、同学朋友、老师和家长。

从这个对孩子影响力变化的顺序中,我们可以看到,初中之前是父母家长和老师影响力最大的时候。如果我们期待孩子朝某个方向成长,在这个时期要付出最大的努力去影响他们。在一个人小的时候就走在大道上,他成人之后走上歪门邪道的可能性就很小。

二、无为的父母不居功自傲(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无为的父母不以自己的个人喜好需求为起点。不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孩子未来做出了多么大的成绩,父母也不必因此而得意洋洋,不必说,如果不是我培养你,你哪里会有今天的成绩啊!这样的话,孩子对父母的感恩,因为父母的自我归功,对孩子努力的不认可而消磨殆尽了。

父母有时候会很气愤,自己怎么养了个白眼狼。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如果你的领导在你取得成绩之后,把一切功劳都揽在自己身上,你是什么样的想法?

家长要反思一下,自己有没有做到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只有不居功自傲,别人才会永远记着你的功劳。

三、很难实现的平等(高下相倾)

有些中国父母也学西方人说,我跟孩子是平等的。

其实,人与人的平等是不可能实现的,卢梭早就写过《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如果说人与人有平等的地方,就是每个人都避免不了一死。平等只是一种理想。

身份、地位、阶级不会因为你的视而不见而消失,先认识到有差别,才能真正去弥补这方面的差距。

在家庭中,如果让一个两岁的孩子来决定这个家庭怎么发展,这样岂不是乱了套了吗?父母带孩子,孩子地位是比父母要低的,因为父母要操心家庭中绝大多数事情,很难不把自己的位置放高一点。低位置的人循着高位置的目标走,高位置的人做的事情就需要符合低位置的需求。

四、语气语调的重要性(音声相和)

在老子看来,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就是语言符号,当我们在使用语言符号的时候,重点要注意的可能是两个方向,第一是语言符号的本身,是否尽可能准确地描述事物。第二就是当我们在使用语言符号时,我们的语气语调等这些肢体信息,会不会让人产生歧意义?

同样的一句话,你用不同的语气语调,会导致接收信息的人对这句话产生不同的理解。

在教导孩子的时候,家长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要做出表率。行不言之教,不言并不是不说话,而是说合适的话,用恰当的肢体动作,潜移默化去影响孩子。

五、没有优缺点(长短相形)

想当年找工作的时候,有一道经典的面试题,说说你的优缺点。额,这个真说不出来……

在客观世界中,并没有优点缺点、长处或短处的概念,人在对认知客观的过程中却会产生这样的概念。如果对某些事物认知较为全面真实,而对某些事物认知较少较模糊,就会形成所谓的长处或短处,优势或短板。

没有哪一个人是只有长处没有短处的,也不存在哪一个人只有短处而没有长处的。长短同时存在,如果没有短,长也就无从说起。对于人的主观来说,长处和短处也是一样,总是由没有认知到有一定的认知。如果我们认知到在某个情境中,我们是有短板,根据这个情境我们提升自己的认知,或者善于运用自己的短板,这个短也就变成了长。

当我们自认为自己的长处很多,什么时候都抱着所谓长处不放,不分情境地在任何时候都认为自己很行,那么长处也就变成了短处了。因此老子说,长短相形,互为影子。

家长只盯着孩子所谓的缺点,而且认定那些是缺点,只会无限放大孩子所谓的缺点,让孩子变得自卑,家长盯着孩子孩子所谓的优点,而且无限放大,可能会伤仲永。

家长要关注的是孩子所谓缺点背后的东西,比如说,家长认为孩子懒散,那么家长要反思,首先先反思自己是否也懒散?或者是否包办孩子的一切?孩子真的是所有时间都懒散吗?如果不是,他什么时候最有干劲?如何鼓励他把有干劲的一面发挥出来?

现在很多人把所谓的优缺点统称为特点。家长如何发挥孩子的特点?仍然是用不言之教,如果家长希望培养孩子活泼好动的性格,那么自己要开朗起来,家长希望孩子勤奋,自己要起带头作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