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文盲更可怕的是美盲:从三星堆看中国历代审美
主编:丹尼尔 | ID:MRDANIEL777
编辑:耀匀 | 图:Google
转载请在后台输入授权
前段时间,国家文物局通报了三星堆遗址考古的最近发现,无论黄金面具、玉器还是青铜人像,皆以极高的工艺水准和美学成就,引发对中国古代文明的惊叹和好奇。
美是「有意味的形式」,中华文化,传承千年而绵延不绝。历朝历代不同的历史环境,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意境,不仅影响着如今的文化和审美,更以独立姿态,傲视于世界文明之林。
人类对美的感知,其实很早就出现了。山顶洞人会在规则的石块上钻出孔洞,在墓穴里撒上红色赤铁粉。这种远古的图腾活动,包含着远古人类对美的最初感知。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形成了图腾推崇,作为精神的载体,融入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及部落认同,逐渐萌发展出原始的审美意识。
本期选择历史上五个关键的社会时期:商周、先秦、魏晋、唐宋和明清,解读各时期不同的审美趣味,分析美感形成的深层原因。不仅感受美的形象,更懂得美的内涵。
▼
历史博物馆里,可以见到商周时期青铜器,作为祭祀礼器,用来铭记战功,被视为文明社会出现的标志。
青铜器上多铭刻着想象中凶猛可怕的兽面纹 ——「饕餮」,恐怖凶残,带着神秘威力和狰狞味道,是古人融合自然界各种猛兽特征,再加以想象而成。
这种「狞厉之美」与远古历史息息相关。从炎黄时代一直到商周,氏族部落间战事频繁,规模越来越大,史书记载:「牧野之战,血流成河」。伴随战争而来的杀戮、掠夺和奴役充斥生活。
在崇尚武力的时代,人们歌颂野蛮血腥的吞并战争,宣扬暴力的征服。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饕餮可怕的形象融入复杂的观念和情感,作为时代的标志,意味着对外族的恐吓和本族的保护。
不仅中国如此,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也有很多可怕的妖魔鬼怪,非洲人戴的面具同样狰狞而恐怖,这些粗野可怖的形象,蕴藏着最为原始的魅力。
在商周时期,暴力战争推动了社会前进。人们渴望在战争中得到上天庇护从而战胜对手,于是将可怕的饕餮形象铸在青铜器上,形成这一时期独特的审美趣味 —— 青铜艺术。
原始社会,必须通过血与火的征战,才能开辟前进的道路。青铜艺术糅合神秘观念和童真稚气,具有呼之欲出的生命气息:凝重又神秘、狰狞又天真。
商晚期安阳青铜饕餮纹方尊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巨大变革。周王室力量衰落,分封制逐渐崩溃,诸侯国间互相征战,民不聊生。铁犁和牛耕解放了生产力,土地私有制正式确立。
这一切给统治阶层中的知识分子,即「士」阶层提供了发展机会,他们纷纷到各诸侯国宣传自己的治国理念,渴望得到重用,典型代表如孔子、老子等。
这样动荡的历史时期,社会出现了两股彼此对立的思潮: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
儒家强调用理性来指导现实生活,鼓励人们积极对待现世人生,努力建功立业;道家则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一种不受世俗约束的自由状态。
儒家和道家,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躲避,却同样蕴含着理性的精神 —— 就是关注现实,追求人生在世的和谐和满足。两者最大的问题是,都不能解决灵魂的满足和去向。
《诗经》云「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短短数字,充满含蓄而深情,饱满又乐观的理性精神。
这种理性精神同样适用于建筑。对比来看,西方古代建筑的代表 —— 教堂,多用砖石铸就,用以敬仰上帝,带着灵魂的反省,强调永恒和不朽;
而中国古代则多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宫殿园林等,使用木材搭建。单体尺度不大,通过平面铺展互相映衬,人与环境和谐共融,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情调。
春秋战国时期,壁画尤为盛行,凡祠堂及府邸皆以壁画为饰。长沙楚墓出土的战国人物龙凤帛画,和御龙帛画,将写实与想象融合,简洁流畅,生动传神。
而其后秦宫遗址发掘的壁画残片,可以看到马车、人物等生动的写实图案,艺术开始向现实靠近,逐渐世俗化。
战国 人物龙凤帛画 & 人物御龙帛画
韩非子言「画鬼魅易,画犬马难」,真实动物远比鬼怪难画,从商周的「饕餮」到秦朝的写实,艺术在不断发展。
总之,受儒道思想影响,先秦时期的审美趣味转向现实生活,无论文学、建筑还是绘画,都围绕现实的生活感受,借景抒情,体现出真实而理性的美。
伴随魏晋时期的到来,政治分裂割据,政权更迭频繁,200年间相继交替着30多个大小政权,等级森严的门阀士族垄断官位,社会经济繁荣不再。
一方面是国家贫弱、政治黑暗、社会动荡、战乱纷呈。另一面中国文化在绘画、书法、文学、哲学、音乐等领域都处于发展高峰,甚至一度登峰造极。
从两汉开始,享有世袭特权的士大夫阶层,有闲有钱,生活优渥,逐渐失去对争权夺利的兴趣,反而热爱文学、自然和艺术,追求自我的享受、文学的独立、艺术的修养和自然的欣赏等。
以魏末晋初的七位名士「竹林七贤」为代表,他们的关注从外部转向内心,从社会转向自然,强调精神的独立,渴望在作品中融入更多个人情感。外在表现就是潇洒风流、特立独行的魏晋风度。
魏晋时期王朝更迭,上层争夺权力,政治斗争异常残酷。门阀士族往往身不由己地卷进政治漩涡,何晏、嵇康等一众名人雅士,皆因政治斗争而丧命。
这种既富贵安乐又充满忧患的环境中,门阀士族表面轻视一切,洒脱不凡,但内心却充满巨大的苦楚和恐惧,对人生的意义开始产生强烈的反思和认识。
社会制度混乱,人才选拔制度不公,又造成大批文人壮志难酬,愤懑不平,逐渐养成孤傲狂放,孤芳自赏的性格,既然报国无门,何不全心投入艺术追求。
人生苦短,又何必折磨自己
更应抓紧一切时间尽情享受
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开始觉醒
在那时,「人的觉醒」在审美领域,强调对艺术自身的追求。魏晋时期文学,不再单纯强调实用性,转而强调以个人和生活为题材抒发情感,「为艺术而艺术」。
因此魏晋文学特别讲究文辞的华美、文体的划分、文笔的区别和文理的探究。
以曹丕为例,他享尽了世间荣华,却依旧感到「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富贵功名转瞬即逝,能够真正不朽,永远流传的始终精神的东西。他的诗词能够世代流传,不仅在于辞章华丽,更在于饱含着对生命的深切反思。
晋人尚韵,绘画、书法领域也是如此。
魏晋以前,无论篆书还是隶书都以工整为佳。而魏晋文人在汉字使用价值之外,又挖掘出审美价值,草书、行书盛行,洒脱自如,行云流水,情感肆意。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充分体现了行书追求的「即兴之美」,以及不重实用,只重情感表达的艺术魅力。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局部)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发,门阀士族开始追求精神生活和纯粹艺术,更深沉的人生态度和内在觉醒,形成了飘逸洒脱的「魏晋风度」。恰似三百年后,唐朝山水画南宗之祖王维的诗赋。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无论从任何角度而言,唐代和宋代都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和文化艺术的绝对高峰,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审美情趣。
唐诗盛行的年代,恰逢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现实生活中洋溢着富足和希望。又由于科举制的普及,知识分子都渴望能够建功立业,实现人生抱负。
南北文化的交融,让唐诗兼具南方的精致和北方的雄浑。以李白为代表盛唐诗歌,洋溢着欢乐的气息,以抒发情怀为主,表达对自由人生的渴望与追求。
书法、绘画、舞蹈都是如此,虽风格多样,却都体现了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即「盛唐之音」。唐代初期宫廷画师是主流,专门用画笔记录领导人的活动。
比如著名宫廷画师阎立本的《步辇图》,就记录了一次唐太宗的外事活动。右边是步辇之上的唐太宗,左边则是外交官,以及吐蕃国的来使。
安史之乱后,国家开始衰弱,杜甫诗歌就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怀。而宫廷画家也逐渐开始描绘宫廷生活的「仕女图」。
作为对现实的寄托,山水画走向独立,用色浓艳华丽,被称为「金碧山水」。
宫廷画师代表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图》,记录唐明皇逃离首都,经历艰险到四川避难的画。壮丽山川占据整幅画面,很容易忽略里面逃难的队伍。
北宋时期,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生活富足。知识分子开始享受人生,时代精神不在于建功立业,而在于体验生活,不强调世间万物,而关注个人心境。
宋 清明上河图(局部)
宋代借百年昌运盛世,文人雅士烟云供养,隐居山林或旷游自然,将自身感悟融入诗意生活和文学创作之中。
宋词就以描述景物,抒发心境为主。《人间词话》言:词以境界为上。境界高低,直接决定词的格调。很多流传千古的好词,都是借他物委婉表达情感。
例如诗人韦庄,借擅借美人表达心境,以美人思离别的词句,来哀悼唐朝的灭亡;辛弃疾则好用历史典故传达个人志向,借「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表达收复失地的愿望。
北宋 郭熙《早春图》
无论是盛唐之音,还是宋词之意,都试图传递一种胸怀、思想和心境。
一生之中,少年才气发扬,遂为唐体;晚节思虑深沉,乃染宋调。唐宋时期作为文学艺术领域的巅峰,极大拓宽了国人情感表达的分辨率。
张旭草书 《古诗四帖》
唐宋时期的美富丽高雅,重视人的胸怀和意境,而进入明清,高雅的趣味逐渐被世俗的真实取代。无论是《水浒传》还是《聊斋志异》《三言二拍》,都以描绘现实为主,充满浓郁生活气息。
如果说高雅的文艺是属于文人士大夫阶层,那么带着生活气息的市民文学,就是属于城市中广大普通百姓的。
明 仇英 汉宫春晓图
世俗小说通过对纯真爱情的歌颂,对封建婚姻的讽刺,对负心之人的谴责,表达冲破传统礼教束缚的愿望,从中可以看到对命运的关注,带有蓬勃的生机。
就像西方在文艺复兴,会出现《十日谈》这样的作品,人的解放往往首先从欲望的解放开始,因此《金瓶梅》《西厢记》之类作品会在明清大量涌现,作为冲破封建礼俗,争取自由的表现。
市民文学与社会发展直接相关。明清时期城市繁荣,经济发展,市民阶层逐渐形成,需要描述真实生活的东西来消遣。
于是唐代出现了「传奇」,宋代出现「话本」,在此基础上,明清发展成为「小说」 ,市民文学就此兴盛。
清朝中期,对外康乾盛世,内部却逐渐腐败,政治专制,官场黑暗。于是出现揭露现实的小说,《儒林外史》《红楼梦》等,作为对生活具体的描述和批判,表达了整个社会的苦痛和求索。
王翚 「康熙南巡图」(局部)
这种自由也表现在绘画题材上,画家开始投入喧嚣的市井生活,不再像之前,只以宫廷生活或饱含哲思的山水为题。画家仇英就开始给小说画插画,而陈洪绶甚至画了一套水浒人物的纸牌。
就算文人主导的山水画,重点也变成了其中生活的人。比如宋元时期是巨大山水中隐约的人影,而换到明清,对其中人物和生活场景的描绘就大为丰富。
美是有意味的形式,是形式与内涵的结合。从远古到明清,不同的社会历史环境,赋予了文艺作品不同的思想内涵,也造就了不同的风格、特色和美感。
在崇尚战争和暴力的商周时期,青铜艺术呈现沉重又神秘、狰狞又天真的美;
到春秋战国,理性精神得到发展,人们从鬼神的阴影中走出,开始关注现实,追求内在、精神和理性的美;
而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朝不保夕,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人生,形成了潇洒不群、飘逸洒脱的魏晋风度;
唐宋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繁荣,无论是唐诗宋词还是书法绘画,都在表现人的心境和胸怀;最后在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审美趣味转向世俗和人情。
无论任何时代,艺术特色和审美情趣,都与社会背景紧密相联,有着内在的规律。比如经济繁荣的年代,建筑、工艺类艺术就会蓬勃发展;而在动荡混乱的时期,文学、绘画就相对繁荣。
深切理解和感悟中国古代审美趣味
不仅要学会欣赏作品外在表现形式
更需要体察内在所蕴含的精神意蕴
以及背后所隐含和代表的时代观念
1. 李泽厚 | 《美的历程》|生活 读书 新知 三联书店
2. 李霖灿 | 《中国美术史讲座》|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 蒋勋 | 《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 生活 读书 新知 三联书店
4. 迈克尔 苏立文 |《中国艺术史》| 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人民出版社
愿我们能延续这份独特的传承
| 申命记 8:7 |
神领你来到美地,那地有河,有泉,有源,
从山谷中流出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