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读书,还真不易懂这篇文章

文:杨羽  聂传安


题目并无吸人眼球之意,也不想有“标题党”之嫌。

题目只是陈述了一个事实。

还是先把文章展示出来。此文是3班杨羽的作品。

他在一片雨声中悠悠转醒,一睁眼,大片倾泄的水帘就朦胧了视线。(开篇就是世界末日?)

九月的夜晚由闷热向阴冷过渡,伴着大作的风雷,伴着瓢泼大雨。他呆呆地看着眼前细密的雨帘……忽然,一道惊雷在耳畔炸响,他猛然坐起,不住环顾。(原诗为“八月秋高”,此处说“九月”,估计经过阴阳历换算)

屋顶的茅草被狂风劫去,隐约的岔影将天幕割得四分五裂。黑,一片墨色的黑,一阵萧索的黑。狂风骤雨的声音在人的沉寂中被不断放大,阵阵潮湿感混合腐蚀的气息扑面而来。(强调“黑”,强调雨大。居然能够感受到“阵阵潮湿感混合腐蚀的气息”,真不容易)

秋雨,茅草,陋室……他倏然福至心灵,这是前辈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场景穿越!(读至此,估计无数人顿时迷惑:这写的不是杜甫么?怎么突然又说“前辈杜甫”?但根据有意无意透露出的“陋室”,我们似乎明白:其实本文的主人公是写《陋室铭》的刘禹锡,而前面之境正是他对杜老前辈的诗的情景穿越!)

眼睛逐渐适应黑暗,他睨眼四顾。杜前辈的茅屋仅方丈,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移榻,无可置者。他蜷在那张难以称为床的板架上,忧愁地望着边上一大滩仍在积雨的水洼。(刘眼中的杜屋惨状。不过“容一人居”,值得商榷。杜诗原诗中有“娇儿恶臣榻里裂”句,说明至少可容二人居)

茅屋、陋室,仕途失意,一再被贬,促成了杜前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他也在与官府斗智斗勇中,府邸面积成比缩小,从而挥毫写就《陋室铭》。(此段写二人之命运在某方面的相似处,于是在失意处各写出自己的经典作品)

一般无二的陋室,却成了试金石。(杜之茅屋,刘之陋室,两间陋室,其味是否相同?)

他由一个不起眼的小官一蹴成名,成为“淡泊名利”的代言人。早已人情冷暖遍历的他选择了独善其身,顾不上万千寒士。反观前辈,在这样的茅屋,这样的境地,仍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呐喊,不由得感慨万千……(同为陋室,一独善其身,一心怀天下,高下立见,让人感慨)

雨声依旧,一人独醒。漫漫长夜,何由彻?(希望是真正的醒)

初二时我们学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学了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刘室、杜屋都“陋”,但二人对“陋”的反应不同:刘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的自得,杜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唤。于是,杨羽就对二人产生评判之意。

但杨羽并没有简单地对比,而是通过艺术想像,让刘禹锡穿越到杜甫的“茅屋”,去感受黑夜大雨之下的屋陋,屋漏,再去体会那个时候杜甫的伟大情怀,再联想到自己在宜人的“陋室”里的得意,于是心生愧意。

而这愧意,正是“自我”对“唯他”的深深的折服。

杨羽以课文为写作素材,以文学的语言将深刻的道理形象地展示出来,显示出创意的新颖、构思的用心。

说实话,要读懂这样的文章,是不是需要多读点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