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想起“走亲戚”的那些事
01
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一说起“走亲戚”,很多人都会认为,亲戚就是亲戚,交往或者不交往,都没有关系。还有人一直在疏远亲戚。
可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亲戚之间的关系,不是现在这样的。亲戚交往,虽然有“看不起穷人”的现象,但是多数的亲戚,都愿意互帮互助。
作为70后,对“走亲戚”应该是有很深刻的印象。
70后的人,多数出生在农村。在我们还小的时候,亲戚朋友之间的交往,都是比较淳朴的,只是后来,慢慢颠覆了对亲戚的看法。
02
亲不亲,一家人,美不美,家乡水。
我们家在湘南的一个大山沟里,村里人都靠种水稻为生。因此,在每年农忙的时节,亲戚之间的走访比较频繁。
我家有五亩水田,都在半山腰。插秧、割稻子,都需要劳力。虽然我和哥哥姐姐都会力所能及地帮助父母做农活,但是年纪还小,能够做的事情有限。比方说,挑稻谷的事情,我就干不动,我只能跟在父母后面,提着一个篮筐,篮筐里装着捡来的稻穗。
春天,村里人都很忙,家家户户都在插秧、耕地。父亲看着水田发愁,他担心错过了季节,家里的稻谷要减产。
就在父亲发愁的时候,我的舅舅、舅妈们从外乡赶来帮忙。
那时候,我们都没有手机,村里也没有电话机,什么时候有亲戚来,谁都说不准。
看到亲戚来帮忙插秧,父亲赶着牛就下地了,他要尽快把所有的水田整平;母亲则忙着做饭,生怕亏待了亲戚。
家里有了劳力,三四天就把秧苗插好了。亲戚们临走的时候,父亲端着酒杯:“这次,多亏了你们来帮忙。这杯酒,无论如何都要喝掉。”
亲戚们来帮忙,也不要工钱,临走的时候,母亲给亲戚们一人一把干笋,算是“回礼”。
当然,父母也经常去亲戚家帮忙。
我的小舅舅家里买了一艘客船,但是他不懂机械修理。父亲原来在县里的柴油机厂工作过,他主动去帮小舅舅修理柴油机,一去就是一个星期。
当然,亲戚之间交往,还可以借钱。不管家里多穷,只要亲戚家要办大事,大家齐心协力筹钱,把事情办妥。至于还钱的事情,也不要催问,只要手头宽裕了,自然就会还钱。
记得我在上中专的时候,母亲去娘家借钱,娘家人东拼西凑,借给母亲一千多元。三舅舅对母亲说:“我借钱给你,要是你还不上,就算了。”
听到三舅舅的话,母亲当时就哭了。
03
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走四方。
过年的时候,走亲访友是必不可少的事情。
每年初二,父亲就会带着我们三姐弟去走亲戚。父母两家的亲戚,都要去拜访,有的亲戚家,交通极为不便,我们就走路去。
我的大姑姑,家在一个小山坳里,从我家出发,要走三个多小时才到。虽然走得很累,但是我们每年都会去。
大姑姑说:“看到亲戚来了,我们家就越来越兴旺了。”
过年的时候,每家都是把最好吃的端出来。小孩子还可以收到红包。
那时候,红包里就是一两块钱,但是拿到红包的那一刻,真的很开心。
有的亲戚家,客人比较多,每天都像办酒席一样,但是主人很开心,丝毫不会觉得厌烦。
有的亲戚家,因为地处偏远,我们去拜访的时候,需要在亲戚家住一晚。“既来之,则安之”,去了亲戚家,就可以放心玩,没有人催你回家。
除了过年,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亲戚们也常常聚会。比方说,在端午节的时候,所有的亲戚都约定日子,一起到某个亲戚家吃饭。
因为亲戚走动频繁,表兄妹之间都很熟悉,感情也很好。有的表兄妹,在放暑假的时候,在我家住十多二十天。
表兄妹在一起,放鞭炮、打水仗、下河摸鱼......这样的日子,想起来都很幸福。
那时候,住在城里的亲戚很少,买得起车的亲戚就更少了。家里有拖拉机的亲戚,都是当年的富有人家。亲戚开着拖拉机送我们回家,一路上都感觉自己“变得高级”了。
04
亲戚不走动,感情就断了。
再好的感情,一个不问,一个不说,长时间不联系,感情就变淡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亲戚都进城定居了,还有一些亲戚去了很远的城市,一年到头都不会回老家。
我们的生活条件也好了,几乎人人都有手机,买得起小车的家庭也不少,交通也方便了。可是,亲戚走动却少了,有的亲戚根本就不交往了。
还有,一些亲戚,越来越势利眼,喜欢互相攀比。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亲戚互相攀比,导致穷一些的亲戚,总是被人看不起。
过年的时候,走亲戚也少了,就是去了亲戚家,也是非常客气地聊几句,送一些礼物,就起身告辞了。
有人说:“亲戚就是某种场合必须到场的人。”
意思是说,只有谁家有红白喜事的时候,亲戚就会聚在一起,吃一顿饭。除此之外,亲戚平时都不怎么交往了。
还有,你向亲戚借钱的话,多半会“推三阻四”,你要是混得好,亲戚就会巴结你。
作为70后,真正怀念的是“农村的亲戚”。当年,我们的家里都不富有,但是亲戚交往却很温暖。
有时候常常在想,70后的我们,还能回到农村去吗?能不能像以前那样,和亲戚朋友真心相待?
作者:如风轻似云淡。
您的幸福,我的祝福。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