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欧阳修是某省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

文:聂传安


因为某种机缘,我们有幸看到了今年某省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其实平时所见的绝大多数冠以“满分作文”的文章都是假冒的)。

我们已经知道,此文一经面世便招到无数质疑。有人认为此文“辞藻华丽、内涵不足、晦涩难懂,最多也就是值39分”,也有很多人直言“该篇作文不说人话,根本读都读不懂”。

但那省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认为此文引经据典,而且逻辑也很不错,值得满分。

突然想起曾读过的一段与此有些相似的历史,其主人公是欧阳修。

宋嘉佑二年(1057年)正月六日,五十岁的欧阳修受命知礼部贡举事,即那届省试考试的主考官。

欧阳修很开心。他想用考官的身份去做一件事。

宋初,文坛上以杨亿、钱惟演为代表的“西昆体”最盛(学过文学史的同学应该比较熟)。此体过于追求形式之美,但脱离现实,缺乏真情实感。至欧阳修时,此体于科场上已经消歇,但又有一种险怪奇涩的“太学体”风行一时。

太学体的始作俑者,正是太学博士、反西昆体的健将、欧阳修的好友石介。

石介他们强烈反对浮艳繁丽的文风,但又走向西昆体的另一边。

他们的文章或僻涩怪诞,或学古不化,或滞塞不畅。

简单地说,就是怪而难懂。

此时,欧阳修正在发起纠正文坛时弊的古文运动。在欧阳大人看来,太学体是继西昆体之后,文坛健康发展的又一障碍。

于是,他决定运用手中的权力,通过科场文章刷新文风。

他要求应试文字必须要言之有物,平易自然,险怪奇涩之文一律枪毙!

当时太学有位名为刘几的学生,最喜写险怪之文,是许多青年才俊模仿的对象,这届考试中夺魁呼声极高。

欧阳修早闻其人,也读过他的文章,十分厌恶。那天阅卷,欧阳修看到一篇怪僻得让人读不下去的文章,皱着眉头说:“这一定是刘几的文章!”于是用大红笔从头至尾横抹一道,再批上“大纰缪”三个字(“纰缪”的意思是错误、荒谬),张贴在墙上,让各位考官“审丑”。

后来发现,此文果然为刘几所作。

刘几自然落榜。

而有位考生仅以六百余字就简洁明了地论述了以仁治国的思想,被欧阳修取为第二。

那人就是苏轼。

而同届被录取的文学之士还有曾巩、苏辙,理学之士有程颢、张载、朱光庭,政界之士有吕惠卿、曾布、王韶等,群星璀璨。

文章是干嘛的?是给别人看的(自娱文章除外)。

给别人看,首先要让人看得懂,然后是让人看得舒服。

所以好文章就应该简洁明了,通俗易懂。

假如欧阳修是某省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看到那篇诘屈聱牙的文章,他一定还会拿起红笔在试卷上重重地横抹一道,批上“会不会说人话”几个字,然后张贴在墙上作反面教材。

但那个陈姓真组长不会。他把这篇他也不一定能懂的文章确定为满分,并冒着违纪的风险不乏得意地推送出来。

据说他以职务之名出了数本关于作文的书籍,据说他常打着“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的身份到处开设高考作文技巧讲座,据说他给阅卷老师传达的思想是“如果考生引用苏轼、屈原、司马迁等人,就不该打高分,如果考生引用的是国外的名人名言或是某一领域鲜为人知的专家就可以考虑给高分”,而《生活在树上》这篇作文就引用了很多外国名人名言……

其心可见!

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

九百多年前的欧阳考官殚精竭虑为国家选拔诸多英才,九百多年后的某考官为我们推出一篇没谁能读懂的文章。

其实,我们少的不仅是欧阳修的才华与见识。

我们更少的是他良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