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闸蟹中的爱
文:谢如杺 聂传安
三年前带的初二(3)班里有个叫彭韬烨的同学擅长写“吃”,能把一中周围的小吃店写遍,如数家珍,并用非常形象诱人的笔法写出来,看得人直流口水。(见文后链接)
前些日看2班周记,发现谢如杺也有一篇与“吃”相关的,题目就叫《大闸蟹中的爱》。
每逢中秋,江苏亲友寄来的大闸蟹总承载着满满的蟹黄香和一份厚厚的爱。(第1段,其实已经点明文章的主要内容与主旨)
对于在江苏长大的妈妈和外公外婆来说,没有大闸蟹的秋天是不完整的。对于每年陪着他们吃蟹的我和爸爸来说,大闸蟹也是一道象征中秋与秋天的菜。而对于江苏的亲友来说,大闸蟹更是向我们一家表达思念与关心的最实在、最真诚的方式。(写出了三种人对于大闸蟹的情感,所有人的情感都可汇聚为“厚厚的爱”——对亲人对故乡的厚厚的爱)
中秋节的前几天,蟹就寄到了家中。外婆一个个挑起来仔细看,那些大闸蟹都有拳头那么大,被绳子捆成一团,像一个个小球一样在箱子里排列着。而蟹们都还努力地用“嘴”发出吹泡泡的声音以显示它们的生机。(“拳头那么大”、“像一个个小球”、“发出吹泡泡的声音”,形象而真切。“外婆一个个挑起来仔细看”,此时的“挑”不是检测大闸蟹的成色,而是把自己对的故乡的情感通过每一次的挑拣而慢慢释放——我也是瞎猜的,不知对否)
收到大闸蟹的第一天,必定要先煮上一大锅来满足馋了一年的胃,其余的蟹则被安放进冰箱,留到中秋节。(“第一天”,“一大锅”,急切而隆重)
在盼望中,中秋如约而至。厨房里,早就布满了忙碌的身影。只见外公熟练地将几只大闸蟹“松绑”,放在水盆中洗净,再将锅中装水装个半满,接着葱打结,姜拍碎,全部扔进锅中,其余什么佐料都不放,锁住蟹的鲜美。最后把一个个紧张的大闸蟹放进锅中,开火,盖上锅盖,等上个十五分钟,再掀起锅盖时,一只只橙红色的大闸蟹就做好了。(一系列动作一气呵成,操作性强)
这么美丽的颜色,连盘都不用摆,只需将一只只大闸蟹随意安在盘中,就已经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佳肴了。(吃的不是蟹,吃的是美)
终于上桌了。一家人争先恐后地“抢”着大闸蟹,只用“抢”就好了,根本不用挑,每只蟹的个头都一样大,味道也一样好。(不用“挑”的原因是寄蟹人早就挑好了)
婆婆边吃边感叹:“还是家里的蟹好吃,这儿的天气太暖了,大闸蟹没被冻过壳就是软的,不好吃。”(这一定是专业人士的专业语言,我等外行人听之记之)
我们边吃边听着,拨开蟹壳,金色的黄香得流油,一口下去满满的蟹黄香和幸福,好像连今晚的月光也漏了下来,融在黄中,被我们吃了下去。而藏在内壳中的蟹肉,雪白的蟹肉,更是充满着大闸蟹的原汁原味的鲜美,肉不多,所以它们诱导着你吃下一只。(“好像连今晚的月光也漏了下来,融在黄中,被我们吃了下去”,好美的句子!吃蟹也不忘记月亮,因为是中秋。另外这一段颜色鲜艳,让人赏心悦目,同时也有强烈的饥饿感)
今年,国庆与中秋双节同庆,国与家撞了个满怀。不常回老家的我们会思念那边的亲人,而亲人们也以他们的方式向我们表达关怀。也许我们没有同坐一桌庆双节,但此时此刻,我们接受着你们的爱与思念,我们都望着那轮明月,吃着家乡的大闸蟹共度佳节。(这正是苏轼的那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句意)
江苏的大闸蟹,是一条用爱编织连接亲情友情的纽带。(点题,再次强调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