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众家第 168期】文学的标杆
文学的标杆
————跟茅盾文学奖得主的一次回忆
袁上
2015年8月16日,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在京揭晓,有五部长篇小说获得该项殊荣。今那年的茅奖是有史以来茅盾文学奖评选中竞争最为激烈的一届,共有252部作品参评,比上届增加了74部。由中国作协书记处聘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62位作家、评论家和文学组织工作者组成评奖委员会。经过六轮投票,最后产生了五部获奖作品。并向社会公布了实名投票的情况。今年的获奖五部获奖作品中有一部是今年81岁高龄的老作家王蒙的作品《这边风景》。王蒙成为了茅盾文学奖历史上最年长的获奖者之一,专家评价该小说“第一,是极少数相对很真实地记录那个时代生活的作品;第二,是中国当代少有的反映了多民族生活的作品;第三,人物写得鲜活,劳动场景、生活场景描写细腻。”祝贺王蒙老师!提起王蒙,我禁不住想起了去年跟他老人家的一次难得的缘分。
去年,因为偶然的机缘,我有幸见到中国大文豪王蒙。王蒙向上生长的头发抖擞着,一半花白;印堂发亮,脑门很高。他戴着一副茶色的眼镜,鼻子显大,他略微长方的脸上始终带着和蔼的笑容,脸色带点古铜红;他一身黑色的滚边盘扣的唐装,一双布鞋,步履轻盈;他睿智从容,思维相当清晰,一出声是不急不缓纯正的京腔。
记得16岁那年,我从南方远赴天津读书。上第一堂课时,教我们语文的罗金忠老师在黑板上满满当当地写下指定阅读的名家名篇: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萧红的《呼兰河传》和沈从文的《边城》,梁斌的《红旗谱》……
而此刻,王蒙老师就在我眼前。
忆王蒙:
书中初识那朵“重放的鲜花”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我人生中读的第一部中篇小说,是一发表就让文坛石破天惊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作者就是王蒙。记得当年听到老师的推荐,一下课我便顾不上休息,立马赶到图书馆,用最快的速度办好借书证,询问图书馆管理员后直奔三楼,在书柜上仔细寻找,一格一格,一本一本。好不容易找到了,兴高采烈,如获至宝,马上办好借阅手续,一口气跑回宿舍,躲在床帘后全神贯注地读了起来,生怕被其他同学看到抢走……呃,我还生怕漏掉一个字、一个标点……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是1956年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鼓舞下出现的写人民内部矛盾的优秀作品。这样一部有口皆碑的传世佳作到底好在什么地方?到底妙在哪里?当年16岁的我就是怀揣着如此敬畏的心情在拜读。一个字一个字地琢磨,反复思考,试着去理解消化,还随手记着笔记……作者笔下的主人公林震是与刘世吾、韩常新对立的人物,也是作家笔下的中心人物。他热情、单纯、富有理想,是个朝气蓬勃、正在成长的青年共产党人的形象。尽管由于当时年幼无知、阅历浅显,看过以后我并不能真正意义上理解这篇小说谋篇、构思、布局的精巧,但是对作者针砭时弊、以点带面的率真和胆大还是捏了一把汗。王蒙老师以组织部处理麻袋厂党支部的问题为中心情节而展开叙述,线索单纯而清晰,不蔓不枝,结构严谨。林震来到当地组织部门,对党的工作者生活充满了神圣的憧憬,故而与刘世吾发生尖锐的矛盾冲突。他们的矛盾归根到底是对党和人民的事业的两种不同态度的矛盾。这种新人和旧作风撞击的阵痛,这种老辣的写作技巧和叙事手法,跟激情萌动的写作初衷有着巨大的差异。读完小说后我夜不能寐,何年何月我也能写出点有思想的东西?
这部小说对我心灵的震撼和思想的撞击很大。一直到时隔24年后,这天,当我的目光迎着王蒙老师的眼神时,对往昔青春懵懂岁月的追溯和怀念又再一次从我脑海中、从我心灵深处冒了出来……
面对面:
一句“你不能叫剩女”
传递温暖直击社会问题
当我历数我所读过的他的作品,并且背诵那首著名的“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 让我们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 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 有那小船上的歌笑,月下校园的欢舞, 细雨蒙蒙……”他虚怀若谷,连说“谢谢,谢谢”,很有涵养和礼数。
我和他,还有几位老师聊了起来。在你一言我一语轻松的谈笑风生中,我自嘲是一枚“高龄剩女”,请大家多关心关心……大家都打起了“哈哈”。可80岁高龄的王蒙却连忙纠正我:“你不能叫剩女!”
看我一脸的迷惑,他正色道:“我上个月刚刚在凤凰卫视作了一个讲座,就是大力疾呼:请全社会消除对女性歧视的用语和称呼!”他继续解释道:“叫人家什么'剩女’'齐天大圣’'必剩客’等,都是不对的!只有剩饭剩菜,人没有剩的,不能称呼人为'剩女’'剩男’。”我听了深为感慨。王蒙老师正色说:“不光'剩女’是歧视人的说法,还有什么'小二、小三、鸡、鸭’啊等,这些称呼都是歧视人的说法,是很不礼貌,很不道德的!全社会都不能这么叫人,这么称呼人,永远不能……”
我肃然起敬,突然觉得眼前这位耄耋老人像一位慈爱的父亲。他对待我像对待一位孩子,宽厚、仁爱。王蒙又继续说:“这个社会不管你是早婚还是晚婚,无论是结婚、离婚还是不婚,都应该受到尊重,不能够也不应该受歧视!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婚姻的权利,不要因为没有结婚或者离婚而受到社会或他人的另眼相看和侮辱。每个女性都有自己的价值,有自己的尊严和追求,一个人的价值不是以你结婚与否来衡量的。但是当我们碰到了好的对象,也一定要牢牢抓住。祝福你早日找到令你幸福的另一半,喜结连理……”
一股温暖的感觉油然而生。
我在深圳10年,工作一直很忙,此时听到大作家这人文关怀味极浓的安慰和激励,霎时感觉生活很美好、很阳光、很温暖,充满希望!事实上,王蒙老师不光是对我一个人,而是对新新社会问题的深度质疑和拷问。他以高尚的道德和良知,以渊博的知识和人文关怀呼吁这个社会多一些关爱,多一些和谐,多留些尊严给别人。
正能量:
“青春是再次踏征程”寄语
澎湃激情震撼心灵
王蒙从20岁起就以青春故事,并因为共鸣性青春文学而成名。在青春文学领域,王蒙起到了开辟性的作用,具有标杆旗帜风向标的性质。他始终有这么高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始终感同身受地对徜徉在青春里的人群极度关爱;他为弱势女性鼓与呼,为消除社会对女性的歧视而奔走相告,大力疾呼。真是为人师,为人长!他像一位父亲一样,心疼每一位青春里的孩子,确实不愧是我一直敬重的偶像。他从20岁写到80岁,文学60年一直致力于用笔讴歌青春,抒写美好的人生。这次茅盾文学奖的得奖作品《这边风景》最早创作于上世纪60年代,我看了他的这部作品认为该小说第一,是极少数相对很真实地记录那个时代生活的作品;第二,是中国当代少有的反映了多民族生活的作品;第三,人物写得鲜活,劳动场景、生活场景描写细腻。王蒙他的这种人文素养和境界让我和所有热爱文学、热爱王蒙的年轻人,在看到他,在听到他的教诲时永远有澎湃的激情和心灵的震撼!王蒙老师这一席话意味深长,隽永而富含哲理,给我传递了乐观向上、激情丰沛的正能量。这或许就是大师能量吧!
后来大家互相留联系方式。没有想到,跟其他大师报给我一串数字而不同的是,王蒙老师说:“你拿我的手机打一下你的号码,你手机上显示的就是我的电话号码。”这么诚恳、这么真实可靠的做人品德,这么温暖的一个小细节,将我柔软的内心再次击倒,排山倒海般的尊敬和感动盈满我的心间。最后他送给我一本他的作品《恋爱的季节》,并祝福我早日找到白马王子。在扉页上,他用钢笔写下:“青春是再次踏上探寻人生奥秘的征程,青春是立于泰山之巅胸怀天下,青春是站于风口浪尖笑看风云变幻。寄语袁上,惠存!”
想要写出好的作品,先要拥有好的灵魂!恭喜他老人家荣获茅盾文学奖!祝福王蒙老师永远年轻,永远青春万岁!
本栏责编:巴巴拉
【作家档案】
袁 上
作者简介:袁上,女,汉族,国企干部。鲁迅文学院广东中青年作家非虚构文学创作研修班学员、毛泽东文学院13期学员、中国国家广播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作家协会会员、铁道部作家协会会员、长沙市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曲艺家协会会员;深圳市曲艺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曲艺家协会会员;深圳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特约通讯员,深圳电台生活频率特约记者。1996年开始公开发表作品,在海内外《中国铁路文艺》、《羊城晚报》、《人民铁道报》、《深圳晶报》、《深圳商报》、《深圳晚报》,《长沙晚报》、《团结报》、《大鹏文学》、《长江信息报》、《宝安日报》、《深圳广播电影电视》、《广州铁道报》、《先行》、《广东民革》、《深圳民革》、《红河峡》、《沙湾文学》、《湖南民革报》、《江苏铁道》、《钻石人》、《广东民革》、《深圳民革》、《南方列车》等报刊杂志、网络发表文章四十多万字。其撰写的文章荣获广州铁道报2014年年度评选第一名。1994年中央电视台全国主持人大赛湖南赛区二等奖。2007年深圳市民主党派演讲比赛第一名,广东省民主党派演讲比赛第二名;民革中央全国代表大会演讲比赛总主持人。撰稿、编辑制作的新闻曾荣获广州铁路集团公司新闻评比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