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为了经方而经方—一例治疗失败案例的思考

在写这篇文章前,特意百度了一下经方的定义,百度定义如下

①汉以前临床医方著作及方剂的泛称。《汉书·艺文志》:'方技略':'经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经方者, 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结,反之于平。'

②经典医著中的方剂。指《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方剂。

③专指《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方剂。即张仲景方。《金匮心典·徐序》:'惟仲景则独祖经方,而集其大成,惟此两书,真所谓经方之祖。'通常所说经方,多为此指。

总体来看,经方主要就是指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共198方。不可否认的是,经方在众多方剂中具有起效快、疗效突出的特点,这也时经方一直受后人推崇的原因之一。

回顾我的经方之路,从最开始的方症对应,如汗出、恶风、脉软,直接用桂枝汤,如恶心、食欲下降,脉弦,直接用小柴胡汤,都能取得不错的疗效。这是按号入座的治疗思路,随着临床不断的接触更多的病人,从刚开始的形而上的对症治疗,对经方有了比较深入的思考,更多的考虑隐藏在经方后的病机学说,这样对扩大治理思路,比较灵活的选择经方有更多的裨益,如治疗化疗后白细胞底下,古籍上没有记载,根据口渴,乏力,脉洪数,辩证为阳明病气阴两虚之竹叶石膏汤方证,以此为基础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如治疗脑血管病所出现的舌体麻木、头晕沉不清、根据脉弦实,舌暗,以及肢体麻木、眩晕,辩证为少阳阳明合病的大柴胡汤夹杂血瘀质,选用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上述症状改善明显。这些疾病的临床直接表现都不符合经方原文的描述,但用之有效,说明背后的病机契合一致。经方进阶的较高层次就是病机对应。

在谈谈近期门诊一治疗失败的案例,某老妇,外感后出现乏力气短,脉略浮重软,舌淡暗苔白,在治疗这个病人时,我想到的是外感后乏力,四诊没有明显的热像,考虑为少阴病表阳亏虚,故选用了麻黄附子细辛汤加仙鹤草 人参治疗,5天后复诊,病人说病情没有改善,病人也许体贴大夫,说是可能是她最近心情不好才导致服药无效。但我觉得还是治疗思路有问题,才会导致疗效不显,其实这个病人当时可以用补中益气汤,但当时想到的是经方用哪首比较合适,陷入了固执的为经方而经方的思维,也许换一个经方高手,一定能找到适合她的经方,但根据治疗结果来看,这个病人不是一个少阴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复诊时脉较上次力度稍改善,这次选用了补中益气汤加山药、防风治疗。

这个病人,从接诊时脑海里想到的是该用哪个经方,其实不无套方嫌疑,掉入了僵化的思维,现在想来,经方是什么,经方是在历史的长河中,诸多中医大咖的呕心沥血之作,不仅仅局限于伤寒杂病论中,如后世名方补中益气、升降散、归脾汤、三仁汤等等不一而足,假如仲景师尚在,他也不会固步自封,而会更积极的纳入这些千古名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