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百科】“力量”——贝多芬音乐的象征!

几个世纪以来,贝多芬之所以能跨越时代、打通迈向浪漫主义音乐的桥梁,雄踞音乐的奥林匹斯山峰巅,与他狂放的时代精神和独特的生命状态息息相关。

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曾盛赞贝多芬的音乐是“专横跋扈的大自然的力量的女儿”:由此,“力量”一词,成了贝多芬音乐的象征。

贝多芬:升c小调第14号钢琴奏鸣曲《月光》作品27之二 - 第一乐章:持续的慢板(Beethoven:Piano Sonata No.14, Op.27, No.2 - I. Adagio sostenuto) 赵胤胤 - 胤悦Ⅱ

从来没有哪一个古典音乐家像贝多芬那样,与他的社会时代格格不入。这位音乐天才,年幼时期,即被宫廷乐师的父亲逼迫,日夜练琴。到他青年时,他独特的演奏已征服了广大听众,吸引了上流社会的注意,并得到了贵族们的保护。同时代人对此有过描述:“他知道如何吸引每一位听众,甚至常常让他们眼含热泪,很多人甚至大声抽泣起来,这是因为在他的表现中有某种魔力。”

如果仅仅满足于这份天才,让自己成为听众的仆人,就不会有真正的贝多芬。音乐是一门崇高的艺术,作为一名作曲家要有艺术家的崇高使命,这才是贝多芬的信念:他想成为一位伟大的创造者,而不限于取悦大众的耳朵,听命时代的趣味。所以,贝多芬与他时代的决裂有着必然的内在逻辑。最为人熟知的是他写给李希诺夫斯基亲王的绝交信:“您之所以成为亲王,是因为偶然的出身;而我之所以成为我,靠的是我自己。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有成千上万的亲王,而贝多芬只有一个。”事实上,现实中的李希诺夫斯基王府对贝多芬十分仁慈,是他的收养人和保护者,平时很有耐心地在着意打造他,小心地呵护着他敏感的自尊。一次,当王妃的母亲跪下求他作一次演奏时,这个野蛮的小子断然拒绝,并且无礼到不愿从沙发上站起来。后来,因一言不合,摔门而去,冉也没有回到王府。

贝多芬这种骄傲的反叛精神不是孤立的,既有他内在生命意志的表达,也是时代精神的要求。反叛精神,是生命意志的具体体现。在贝多芬身上,有一种不可被征服的自由高傲,一股自我解放的强大力量。哲学家尼采讲过:“我的'我’教给我一种新的骄傲,我又以此教人:不要再把头埋进天堂这类东西的沙堆里,而要使头自由、使这颗尘世头颅为尘世创造意义。”贝多芬与尼采有着同样的超人精神,他反抗一切约束,争取一切属于个人的自由。他坚信,没有与贵族、帝王的平等,就不会有独立的自我,每一个获得了自由的“自我”都希望发号施令,希望征服与冒险,这也正是他那个时代的主题。

十八世纪的欧洲是一个狂飚突进的时代,正处在新旧交替的巨变之中。“一个古老的社会崩溃了,一个新的社会正在酝酿中,在青黄不接的过程巾,第一得先解放个人……”这正是“人类从黑暗的巾世纪走向现代的第一缕曙光”二莎士比亚曾这样歌颂人类:“人啊,你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人占据了宇宙的中心,不再是上帝的仆人。重新肯定人的价值,深刻地表现自我,成为一代觉醒的艺术家的使命。在这个意义上,贝多芬得风气之先,与整个欧洲文艺复兴前后的人文精神遥相呼应。

在艺术表现中,他敲碎形式的锁链,打破清规戒律的束缚,不惜过分、过度,野蛮无礼,以强力去征服世界,哪怕极度地情绪流露也不回避。他触摸到了生命的内核,攫住了生命释放出的极大的活力。他“赛似狂风暴雨中的魔术师,会从深渊里把精灵呼召到高峰上”。所以,当他弹完一支曲子看到满场的泪人时,他会大笑:“啊,疯子,你们真不是艺术家,艺术家是火,他是不哭的”。他送行一位朋友时,也说过:“别动感情,在一切事情上,坚毅和勇敢才是男儿本色。”这种对感情的绝对控制,近乎冷酷的对多愁善感的蔑视,对意志的崇拜,对自我价值的肯定,正是个人主义的源泉,也是浪漫主义的精髓。

在社会现实里,这种极端的个人主义精神,使他不但蔑视上层社会苍白无力的优雅风尚,也蔑视一切成规;不但针对那些温情脉脉的贵族、同时代的听众,甚至针对与他同时代的音乐家,以及音乐的法则本身,“法则禁止使用这种和弦顺序,很好,我允许它”。这就是贝多芬,他总是与他的世界直面相对,直来直往,在对那个世界的轻蔑、嘲弄和污辱中耸肩大笑。和他同时代的格里涅克曾讲过一句话:“这个年轻人身上有撒旦。”他与大文学家歌德的短暂友谊及后来的分道扬镳,也正是这种反叛精神的原因。一开始,他和文学家歌德见面时,欣喜若狂,钦慕不已,把歌德的作品谱成序曲题送给他;但是有一天,当他与歌德在大街上同行,看到歌德恭恭敬敬向亲王脱帽致敬时,他又愤愤不平,表未了极大的蔑视和嘲讽,致使两人友谊破裂,终生没有得以和解。

在贝多芬生活的时代,他的狂傲无礼甚至野蛮冷酷,都很难被人接受。人们认为这个年轻人简直是大逆不道,竟然白视可以趴人义豪歌德、大音乐家亨德尔平起平坐。实际上,他蔑视的正是人们的这种“小家于气”当人们从社会道德的角度来评说贝多芬的时候,他置之不理,拒绝评论。他之所以有力量拒绝指责,是因为他有更高的标准,那就是从艺术家的角度出发,坚守自己的生命原则:一切只听从于他生命内那专横跋扈的声音。对此,罗曼罗兰讲过一句绝妙而中肯的话:“他的罪过就是不知道如何适应平常的世俗标准。他们川常人的标准来衡量他,他们是对的,但他们也是错的 他们手里的标尺授权他们宣布,这座大山比例失衡;这是因为他们是从下面仰望他……如果贝多芬在任何方面都不过分的话,他就不是贝多芬了……任何人要想理解他,都必须有能力理解他身上那些过于强烈的对比,正是这些对比使他达到那种强有力的平衡。”

(0)

相关推荐

  • 贝多芬最英雄的作品不是《英雄》

    好久没有推荐音乐,今天来介绍一首贝多芬的作品.因为就快到贝多芬的生日了,今年是贝多芬诞辰250周年,本来以为会有很多精彩演出,各大乐团轮流来演贝多芬,我钱都借好了,结果遇上了疫情,只能复习专辑了-- ...

  • 【音乐百科】贝多芬最得意的学生,一代宗师卡尔·车尔尼

    在229年前的今天,1791年2月21日(农历1791年1月19日),奥地利钢琴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车尔尼出生. ▲卡尔·车尔尼 卡尔·车尔尼简介 卡尔·车尔尼(德语:Carl Czerny, ...

  • 【音乐百科】贝多芬与交响乐队的发展

    贝多芬是古典时期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用一生时间谱写的九部交响曲成为永恒的经典之作,至今久演不衰. 音乐的历史证明,器乐音乐作品体裁的不断沿革与进步,不仅有赖于作曲理论的完善与深化,作曲.配器技法的丰 ...

  • 【音乐百科】贝多芬:古典音乐界的体育委员

    如果所有的古典音乐家都是同班同学,而上帝是这个班的班主任,那么他会选择谁当体育委员呢?我想,这个人一定是贝多芬.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通常来说,体育委员都比较帅,特别招女孩子喜欢.当然了,如果有什么调 ...

  • 【音乐百科】贝多芬钢琴音乐的六个风格特征

    贝多芬1770年出生于德国波恩,是德国音乐史上最负盛名的作曲家.钢琴家,也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核心人物.他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是古典主义音乐与浪漫主义音乐的桥梁,是屹立在世界音乐历史之巅 ...

  • 【音乐百科】贝多芬的第n次与爱情擦肩而过

    在中国人的情结里,总觉得才子一定要有佳人相伴,因此贝多芬的红颜知己对于大多数古典乐迷来说应该也算是不错的话题和研究对象.既然题目叫做贝多芬的第n次与爱情擦肩而过,那自然说明贝多芬每次恋情都是无疾而终的 ...

  • 【音乐百科】贝多芬遗嘱背后被忽略的交响曲

    1802年前后可以说是贝多芬人生当中最黑暗和痛苦的一段时光了:如果说爱情和生活上的种种不幸还不足以打垮他的话,那么耳疾所导致的可能无法继续自己心爱的事业则会相当沉重的打击他的心灵.贝多芬在他32岁的时 ...

  • 【音乐百科】贝多芬最后十年发生了哪些风格转变?

    从1815年开始,晚期的贝多芬在创作风格上发生了变化.大约有4年时间,是他创作的萧条时期,几乎没有大型的乐曲产生,只搜集和编配了一百多首欧洲各国的民歌,写作了一些与原来的英雄性风格不同的抒情歌曲,如由 ...

  • 【音乐百科】贝多芬公认最伟大的作曲家居然是他...

    贝多芬作为一位对全世界音乐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的"乐圣",还有哪位音乐家能够比他更加传奇呢?当然还真就有这么一位!就连贝多芬自己都认为他是自己同辈中最伟大的作曲家,他就是路易吉·凯鲁比 ...

  • 【音乐百科】浪漫主义音乐意味着什么?

    19世纪初的欧洲文艺思想界,这个时期,政治风云变化频繁.由于欧洲大陆封建复辟,各种思想文化领域和艺术风格先后兴起.在音乐方面,浪漫主义的精神早在贝多芬的晚期作品中就有所表现.如<田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