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苗接种,如何避免「无用功」
来源 / 赛柏蓝-基层医师公社
作者 / 洞察者
这些问题,是否给你的接种工作带来困扰?
从新冠疫情爆发至今,笔者一直积极参与当地新冠疫苗接种工作。特别是2021年3月22日国家实行新冠疫苗接种日报告和疫苗库存日清零以来,笔者抽空分赴附近部分新冠疫苗接种点,调研了附近市、县、乡接种点情况。
通过调研、分析、静观,笔者发现新冠疫苗接种中一些偏激行为需及时纠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疫苗接种加速进行。
问题一:联防机制责任“错位”负责
按照国务院新型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机制规定,疫苗接种工作本应由疾控部门来负责、落实,而一些地方出现了错位负责,疫苗接种由卫健部门接管,导致疾控部门被架空,容易导致工作上的不精准、不符合实际情况,尤其是在新冠疫苗分配、调拨上。
问题二:各有关部门执行不力
疫苗接种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员参与,但牵头为当地政府相关部门,部分地区的部门出现能推就推现象,所以往往是口头上“好好“、电话中“好好“,现实中并没有很好地落到实际工作上。
问题三:接种单位面临双重压力
联防机制明确规定,接种单位应履行接种疫苗主体责任,也就是说只负责给来人接种,动员人员来接种是由政府来负责的,具体的就是乡镇政府、街道、社区、村组工作人员负责。
但好多地方行政及部门要求接种单位不但要负责给来人接种疫苗工作,还要负责动员叫人任务。
所以接种单位面临着“双重”压力。
问题四:疫苗冷链时间超时
由于大面积、大范围内人群接种,疾控部门的冷链车辆有限,部分地区跨乡镇冷链困难,头家和最后一家时间相差达半天(12个小时)左右,对于最后一家来说,疫苗按规定时间内清零将极为困难……
问题五:部分受种人员随意性过强
由于受种人员受工作、生产、劳动、疾病等种种因素影响,当天有苗通知不来打,第二天无苗却来打,导致矛盾增加、甚至激化。
问题六:疫苗接种针剂不应“一刀切“
面对疫苗供需矛盾,笔者认为,现在疫苗接种特别需要更加注重群体免疫屏障建起的时间性和防御性,接种疫苗是和时间赛跑。
有疫苗了,不要等、不要看、不要再犹豫。只要有疫苗了,只要有人来,符合条件的就应该及时给接种,不应该提倡、执行优先、保证第一针或第二针。
因为受种者变数太大,容易形成“忽悠”症,所以最容易导致疫苗很难清零或难以清零,再次出现“苗等人”的现象。
对于通知两次以上尚未接种第二针剂者,不应把有效的时间和有效的疫苗浪费,因为这种情况的人,毕竟是极少数,不如多接种第一针剂者,因为第一针接种,毕竟会产生一定的效能,接种了第一针剂的永远胜过一针不接种者。
这些天我们工作人员就有这样的亲身经历。比如:根据县联防办的要求,从4月28日开始, 反复针对以前13类重点人群中1-5月份,由于种种原因,尚未接种第二针剂且时间已超过56天的近千人,发动数十职工,挨个反复电话通知,要求、提醒趁现在还有疫苗,尽快来打。
可有一部分人,打了第一针新冠疫苗,接种人员打电话提醒他现在过来打疫苗,对方二话不说,好点的说他知道了、他再看、他不是这个人、打错了……
还有些和工作人员在电话中起争执,导致真正来现场接种的人还不足14.7%,可以说”油费了,灯没亮“。打不打的主动权和决定权毕竟在受种者手里,接种单位只能提醒、告知和督促而已。
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觉得自己接种第二针剂时间已超过了56天有效接种期,早已放弃了再接种的想法。所以也不能将有限的时间过多的放在这部分人群,而应用在更多尚未接种者身上,让他们尽早前来接种。
此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欢迎同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