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涨回来了,接下去怎么办?
晚上好,我是艾小白~
昨天我同学给我发微信,问我:“基金还会涨吗?回本了就想卖。”
我就纳闷了,她买的基金和我一样,买入的时间也差不多。我自己赚了一些,她怎么会问「回本了,要卖吗」这个问题呢?
聊了几句后,我真是「恨铁不成钢」😂
01
为什么我们会关注回本?
1月底那会儿,基金还很火,她说想买点主动基金,但完全不懂,问我有没有推荐。
我苦口婆心地给她科普了一些相关的基金基本知识,让她务必看清背后的投资方向。
还跟她反复强调,先投一小部分钱,感受一下市场的波动,再决定要不要继续。
没想到,她直接买了2000元某只主动基金。
4个多月过去了,就有了开头的对话。
我们也看到不少朋友留言问我们:“涨得多了/回本了,要不要卖?”这类问题,
回答之前,想先问问你:打开账户时,你最先关注的信息,是什么?
是账户的盈亏情况?还是投资品本身的变动情况呢?
相信绝大部分的朋友,都会回答前者。
的确,很多平台都会在最醒目的位置,优先展示账户盈亏情况。
图片来源:同学的收益截图
人类天生是视觉动物,平台的展现形式可能会造成我们过度关注盈亏,而忽略了投资品本身的情况。
这背后,要小心一个普遍心理现象——锚定效应。
简单来说,就是你把本金作为了投资的“起跑线”,作为你心中「锚」。
我们来举个生活中的例子:
逛免税店、奥特莱斯的时候,很多人总是一不小心就满载而归了。
因为我们发现,某大牌专卖店卖几千几万的商品,这里只要3折。
心想着“太赚了吧”,一冲动就立刻下单。
专卖店的价格,就像我们心目中的那个「锚」。
但是没有去想,这款商品到底好看吗?实用吗?是自己需要的吗?
所以,像我同学那样,在经历了基金下跌后,就误把「回本」当成了投资目标,而忽略了当初为什么买入的原因。
02
如何绕开「锚定效应」
那么,在投资中该怎么做,才能绕开「锚定效应」,避免盲目决策呢?
1)明确自己买的原因,并设置买卖规则
这些标准没有设置好,就容易陷入决策困难。
我的同学,其实这两点都具备了,买的原因是强制储蓄并长期持有。
另外,如果她真的坚持做到定投了,会有什么不一样的结果呢?
在决策困难的时候,回头看看最初的买入原因和规则,和现在是否一致,可能就突然柳暗花明了。
有自己的投资逻辑,就会减少本金这个「锚」,对于投资的影响。
2)明白投资品背后到底投的是什么
搞懂了背后的投资品到底是什么,可能会帮助你找对真正的锚。
说起来简单?下面的投资自查表让你做起来也简单哦。
03
送你1张投资自查表
无论是准备投资还是已经上车的朋友,都可以从头开始,根据表格一步一步问问自己。
正面:「我了解这个投资品吗?」
最关键的是看这只产品的发行机构,是不是正规的。
此外,一个产品背后的投资方向,也就是这个产品拿着我们的钱去干嘛,这点我们也是要了解的。
它背后是靠什么赚钱?比如某个产品筹集来的钱是用来投资房地产项目,那它靠的是“收租”。
了解完背后的投资方向,其实也大概能清楚,这款产品的收益和风险都会有哪些了。
反面:算一算这个投资品,我能赚到钱吗?
先问下自己要拿多少钱来买这款产品,是不是占总资产过高,需要对自己投资金额做个规划。
产品的投资期限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产品的的流动性一定要和你的资金用途、用钱时间能够匹配,防止突发事件要用到钱,却拿不出来的尴尬时刻。比如有的产品买入后会有封闭一年,一年之内这笔钱都是拿不出的。
另外我们也一直跟大家强调,一定要用3年以上不用的闲钱来投资股票型基金。
以极简投资为例,我们做过大量的测算,持有时间越长,盈利概率就越大,持有三年以上,盈利概率是100%了。
有了这个认知之后,你就会发现:
拉长可能的投资时间,并不一定要马上赚钱;也就是,每次投资前的假设,是长期赚钱的概率高不高。
那你对一两天的涨跌容错度,会大大提升。
然后就是算算自己买这个产品的投资费用,也就是要花多少手续费。常见的有管理费、认购费、销售服务费等。这些在产品的详情页也能看到。
最后就是重点关注投资的收益和风险了。
一般购买基金时,页面会显示年化收益,看是不是符合你的预期收益。但这里要提醒你的是,这个年化收益实际上是去年的成果,给你做参考,并不代表未来你一定也能赚到。
收益越高,风险也就越高。投资前,看看「最大回撤」,最大亏损是不是能够接受。
很简单的10来个问题,其实已经在帮你建立了自己的「投资纪律」。
最后,回答一下我同学的那个问题,我的答案很简单:
不卖,坚持持有并定投,三年以上。
不止投资,生活中「锚定效应」也随处可见:当我们需要做出一个不确定性很高的决策时,很容易先入为主地相信第一次接触到的信息。
当「锚定效应」发生时,不妨拉长时间周期,将这个锚定点拓展成一个横截面来看,或许会给你不一样的反馈。
喜欢今天的分享,希望后续有更多投资者心理相关的分享,右下角点个「在看」告诉我呀~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