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追思——我的老祖祖
作者 ▏ 莲子
我父母的祖辈都是清初“湖广填四川”时来到成都石灵一带的。可惜都没有家谱,我只听父亲生前说过我们祖上是客家人,从广东梅县经湖北孝感乡来的,我们的排行是“中正万年昌”,我应该是“年”字辈,除此就没有更多的家史资料了;母亲祖辈的来历更不知道,我曾经问我大舅舅,他也说无家谱,什么都不知道,遗憾。
我从母亲娘家能知道的就是,陈家这一房的老祖爷分家后最初是大户人家的佃农,后来自己攒了点钱,买下门前的几小块地。老祖爷中年后除了务农,还每年种海椒、晒海椒来卖,靠这个把家务越做越大,成了远近闻名的“陈海椒”。
我出生时老祖爷已去世好几年,我只在七岁那年随母亲回娘家时,第一次见到我的老祖婆婆,我们同班辈的都称她祖祖。那时老祖祖已经八十好几了,她跟着我外祖父家住。鸡皮鹤发,弯腰驼背,瘦得让人心疼,嘴里没有一颗牙。岁月沉淀给她留下了深深的沧桑痕迹。我母亲在路上就说拜见长辈时要从老祖祖开始。老祖祖见到我很开心,用粗糙的手摸了一下我的脸,啰嗦着慢慢从她的木柜子里取出一个小小的布口袋,把积攒的糖果掏出一把来递给我。
第二天大年初二,是陈家老房子几十年铁定的请吃年酒的日子。有很多亲戚们来“走人户”。从前物资不富裕,猪肉、酒米、红糖、挂面、点心、甘蔗、花生……都可以充当礼物。主人家请客并不是为了收取礼物而是为跟亲友聚会,主人收取礼物后还要“回礼”。
我跟着小舅舅来到外婆的屋子里,老祖祖也在这里,外婆则在外面接待客人。地上摆满了竹子编的提兜,老人家正在整理提兜里的东西:提兜里有放鸡蛋蔬菜的,有放点心糖果的。我和小舅舅在祖祖的指点下帮着整理:鸡蛋蔬菜都拿出来放自家的大提兜里,挂面拿一把留一把,拿出来的堆在外婆的连二柜上,猪肉则每一块都切下一砣大约有半斤多,重新放回提兜里,这叫回礼。这天的亲友确实多,就在我们忙碌时,外面还有装满礼物的提兜被外婆又送进来。
留下的猪肉和鸡蛋蔬菜马上送到厨房,有帮忙的人会收拾好。这天中午坐了好几桌人,整个老房子天井过道都摆上桌子,全家族的亲友们都来了。中午饭菜很丰盛,猪肉蔬菜在姨妈和舅妈们的手里做出菜肴来很是可口,大家在笑语中吃了个不亦乐乎。
下午母亲领着我转田坝看庄稼、逛小河扯草药,后面跟着嘻嘻哈哈一群人,有母亲从前的好闺蜜及我的姨妈们。正是麦苗青青时,绿绿的田野望不边,空气里弥漫着一股这个季节特有的清香,这又将是一个丰收年。这个场景一直印在我脑子里。
这个时候我听到大人们的谈话,才知道我的老祖祖这辈子有多不容易。她跟老祖爷分家出来后,日夜勤劳不歇,要想兴家,得要有人,老祖祖这辈子生了十一个孩子,就是包括我外祖父在内的五个儿子、三个女儿,另有三个过不了“痘麻关”早夭。旺盛的生育能力和勤奋的秉性,终于使这个家发达起来。
母亲摆龙门阵时告诉我,老祖祖会计划安排,每次坐月子前都提前准备好一批做鞋子的半成品,生下孩子后稍有了精神就开始“纳”鞋底,月子坐完,全家人一年的鞋子也有了。平时的辛苦更不必说,常常纺线到半夜才去睡觉。吃饭则只求主食吃饱,桌上平时都只有一碗独门菜蔬。过中秋节买一大块红糖麻饼,切成若干小块让家人们每人尝尝就算过节了。老祖祖为兴家十分克扣自己,最后一次坐月子时没有醪糟吃,她为了驱寒喝了几口白酒,后来满口的牙齿就一颗一颗掉光了。
据我母亲回忆,到1949年前,家里人已经很多,每天吃饭时三桌人坐得满满的,周围的田地都逐渐被陈家买下(也险些在土改时被划成地主)。房子周边栽了很多果树,家里平时除了盐巴必须买,所有的生活用品及食物几乎都是自给自足。老祖爷有远见,还培养了第三个儿子即我的三爷爷去读了川大。
又到清明,想起我只见过两次的老祖祖,她老人家在近九十时去世的。不胜唏嘘不胜感慨,农耕社会的勤扒苦做,还给后代子孙带来富农的帽子呢。
2019年老家拆迁,我们都回去了。这时爷爷辈只有四爷爷五爷爷还在,舅舅们在办完迁坟系列事情后,求乡上领导宽限了两天时间用水用电,让陈家老房子的后人们最后聚一聚。舅舅们请来厨子给大家备饭,饭后在众人一致要求下,拍下了家族这张照片。照片的背景是即将拆除的房子,以后再要聚会就不容易了。
这张照片上有家族的几十个亲人,还不是全部,这天老祖祖名下的子孙后代并没有到齐,看上去已是人丁兴旺。坐在中间双手放膝盖上的是目前陈家年龄最长的四爷爷,前些日子已过百岁,前两年他还可以担水种菜呢。跟我聊起天来,思维清晰语言风趣,是个十分和蔼可亲的老人。这张照片令我十分感慨,虽然我们没有家谱,但是这一房经过两位老祖祖的勤劳、几位爷爷、十几个舅舅的共同努力,开枝散叶到如今,当中也有相当能干有成就的子孙,也足可令祖先欣慰吧。如果有陈家亲人看到了这篇文章,请原谅我没有经过大家同意就把照片用在文章后面了。
清明是追思的日子,请谅解我的率性。古人说“慎终追远”,后人们怎能忘记前人的栽树之恩辛劳之德?在这次聚会时,我意外听长辈说到,我们最初从广东来到四川的最老的太祖爷爷等,现在被另一支系的亲人葬在万山公墓,有机会,我一定要去敬拜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