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教育孩子却被关进派出所,教师什么时候成了高危职业

Your Children Deserve the Best Home Education

最近有许多老师和家长冲突事件发生,本期两篇文章都是关于老师与家长冲突事件。老师和家长都觉得很委屈,关于此类事也有很多不同的声音,大家可以在评论区各抒己见。

小编豆爸

文|Elsa

当教育变成一个危险的职业

10月16日, 那个平平常常的早晨,何老师像平常一样走进湖南株洲育红小学的某教室,何老师不知道,这一天将成为她教学生涯中刻骨铭心的记忆。

七个小时后,我们在学校的微信群里看到何老师的哭泣。

“我到底做错了什么?我从来没有因为孩子迟到,而打过哪个孩子一巴掌!!我勤勤恳恳教书,为什么会受到一个这样的待遇!”

次日,我们从一则通报了解到事情的真相。原来,这一切,不过是因为班上有个女孩因迟到被罚站了7分钟。

不幸不巧的是,女孩的父亲是派出所的副所长。父亲接到电话后冲冠一怒,驾驶着警车呼啸而来,车轮下,是被践踏得体无完肤的师道和职业道德。

调查结果涉事副所长被免职并调离公安系统,我想涉事副所长必定很后悔逞一时之快而毁自己的前途,他见过的大风大浪何其之多,唯独见不得自己孩子受一点委屈,不禁为做父母的感到心疼。

从什么时候开始,老师变成了一个危险的职业呢?

放眼望去,数不胜数的老师挨打、受欺的新闻,而事件的起因则五花八门,甚至鸡毛蒜皮的小事如未能及时回复微信,都能成为激发暴力行为的导火索。

近日,安徽五河县一位家长在班级微信群询问老师是否发放试卷,当时没得到回复,该位家长便破口大骂,随后赶到学校质问老师,抬手就是一巴掌……

9月19日早7时,因女儿书本被同学撕毁,陕西丹凤县一位父亲闯入学校,殴打涉事学生被代课老师劝阻,又对老师大打出手,旁人拨打110报警,派出所赶来将该家长带走。

“是谁打了我儿子?”重庆巴南区麻嘴柳镇中心小学教师发帖举报,称9月11日幼儿家长追问谁打了他孩子,并携舅子当众殴打3名教师、1名保安,致四人受伤。

14日孩子母亲称孩子可能是在家擦伤的,区教委向南都记者证实此事,称公安机关已介入,肇事者被拘留。

警情通报:

9月26日下午,我局接会昌小学老师报警称,有学生家长在该校殴打老师。立即组织民警迅速赶到现场,并将涉事人员待会公安机关接受调查。

经查,9月26日下午4时,会昌小学学生曾某(女)家属4人来到该校教师办公室,就曾某在校与同学梁某相撞受伤后医药费问题与班主任老师许某发生争执。

期间,曾某、傅某先后动手殴打老师许某,导致轻伤。

谁给了你一颗玻璃心

还记得我们幼年上学时,经常因为各种违规行为而被罚,有个特别淘气的男生自嘲道,常在学校混,哪能不挨打。

记忆最深刻的是老师用戒尺打手板,看不到伤痕,不红不肿,但十指连心的那个痛啊!

那时候,挨打了还要小心谨慎地瞒过家长,否则就演变成家校混合双打了。

父母亲总是会说,只有负责的老师才会惩罚学生,如果老师都不管了,那就是放弃你了,所以啊,要感谢老师对你不当行为的管教。

所以啊,经常挨批挨罚的我们,对老师并不会心存芥蒂。那些严格又爱心满满的老师,在我的回忆里全是温暖的风景。

时至今日,惩罚孩子的时代已经过去,棍棒教育如同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我们深知体罚、谩骂给孩子带来的心理阴影和情感伤害。

我们反对暴力喂养的教育,反对凶残的体罚,“我们要的是正面引导,是赞美与鼓励”,正面管教的理念大行其道。

但是我们似乎走得太远了,渐渐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这个世界里,不仅不允许任何形式的体罚,甚至难以容忍正常的批评和惩戒教育。

如果某种正常的惩戒方式,全要被冠以体罚的罪名,如果罚站7分钟能让孩子痛哭流涕。

如果轻打手心能使孩子痛不欲生,如果一句严厉的批评就会伤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你的心,是玻璃做的么?

孩子们在成长期,难免会出现各种偏差。面对孩子的顽劣不良行为,老师有责任进行批评和惩罚。

一旦发生矛盾时,孩子动不动以泪洗面,家长动不动拿师德说事,动不动堵到办公室大吵大闹,且事件的结局往往是,老师在舆论的压力下选择忍气退让。

我的母亲,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优秀教师,当年也以严格要求而著称。

走在路上,遇到学生,聊起以前时都会说,“张老师,记得我读书那会儿,您可真是严格呀,哪天没完成作业我都不敢去学校”。

随后又说道,“我家的孩子也上学啦,真希望能遇上您这样的好老师”。更有甚者,开学时直接去学校,请求把自己的孩子分到我母亲的班里。

这样的一位好老师,也经常感慨,“现在老师这个职业是越来越尴尬了,孩子是越来越娇气了。”

孩子犯了错,家长不舍得管,老师不敢管,那孩子的教育怎么办?不管吧对不起良心,管吧又容易惹麻烦。还是早点退休好啊。

我母亲所在的学校,此前也曾发生过一起类似事件。因为班上两个孩子闹矛盾,新来班主任进行劝解,而家长认为老师处理有所偏袒,伤害了自己的孩子,于是闹到学校。

虽然校长和老师都很理解当事人的委屈,但为了宁息人事,只好劝当事人忍忍,给家长道个歉和解了事。

世上本无玻璃心,这样的事情多了,拥有玻璃心的孩子们也就多了。

儿童教育学中有一个名词,叫做蛋壳心理。

具备蛋壳心理特征的孩子,只愿听赞美之词,听不得半点反对意见;

只能接受成功,不能面对失败,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就会有极端的举动,甚至轻生,脆弱是它的本质。

脆弱的蛋壳是如何形成的呢?

是父母盲目的溺爱和无限的宽容,是无所不在的照顾和包裹,是一切顺风顺水的完美和谐环境。

在这样一个温暖而虚伪的蛋壳里长大,孩子习惯了一马平川,习惯了周围的空气里都是表扬和鼓励。

直到有一天,蛋壳中的孩子要独立面对生活的波澜了,他缺乏足够的心理承受力,他手足无措,无从应对,他陷入消沉、恐慌,甚至走向极端。

近年来经常听到孩子跳楼的悲惨事故,还不足以引起我们的反思吗?

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做过一次演讲《教育,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他谈到目前教育现状时,认为我们主体思路是对孩子不停地让步,给孩子更多快乐,给孩子更多游戏时间。

钱教授问,天底下哪有这样的教育?

我们要告诉孩子,犯了错误要付出代价。如果在全社会形成家长对孩子让步的氛围,以后的孩子是很可怕的。

无规矩不成方圆,无惩戒不成规矩。

好的教育,必然是奖惩分明、严慈相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