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惠来县之设置探源

朝惠来县之设置探源

明嘉靖三年(1524年)设惠来县。在明清史部分,现普宁市的南阳、梅林、黄沙、船埔、高埔等五个乡镇,是属于惠来县的(解放后才划归普宁县)。上述五乡镇,以及葵潭、岐石、鳌江、东港、青山五镇出自海丰县龙溪都。隆江、溪西、东陇、河林、惠城五镇出自潮阳县惠来都;华湖、前詹、神泉三镇出自潮阳县酉头都;仙庵、靖海、周田三镇出自潮阳县大坭都。1975年将田心乡归还潮阳县。

  因为潮籍旅外,多在清末。所以上述的现普宁五镇的侨民,常称惠邑人,不称普邑人;潮南区田心乡的侨胞,也有称惠来人,这是沿袭旧政区的说法。原海丰县的龙溪都参与了潮州府的历史,今汕尾市其它地方(例三甲)则没有参与潮州府的历史(三甲属汕,不属潮)。惠来县地出自潮阳县和海丰县,普宁县地则出自潮阳县和惠来县(梅林等五镇,至1950年3月才并入普宁)。

明朝惠来县之设置探源

 “惠来古八景”始于明代末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龙江襟带”是“惠来古八景”之一,其优美的自然风光,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前来游赏观光,吟诗作赋,为龙江河增添无限的光彩。

  龙江,历史上称“龙溪”,是潮汕四大河流之一,惠来县120多万人民的母亲河。她发源于普宁市后溪水凹,经陆丰市桂杭流入惠来县境内,自西北向东南的龙溪河,与高埔水、崩坎水汇合成龙江河干流,经神泉港流入南海。干流全长88公里,总集水面积1164平方公里。经惠来县境内51.3公里,集水面积为554.3平方公里。龙溪河河水清亮,水质良好,是该县40多万人口的饮用水源地,为惠来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龙江河下游环抱东岸隆江古镇,状似襟带,故称“龙江襟带”。

  隆江镇属惠来县五大城镇之一,位于县城西南部,驻地原为龙江河下游东岸河边集市,昔称“龙江埠”、“襟江镇”。明嘉靖三年(1524)前属惠州府海丰县龙溪都辖管,惠来县建治后隶属本县龙溪都龙溪堡。历史悠久,商贾云集。古镇民风淳朴,民俗文化繁荣昌盛。地理条件优越,资源丰富,商贸发达,交通方便。相传有三百六十个村庄的百姓汇集至此交易,素有“三百六十乡墟集”之美誉,邑人称“市在隆江”。明万历六年(1578)建隆江城,设城堡,置衙门,筑城围,建城楼。开三座城门曰:南门、北门与西门,东城墙封闭。清乾隆七年(1742年)修建,1982年拆除。

  历来航运业发达的龙江河,历史上有渡口19处,梅林、葵潭、神泉等船只穿梭于其间,明代有石板桥。据清雍正《惠来县志》载:“龙江桥在县西三十里,旧有石梁十三间,因水出桥西前,桥尽作河洲。尚存断桥遗迹,明万历三十三年建文昌台议取其石后,以船脚费重不果”。清代康熙四十一年惠来县副榜唐宽《望江南·过浮木桥》词云:“梅葵水,滚滚下神泉,中有木桥浮水上,龙江过客总安然。胜坐渡头船。”1958年建有杉木桥,1985年被洪水冲垮。今日,隆江镇有隆江大桥、龙江桥、大道桥,三座钢筋混泥土结构大道桥跨越两岸。

  “曲抱蜿蜒水,能通天汉搓。市烟千井含,郊树万重遮。静蘸临空色,晴飞泊岸花。重鬓渚士女,彩舫荡明霞。”是清代康熙年间惠来县教谕萧汉英咏《龙江襟带》诗句。龙江河河流弯曲,葵潭至隆江有浅滩18处,昔有“龙溪十八弯”之说。更有“钟潭”、“鲤鱼堆”、“合竹溪”等美丽动人的民间传说。

  旧时,龙江河两岸无堤,广植芙蓉,故隆江镇有“芙蓉城”之雅称。 e[n T'e

  龙江河两岸有创寺于正德十六年(1521)隆江镇江寺;有明朝嘉靖四年(1525)创寺的溪西西来古寺;有仙石山贺龙纪念亭等名胜古迹。如今,龙江河两崖风光优美,波光如镜,树木葱郁,百草丰茂,一派充满生机勃勃的景象。 9^s sT>&/

惠来县境内古为百越之地。秦 汉时,为南海郡博罗、揭阳辖地。晋以后至明代中期均为 惠来地图   潮阳、海丰辖地。西晋太康元年(280年),设海宁县(原休阳县)于新安郡(北宋始称徽州),但它不在今惠来境内。东晋义熙九年(413年),划潮阳县、海丰县各一部,设海宁县,归属义安郡(潮州府前身);这是在今惠来县境内最早的建置。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废海宁县,原潮阳县地归还潮阳县、原海丰县地归还海丰县(今陆丰市仅限石帆都片区,当时曾属义安郡海宁县)。 明嘉靖三年(1524),始析潮阳县隆井都一半和大坭、惠来、酉头3都及海丰县的龙溪都合置惠来县,因县治在惠来都,故名。嘉靖四年(1525)建城,得名惠城,因其地处葵岭东南,故又称葵阳。 今惠来县地,大部分出自潮阳县,只有葵潭、岐石、鳌江、东港等四镇出自海丰县龙溪都。出自潮阳县的地域包括:隆江、溪西、东陇、惠城(含河林)等四镇出自潮阳县丰欢乡惠来都;华湖镇、神泉镇、前詹镇等三镇出自潮阳县丰欢乡酉头都;周田镇、靖海镇、仙庵镇等三镇出自潮阳县丰欢乡大坭都。所谓隆井都一半,指原田心乡,今属汕头市潮南区陇田镇,1975年已正式划回潮阳县,故现在的惠来境内已无地出自隆井都。 嘉靖三十二年(1553),又割入靖海千户所。置县后隶属潮州府管辖至清末。清代惠来县成为潮州府各邑船商之中重要的一员,常与潮阳县船商联合组成(二县)潮南帮(或曰潮惠帮)。民国时期,先后属广东都督府、巡按使潮循道、东江行政委员公署、东区绥靖委员公署、广东省第五、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5月20日惠来全境解放,8月,成立惠来县人民政府。惠来县先后隶属潮梅人民行政公署、潮汕临时专员公署、潮汕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潮汕专员公署、粤东行政公署、汕头专员公署。1958年12月10日,撤销惠来县建制,与普宁县合并。1961年3月恢复惠来县建制,隶属汕头地区行政专员公署。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惠来县属汕头市。1987年全县共置14个镇、3个乡、4个农林场,下辖288个村民委员会,27个居民委员会,553个自然村,总人口105万。民族为汉族。方言以潮汕话为主和少数客家话。总耕地面积35.71万亩,人均0.48亩惠来有悠久的文化渊源。

一、六安余学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