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童行政村
前童行政村:
1、前童行政村:
走进游埠镇前童村:童姓始祖童仲玉、童恢和童翊
前童村位于游埠镇政府驻地南150米处,村民委员会驻塘下自然村,村以所辖前童自然村为名。地处丘陵,区域面积1.1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943亩。下辖塘下、前童和黄泥塘3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161户,504人。村民大多以种植水稻和养殖珍珠为主业。珍珠是其特产。
塘下自然村,村民委员会驻地。始居徐姓,宋开禧年间迁入,因村处黄泥塘下方,故村名塘下。现童、胡两姓杂居,村袭旧名。有村民小组2个,69户,191人,耕地269亩。村民大多以种植水稻和养殖珍珠为主业。
前童自然村,村民委员会驻地南150米。世居童姓,南宋建炎年间由严州迁入定居,因村早建有黄泥塘童氏,故名前童。有村民小组2个,70户,202人,耕地285亩。村民大多以种植水稻和养殖珍珠为主业。
黄泥塘自然村,村民委员会驻地西50米。世居童姓,明宣德年间其先祖童肇发由寿昌何坞迁入定居,因地处黄泥塘边,故村名黄泥塘,村以塘名。有村民小组5个,102户,325人,耕地389亩。村民大多以种植水稻和养殖珍珠为主业。村中有明代建筑童氏祠堂。
最早在历史上出人头地的童姓人士,是东汉时期山东诸城地方(姑幕)善名传遍遐迩的大好人童仲玉,以及他两位名登《后汉书》的“循吏传”的杰出儿子童恢和童翊。
童恢:字汉宗,东汉琅琊姑幕(今山东省诸城)人。早年在州郡当过下等官员,奉公廉洁,为人称道。司徒杨赐对此十分赏识。便把童恢召到自己府中担任职务。后来杨赐官场遭难,以往的追随者纷纷离走,只有童恢有忠心。有胆量为杨赐表白,直到杨免罪获释。童恢的忠贞不贰令人钦佩,光和五年(182年)杨赐推荐他担任了不其县令。童恢到任后,忠于职守,勤于政事,深入民众,很能体会百姓的甘苦。他宽以待人,逢下属或民众犯了过错,他以理服人。而当下属尽职效力,有了成绩,他总是褒奖有加。但对自身,童恢总是严以律己,不以权贵自居,不图荣华富贵,致力于发展地方经济,除抓紧农业生产外,还大力倡导发展林桑、畜牧、纺织等的生产。经济的繁荣促成了不其地方的社会安定,县境内富裕祥和,无人再去搞鸡鸣狗盗,竟使县狱多年无事可干。这等消息传出来,邻县民众羡慕不已,许多人迁居前来。童恢的政绩也得到官方的首肯,后来他被升为丹阳郡(今安徽省宣城)太守,肩负起更重要的岗位职责。后来,童恢死于任上。不其百姓感念他的功绩恩德,为他推广“童公祠”,将他的衣冠葬于傅家埠山下,寄托百姓的崇敬之情。童恢是青岛古代历史上治理有方、关心民众疾苦、得到百姓衷心爱戴,以至当作圣人敬祀的少有的地方官。在青岛的民间传说中。有不少关于童恢为民除害、驯虎治虎的故事,表达了民间舆论对童恢勤政爱民业绩的神化,不乏感人之处。
童翊:汉代时候人,在乡里为百姓做好事,品德也高,他人还在世,人们就为他竖碑立传,可见受人们尊敬。
童仲玉:汉时山东省诸城人,行善做好事,被称为大好人。他是当地的豪富,平时乐善好施,某年灾荒,百姓无以维生,他拿出全部家产长期赈恤灾民,结果九族乡里,赖他而得以活命者达数百人之多。
2、湖谷头行政村:
走进游埠镇湖谷头村:先祖为南宋浙中名儒徐佺
湖谷头村位于游埠镇政府驻地北面4000米。村民委员会驻湖谷头自然村,村以驻地得名。自然村中世居徐姓,宋绍兴八年(1138)自永昌樟林衍分至此,建村湖塘西南角,原名湖角头,后谐称湖谷头。村中有建于清咸丰年间的徐氏大厅。地处三江平原边缘,区域面积1.0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887亩。有9个村民小组,190户,567人。村民大多以种植水稻和外出务工为业。
湖谷头徐氏是从永昌樟林衍分过来的。
樟林徐氏的始祖为徐慨,五代梁乾化二年(912年)迁居洪州,今江西南昌。
樟林徐氏的始迁祖,是南宋浙中名儒、宋赠朝议大夫(秩正六品)徐佺。兰溪县志也有“樟林徐氏始于佺”的记载。
徐佺,字孔灵,南宋绍兴十三年生于婺州(今浙江金华),庆元元年卒,“一生孝弟忠信,仁心爱人”,业三礼,仕为儒林郎(秩从八品),做过南昌推官(秩从八品)和乌镇地方官。他在乌镇任职时多施惠政,很受百姓爱戴,离任后,“一时士民怀之歌曰:'豫章贤裔徐孔灵,惠我唯留去后声。’年远世淹,斯言犹在耳也。”(清武英殿大学士宗室麟语)元配赵氏,绍兴十四年生于婺州,宝庆二年卒,赠宜人。生三子五女。
县志有孔灵公辞官后“归为义学,以教子及乡人子弟”的记载,宗谱载孔灵公“文辞闳深隽美,识者谓读而听之不啻吹竹弹丝、敲金击玉,一时传为美谈”,“设教授徒,薰其德者不知凡几”,“有一时之盛焉”,可见孔灵公归里教学很受弟子欢迎,其义学曾在兰溪一带产生过很大影响。
南宋淳祐十年,孔灵公曾孙徐绳祖荣登进士榜,樟林徐氏连续三代中进士的消息不胫而走。不久,兰溪人开始用“三代登黄甲(登进士第),一门无白丁(平民)” (见县志) 来赞誉这个生机勃勃的家族。
3、毛村行政村:
走进游埠镇毛村:特有民俗翻九楼
毛村位于兰溪市游埠镇政府驻地北4500米。村民委员会驻地毛自然村,村以驻地得名。地处丘陵,区域面积0.7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25.7亩。下辖毛村、里宅和前厅3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159户,465人。村民大多以种植水稻为主业。
毛村自然村,村民委员会驻地。世居毛姓,元至正年间自横山迁入定居,村以姓氏得名。有村民小组5个,111户,303人,耕地470亩。村民大多以种植水稻为主业。村中有明代建筑毛氏大厅。
里宅自然村位于村民委员会驻地西北100米。世居毛姓,与毛村毛姓同宗,且住宅相连,为毛姓里宅,故名。有村民小组1个,22户,72人,耕地112亩。村民大多以种植水稻为主业。
前厅自然村位于村民委员会驻地南200米。世居毛姓,与毛村毛姓同宗,建村在毛氏大厅前面,故村名前厅。有村民小组1个,26户,90人,耕地114亩。村民大多以种植水稻为主业。
翻九楼系毛村特有的风俗,起自何年何月已无从查证,每隔十年举行一次(都在冬季)。翻九楼是用十三张特制的八仙桌,叠在二根大杉木中间,搭成高达十几米的法台,旁边再搭一小台,供道士敲锣打鼓的场所,然后由一个师公,头包黑布、身穿黑色紧身衣靠、腰扎白布大扎包、脚穿软底麻鞋、手拿宝剑龙角,来到台前,作法一通,然后从底层一张一张翻筋斗、穿插而上。随时表演一些惊险动作,灵活,利索高超的技艺,博得观众鼓掌,最后翻到顶上,在上面竖蜻蜓、开四门、走饭甑(人站在饭甑上,用饭甑在桌子上打圈走,难度比较大),表演完毕,将一只活白公鸡的头颈咬断,鲜血洒向四周,再将尺把长的粽子,馒头向人山人海的观众中甩下,引起观众哄抢粽子、馒头的热闹场面,他仍从上层一张一张的朝下翻下来,最后一次在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