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行书
闲 聊 行 书
文\王志安
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很多都与人类的懒惰需求有关,一切都以方便省事为出发点,不想走路就发明了各种车辆,自行车脚踏还要自己出力太累,就发明了汽车、电动车,不想自己开车就发明了自动驾驶;不想被家里的女人呵斥,“你的臭衣裤自己洗去!”,就发明了洗衣机;“爬爬楼梯也是一种锻炼”,八层以上你试试,还是电梯舒服;更有甚者,如周星驰《大内密探零零发》里面那张靠多只小老鼠攀爬推动还能换档的床一样,连啪啪啪都可以不用自己动了。不要小看任何一只小老鼠,它也可以为你的幸福生活贡献一份力量。因此,从另一个角度去看人类的懒惰会有别样的风景,或许从小被你骂懒的像猪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为发明而改变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进而引申到对猪或者猪样的更是不能藐视。
书法的发展史也是如此,篆书结体均匀齐整、布白対称严谨、线条曲多直少,书写缓慢而麻烦就演化为更适合书写的隶书、章草,然而隶书写起来还是不够便捷,于是更适合于日常书写的行草书就出现了。特别是行书,应该是人们平时使用最多的一种书体,生动流畅又方便识别,雅俗共赏。唐代张怀瓘《 书断》曰:“行书者,刘德升所作也。即正书之小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大约出现在西汉晚期和东汉初期的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
从片面意义来讲,众人心中的书法艺术其实是行书,或许经常会听到诸如此类的话,“我的孩子已经学了几年楷书了,什么时候才能学行书呢?”、“孩子的老师让学篆隶,不过我还是喜欢让他学写行书。”……可见即使不懂书法的人,在其心目中只有行书才是艺术,楷书、隶书啥的那是基础。当然,作为一个专业的书家于此观点我是不会苟同的,但也不会特别去排斥。我自己一直有这样的一个理念,楷书不需要特别花时间去练,若只单一于某家楷法则如入死胡同,唐楷尤甚,仅从点画这一角度来说就已程式化严重。唐楷写得好的行草书水平很一般者屡见不鲜,反之,行草书水平高的人写楷书信手拈来无不如意。宋代姜夔的《续书谱▪行书》曰:“尝夷考魏、晋行书,自有一体,与草书不同。大率变真,以便于挥运而已。草出于章,行出于真,虽曰行书,各有定体。纵复晋代诸贤,亦不相远。《兰亭记》及右军诸帖第一,谢安石、大令诸帖次之,颜、柳、苏、米,亦后世之可观者。大要以笔老为贵,少有失误,亦可辉映。所贵乎浓纤间出,血脉相连,筋骨老健,风神洒落,姿态备具,真有真之态度,行有行之态度,草有草之态度。必须博习,可以兼通。”行书就是打通任督二脉的一剂良方,架设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桥梁,想要畅通无阻行书要大补。
十二届全国展里三体、两体入展者以行、楷二体同时入展者为最多,其中行书占71.23﹪,即使从投稿量、入展量、入展率来讲比例都相当地高。从接受程度及应用范围就可以看出行书有远超过其他书体的普及率,写篆书、隶书、楷书甚至草书也是要用行书落款的,实用性是其最大的优势。作品正文篆、隶、楷写得非常精彩,落款行书却很拙劣必定会减分不少,我个人还有个习惯,看一件作品水平如何我喜欢去看落款,特别是篆隶作品,正文可“造假”,落款你就跑不了了,除非连落款也非出自己手,所以有志于学习书法的朋友大可把时间和精力更多地投入到行书的学习当中去。隶、楷姑且不论,篆书、草书都存在着一个很大的沟坎,就是辨识问题,要花时间去记字形,尤其是篆书,大篆、小篆都要去记。由于历史久远,可用字也不足够丰富,造成了创作上的极大阻碍,现在的书法全国展对错别字的审核又非常严格,碰到不会写的篆字不可随意乱造。由于这个原因全国写篆书的人并不是很多,投稿量少就意味着有更大机会入展,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机会大也意味着风险高,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根据大数据显示十二届全国展入展的280件行书作品,大部分取法对象是二王和宋四家,其他取法唐代颜真卿、宋代米芾、明代王铎、清代何绍基的也不少,总体学二王和米字最多,入展率也最高,也比较典型地体现了近几年来书法全国展作品的整体动向。特别是米芾,学之者众,上承二王下启王铎,若其穿越时空看到如今这样的情形,必定无比嘚瑟。
魏碑 |
3 |
|
魏晋 |
75 |
二王 |
唐代 |
47 |
颜31,欧2,颜米7,王颜5,颜苏2 |
宋代 |
103 |
米75,苏10,米王13,黄1,苏米4 |
元明清 |
29 |
赵孟頫3,董其昌3,王铎7,倪元璐2,傅山1,金农1,何绍基10,赵之谦2 |
近代 |
1 |
黄宾虹 |
融合 |
22 |
|
合计 |
280 |
(此表格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