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能治病”到“治未病”,我们还有多长的路要走?

文/马丽娜   正心正举特约作者

主播/啄二少

内观己心,外察世界

我们离不开西医。

工业革命加速推进了人类文明,随之而来的好处是爆炸式的科技进步,坏处是严重的环境污染以及各类稀奇古怪的病症。

好在人类是高智慧物种,既有自我毁灭的倾向,也有自我拯救的能力。在人类不断破坏自然生态的同时,也从未停止过自我拯救的步伐。

“医学”就在人类的危机意识中不断地发展、前进,最终成为一项伟大的学科。“医学”本质上是人类自我拯救之术。

在近代医学中,“西医”一直独领风骚。

十年前,有一部《盘尼西林·1944》的电影,讲的是二战期间,中日双方为了抢夺珍贵的两箱盘尼西林(Penicillin)发生的拼死搏斗。盘尼西林就是“青霉素”,在二战期间,青霉素是极其昂贵的救命神药,能够快速杀菌,挽救无数伤残战士的生命,进而间接地扭转战局,是政治家必争之物。它的价值甚至超过生命本身,所以才值得牺牲一部分生命“殊死相夺”,从而拯救更多的生命。

从“青霉素”开始,“西医”以前所未有的精准杀菌能力拯救了无数性命之后,西医被地球人捧上神坛。它见效快、疗效好,使人类依赖至今。

可以说,如果没有“西医”以及周边学科的协同发展,当今人类的寿命不可能提升得那么快,人类寿命在短短一百年间提升了近40岁,很大程度得益于“西医”的发展。

毫无疑问,我们离不开“西医”。

启迪多元思维

“西医”是把双刃剑。

可是,近一百年来,科技飞速进步的同时,病魔也在不可遏制地疯狂进化。

1975年风靡亚洲的日本电视剧《血疑》问世时,人们对“白血病”还很陌生,似乎这种可怕的疾病只存在于艺术作品里。

但直到2018年《我不是药神》将众多白血病患者的无助、凄惨呈现给世人,创下了收视与口碑双重奇迹后,我们才在不知不觉中,悄然地接受了“白血病”已不是什么罕见病的事实。

可以说这一百年来,“科技”充分暴露了这把“双刃剑”的性质。

病理的复杂程度随着西医的进步并驾齐驱,随着部分西药从最初的“高效”进展到“低效”、“无效”,甚至带来不良“副效”,西药不得不研发更强的药以对付日益进化的病毒、不断复杂化的病理。

“西医”与疾病是“协同进化”的,这条进化之路到底有没有终点,西医会不会最终黔驴技穷?都未可知。但进化之路犹如物种进化,历程惊险刺激,稍有不慎,落后就会被狠打,代价就是鲜活的生命。

从人类自身感受出发,“不生病”才是幸福的,至于“西医”和“病魔”谁更厉害,其实没有争论的意义。

当有人向“西医”寻求“拯救生命”的终极难题的时候,当“西医”尚不能给出明确答案之际,开始有人逐渐将目光转移至一直姿态低调、理论敦厚的“中医”。

的确,自从“西医”成为医学明星之后,“中医”在本土便不再占据鳌头之位。逐渐加快的生活节奏迫使人们寻求更快捷的治病方法,譬如感冒不能拖,要吃特效药、打吊针,要两天“治好”,倘若寻求中医之道,恐怕要熬上很久的时间才能“治愈”。

因为,中医要望闻问切寻找病根,很是麻烦,中医并不十分在意疾病的表面现象,而专注于“现象”背后的“根源”,力求发现肌体出现的问题,进而修缮病灶、消除疾病。

而“西医”在“治好”疾病、“掩盖”了“病象”之后,可能未将病源铲除。或许下一次疾病的来袭会更凶猛,又或许下一次的用药量会成倍增加。

譬如众所周知的“癌症化疗”,对肌体有极大损伤,很多病患最后仍旧死于化疗本身——这就是西医的无奈。

正心正举,拨迷见智

“中医”不惧“输赢”。

中国有句古语: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这句话用来形容“西医”的化疗逻辑再合适不过了。

“西医”向来都是与病魔“斗狠”的,这不难理解,因为西方人的价值观整体倾向于“激进”,跟我们东方的“中庸”之道有所不同。

可以说,西方人倾向于微观的激进,东方人偏向于宏观的防守。这种思维差异体现在方方面面。

譬如经济学中“宽松货币政策”与“紧缩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就意味着“只生产目前人们需要的东西”,不去刻意刺激消费。

而有的经济学家和政客认为,以“通货膨胀”刺激消费是促进经济增长的绝密武器,代表人物凯恩斯主张:宽松货币政策是经济润滑剂。

深究“宽松货币政策”,它其实就是将“根本不存在的消费可能”强硬地“刺激出来”,让人们“提前消费”甚至是“过度消费”,以此刺激经济发展。这种经济思维本质很贴近西方人的“激进”逻辑,都是一种“争强好胜”的思维模式。

只是经济学旨在与“经济”争斗,医学旨在与“疾病”斗争。

可“中医”的旨趣不在“输赢”,“中医”并不在乎“胜负”,“中医”向来纵观全局、挖掘根基,甚至在强身健体的治病过程中,还能“防患于未然”,也就是“治未病”。以这种全面思维对待疾病,就注定了“中医”必然见效慢、时间长。

这就好比父母养育子女,既可以授之以鱼,也可以授之以渔。前者会让孩子对父母产生强度依赖,后者会把孩子变成离开母体的独立个体。

如果说“西医”已经发展成一门精湛的治病技术,那么“中医”则是循序渐渐的治病艺术。

而艺术的发展之路尤其漫长,这本就是一条艰辛、坎坷、厚积薄发的旅程,所以需要更多的耐心。

开启自在之门

未来,能否“不生病”?

近年来,围绕“西医”、“中医”、“病魔”三者之间的讨论非常火热,可是刻意地分高低、辩输赢并无实际意义。

假如医学在未来能够让人“不生病”,这才是医学的“最佳发展趋势”。

现阶段,我们还离不开“西医”,因为“西医”的救命作用还是很强大的。

但是在未来,我们希望“中医”的宏观思维可以更好地与“西医”糅合,能够让医学的“治病”功能逐渐被“预防”取代——让人类鲜少生病,减少患病治病的痛苦,获得更高的生存质量,这才是最终目的。

所以说,“中医”的“治病先治本”的哲学思维已经为医学找到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医”真的没有理由不自信。

·end·
(0)

相关推荐

  • 西医看 看西医2

    西医看看西医2 --钟飞.步入涅槃还是走向终结?.医学与哲学,2005,26(10):10~12. 以"病原实体的清晰化和发病定位的精确化"为前提"研制出相应的'对抗性药 ...

  • 中西医思维简评——勿以个人之见而致两家之争

    中医本身是哲学体系,辩证思维,一切科学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属于应用科学,有学者曾指出科学的尽头就是哲学,而科学的源头也是哲学. 许多人并没有完全理解科学的表述意义就妄议企图将中医与科学对立,科学是发 ...

  • 史杏轩:病魔

    清风朗月,不期而遇 你会点蓝字关注我吗? 早安心语 佳作欣赏 作者/史杏轩(甘肃武山) 主编/仝仲堡 ⿻病魔 你究竟是什么妖魔鬼怪? 提起你的名字, 让世人不寒而栗. 你是懦夫, 擅于乘虚而入, 是个 ...

  • 艾灸不治病?艾灸是在给自己治未病。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也越来越高,健康消费从原来的"有病治病",发展到了开始注重"无病防病"的阶段.这也正符合中医的"不治已病治未病&qu ...

  • 得明日签 |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治病要以调养为主

    今天 收录于话题#得明日签,6个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我们很多人得病了,30来岁,就有落枕了,这是气血虚,肾气不足的表现. 经脉流通不畅,后背的腰脊柱就出问题,这就是 ...

  • 运气灸治病有经验,治未病有实效

    运气灸实战调治了千人以后,可以向众人公示这样的经验:运气灸道善养五脏治未病,使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运气灸道能除顽疾扶正气,涤阴扶阳,转死气为生机. 灸,好像很简单,点燃了灸条,似乎人人都会做.灸灸 ...

  • 第455天【周日专栏·一起践行治未病】鼻炎高发,中医自治我看行

    努力当自强,精进在路上 舒心阅读便捷按钮:点击本图片进入总目录 本期导读 中医有缘来探讨,一起践行治未病. 花粉过敏和鼻炎,病从鼻入看专辑. 自己搞明最是好,坚持行动见功劳. 根据情况做调整,正气提升 ...

  • 第454天【周六专栏·一起践行治未病​】人行道六字养生诀 生冷肥甘当忌口,非时不食节律守(五)

    努力当自强,精进在路上 舒心阅读便捷按钮:点击本图片进入总目录 本期导读 生冷肥甘当忌口, 非时不食节律守. 细嚼慢咽七分饱, 和胃顺气食无语. 第454天 [周六专栏·一起践行治未病] 人行道六字养 ...

  • 原始点如何治未病?

    原始点如何治未病?

  • 治未病(完结篇)·黄开泰讲中医天命篇

    ​中医的文化之道是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人文之道,中医的理论路线是把人当人.天人相应的生命路线.中医的进步是活生生的人的临床医疗的进步,理论的发展是辨证论治临床实践的病机理论的发展. 数十年来,物理法则 ...

  • 警惕“手机、空调、电脑、耳机综合征”!中医教你如何治未病

    小编导读 作为一名每天勤勤恳恳为大家码字的新媒体小编辑,小编每天戴着耳机.对着电脑和手机,坐在空调房里--所以,大家可以想象小编看到"手机.空调.电脑.耳机综合征"这篇文章时,内心 ...

  • 明日春分,动动手指「治未病」

    惊蛰节气到了尾声,明天就是春分了. 春分节气平分了昼夜.寒暑,对于全年来说,是一个平衡的开始.<春秋繁露>有云:「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这就需要使身体内在的脏腑.气血.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