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能治病”到“治未病”,我们还有多长的路要走?
文/马丽娜 正心正举特约作者
主播/啄二少
内观己心,外察世界
我们离不开西医。
工业革命加速推进了人类文明,随之而来的好处是爆炸式的科技进步,坏处是严重的环境污染以及各类稀奇古怪的病症。
好在人类是高智慧物种,既有自我毁灭的倾向,也有自我拯救的能力。在人类不断破坏自然生态的同时,也从未停止过自我拯救的步伐。
“医学”就在人类的危机意识中不断地发展、前进,最终成为一项伟大的学科。“医学”本质上是人类自我拯救之术。
在近代医学中,“西医”一直独领风骚。
十年前,有一部《盘尼西林·1944》的电影,讲的是二战期间,中日双方为了抢夺珍贵的两箱盘尼西林(Penicillin)发生的拼死搏斗。盘尼西林就是“青霉素”,在二战期间,青霉素是极其昂贵的救命神药,能够快速杀菌,挽救无数伤残战士的生命,进而间接地扭转战局,是政治家必争之物。它的价值甚至超过生命本身,所以才值得牺牲一部分生命“殊死相夺”,从而拯救更多的生命。
从“青霉素”开始,“西医”以前所未有的精准杀菌能力拯救了无数性命之后,西医被地球人捧上神坛。它见效快、疗效好,使人类依赖至今。
可以说,如果没有“西医”以及周边学科的协同发展,当今人类的寿命不可能提升得那么快,人类寿命在短短一百年间提升了近40岁,很大程度得益于“西医”的发展。
毫无疑问,我们离不开“西医”。
启迪多元思维
“西医”是把双刃剑。
可是,近一百年来,科技飞速进步的同时,病魔也在不可遏制地疯狂进化。
1975年风靡亚洲的日本电视剧《血疑》问世时,人们对“白血病”还很陌生,似乎这种可怕的疾病只存在于艺术作品里。
但直到2018年《我不是药神》将众多白血病患者的无助、凄惨呈现给世人,创下了收视与口碑双重奇迹后,我们才在不知不觉中,悄然地接受了“白血病”已不是什么罕见病的事实。
可以说这一百年来,“科技”充分暴露了这把“双刃剑”的性质。
病理的复杂程度随着西医的进步并驾齐驱,随着部分西药从最初的“高效”进展到“低效”、“无效”,甚至带来不良“副效”,西药不得不研发更强的药以对付日益进化的病毒、不断复杂化的病理。
“西医”与疾病是“协同进化”的,这条进化之路到底有没有终点,西医会不会最终黔驴技穷?都未可知。但进化之路犹如物种进化,历程惊险刺激,稍有不慎,落后就会被狠打,代价就是鲜活的生命。
从人类自身感受出发,“不生病”才是幸福的,至于“西医”和“病魔”谁更厉害,其实没有争论的意义。
当有人向“西医”寻求“拯救生命”的终极难题的时候,当“西医”尚不能给出明确答案之际,开始有人逐渐将目光转移至一直姿态低调、理论敦厚的“中医”。
的确,自从“西医”成为医学明星之后,“中医”在本土便不再占据鳌头之位。逐渐加快的生活节奏迫使人们寻求更快捷的治病方法,譬如感冒不能拖,要吃特效药、打吊针,要两天“治好”,倘若寻求中医之道,恐怕要熬上很久的时间才能“治愈”。
因为,中医要望闻问切寻找病根,很是麻烦,中医并不十分在意疾病的表面现象,而专注于“现象”背后的“根源”,力求发现肌体出现的问题,进而修缮病灶、消除疾病。
而“西医”在“治好”疾病、“掩盖”了“病象”之后,可能未将病源铲除。或许下一次疾病的来袭会更凶猛,又或许下一次的用药量会成倍增加。
譬如众所周知的“癌症化疗”,对肌体有极大损伤,很多病患最后仍旧死于化疗本身——这就是西医的无奈。
正心正举,拨迷见智
“中医”不惧“输赢”。
中国有句古语: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这句话用来形容“西医”的化疗逻辑再合适不过了。
“西医”向来都是与病魔“斗狠”的,这不难理解,因为西方人的价值观整体倾向于“激进”,跟我们东方的“中庸”之道有所不同。
可以说,西方人倾向于微观的激进,东方人偏向于宏观的防守。这种思维差异体现在方方面面。
譬如经济学中“宽松货币政策”与“紧缩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就意味着“只生产目前人们需要的东西”,不去刻意刺激消费。
而有的经济学家和政客认为,以“通货膨胀”刺激消费是促进经济增长的绝密武器,代表人物凯恩斯主张:宽松货币政策是经济润滑剂。
深究“宽松货币政策”,它其实就是将“根本不存在的消费可能”强硬地“刺激出来”,让人们“提前消费”甚至是“过度消费”,以此刺激经济发展。这种经济思维本质很贴近西方人的“激进”逻辑,都是一种“争强好胜”的思维模式。
只是经济学旨在与“经济”争斗,医学旨在与“疾病”斗争。
可“中医”的旨趣不在“输赢”,“中医”并不在乎“胜负”,“中医”向来纵观全局、挖掘根基,甚至在强身健体的治病过程中,还能“防患于未然”,也就是“治未病”。以这种全面思维对待疾病,就注定了“中医”必然见效慢、时间长。
这就好比父母养育子女,既可以授之以鱼,也可以授之以渔。前者会让孩子对父母产生强度依赖,后者会把孩子变成离开母体的独立个体。
如果说“西医”已经发展成一门精湛的治病技术,那么“中医”则是循序渐渐的治病艺术。
而艺术的发展之路尤其漫长,这本就是一条艰辛、坎坷、厚积薄发的旅程,所以需要更多的耐心。
开启自在之门
未来,能否“不生病”?
近年来,围绕“西医”、“中医”、“病魔”三者之间的讨论非常火热,可是刻意地分高低、辩输赢并无实际意义。
假如医学在未来能够让人“不生病”,这才是医学的“最佳发展趋势”。
现阶段,我们还离不开“西医”,因为“西医”的救命作用还是很强大的。
但是在未来,我们希望“中医”的宏观思维可以更好地与“西医”糅合,能够让医学的“治病”功能逐渐被“预防”取代——让人类鲜少生病,减少患病治病的痛苦,获得更高的生存质量,这才是最终目的。
所以说,“中医”的“治病先治本”的哲学思维已经为医学找到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医”真的没有理由不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