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幸福,你就能认出来吗?
什么是你想要的幸福?
对一个在写字楼里目盯电脑屏幕、手速疾飞敲打键盘的上班族谈幸福是奢侈的;
对一个“双十一”后收快递收到手软的“买买买”族谈幸福是满足与虚无并存的;
对一个拥有商业帝国却没有时间陪伴孩子的大佬谈幸福是要被质疑的……
在这个时代,我们的物质越丰富,幸福感越缺失。
马斯洛在1943年时就提出,“人是一种不断产生需求的动物”。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给予不同的人同样的东西,不一定获得同样的幸福感。
因为每个人处于不同的需求层次,所需求的不一样,对当下定义的幸福也不一样。正如马斯洛在《人类的激励理论》一文中提到的:“对于一个长期处在极度饥饿状态的人来说,乌托邦仅仅是一个食物充足的地方。”
所以,在追求幸福之前,首先要知道自己想要的幸福是什么样的。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闭上眼,沉下心,不贪心、不虚妄地想象一个你心中的现实乌托邦,那就是你追求的幸福。
尽管幸福的模样因人而异、成千上万,但它是有共性的。
内观己心 外察世界
幸福是一种精神上的高层次追求
在联合国2017年的世界幸福国家排行榜中,中国排名79名。过去30年,中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得以提高。该报告还显示,中国人的幸福度与 25 年来中国人均收入急剧增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生活幸福指数自 1990 年至 2005 年稳步下降,2005 年至2017年,刚刚恢复到 1990 年时水平。也就是,过去20多年来,随着财富的积累逐渐增多,国人的幸福感却并没有随之增加。
毋庸置疑,财富与物质会增加我们对生活的满意程度。但我们必须为此付出代价,而我们的不幸福,往往就是源于付出与获得之间的失衡。因为我们要消耗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牺牲过量的闲暇来获取财富,在身心俱疲之后却只获得少得可怜的满足感。
物质、财富是可计量的,而幸福或者精神愉悦等是不可计量的。前者容易被看见,后者容易因不容易衡量而被忽略。
物质从来就不是人生存的最终目的,因为人还有远高于物质的其他需求。一味地追求外在的物质需求,并不必然带来幸福感的增加。
在商业社会,财富与金钱用来衡量事业成败;而在人生目标中,幸福感才是最高目标。较好的态度,笔者认为应该如泰勒本·本·沙哈尔在《幸福的方法》中所说的:“在基本需要之外,如果是以追求幸福为前提的话,财富和声望则不应该是追求的核心。”
启迪多元思维
幸福是平静而美好的
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快乐得忘乎所以或一个悲伤得无法自拔的会是一个真正幸福的人。
所以,幸福感应该是平静而美好的,是一种平和心境的日渐生成,这种平和又是有生命力的,是热情的、不断生长的。
即便再成功、再幸福的人,在一生中也会有情绪起伏、受到外界干扰的时候,但不同的是他们在整体上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一个幸福的人不是一个逃避生活痛苦、坐享其成的人。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无论是讲台上的教师还是街头的流浪汉,在世间的任何人都会同样地体验各种不同的情绪——不安、忧虑、紧张、沮丧、愤怒……这是人世间的公平所在,这也赋予人们追求幸福的权力。那些懂得追求幸福的人,毋宁说是能够正视痛苦且解决不良情绪的人。
正心正举
幸福是持久的、具有挑战性的
轻而易举就能收获的美好,我们可以称为之短暂的快乐,但却不能称之为长久的幸福。
一个人需要为生活目标而奋斗,得有一个长期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它可以是物质生活更富足,可以是事业更上一层楼,也可以是攻克人类发展难题。任务越艰巨,挑战性越高,完成时收获的幸福感就越高。
就比如攀爬高山,幸福不是一路舒适地坐缆车到达山顶,因为目的地不代表幸福。它也不是从山脚到山腰,漫无目的、毫无所求地闲逛,它是一步一步攀爬、克服困难之后到达山顶的喜悦。
没有人愿意选择困难,但困难却是人生不得不攻克的一个个障碍,没有挑战性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也是无幸福可言的。
拨迷见智
泰勒本在书里还说过,幸福是内外因素结合的产物。
幸福虽是个人感受,但个人是无法独立完成个体幸福的。它必是在一个时代背景下,必是依托于一个社会生存之中。个体幸福与社会总体幸福息息相关。
开启自在之门
很多时候我们说去寻找幸福,毋宁说去开创幸福。不然,即使给你与别人相同的“幸福”,你也认不出来,因为它不符合你的实际需求,因为你未在上面受过磨练,也就是你认不出它是幸福的,它就不属于你。
幸福之路,就是人生的体验,只有不断去经历去体验,你才能分辨、才能找到你真正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