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张君秋在“扶风社” 之扶风社的合与分

张君秋

张君秋在“扶风社”

(1)
▶扶风社的合与分

“扶风社”是马连良在民国十九年(1930年)组建的个人班社,在张君秋加入之前,挎刀旦角是林秋雯。张君秋1937年在上海黄金大戏院金廷荪的一力保举之下,随扶风社首次到上海演出,以嗓音嘹亮、扮相秀丽一炮走红。马连良对这位后起之秀也非常满意,只是因为扶风社原有林秋雯,再约张君秋加入有些不妥,所以犹豫了一下。

林秋雯、姜妙香《得意缘》

张君秋从上海载誉返京之后,谭富英马上约张君秋去天津演了一期,而带张君秋出道的王又宸也约张君秋继续挂二牌,于是1938年,张君秋成了非常抢手的二牌,比他随王又宸初 到天津红起来的那会儿明显上了一个台阶。1938年春节期间,王又宸约张君秋再去天津,从正月初一演到正月十五之后,接下来3月份谭富英约张君秋先去天津唱了14天,4月25日开始谭富英、张君秋在上海黄金大戏院演出一期,连演41天。

1938年6月12日《新闻报》广告

马连良看这情形就知道如果再迟迟不决定,张君秋或许就被谭富英约走了。于是上半年就约好张君秋下半年上海合作,这边再做林秋雯的工作。好在林秋雯对张君秋的加入、自己降为二路并没有很强烈的反对,至少他也没有立马辞班走人,这样上海回来之后,马连良就基本上决定用张君秋了。

1938年3月15日《新北京》报新闻

在张君秋这一方面,有了大班的搭班经验,也有了天津、上海连演连红的人气,再加上同有“四小名旦”之称的毛世来、宋德珠相继挑班的环境刺激,要说张君秋不想挑班恐怕也不是完全没有想法,不然就不会不断释放出挑班的一些信息。在挑班这件事情上,张君秋本人似乎话语权并不是很大,因为他还没有满师,有师父李凌枫做主;而李凌枫虽然有想法,面对张君秋的母亲张秀琴他却没辙,因为张秀琴反对张君秋挑班。如果张君秋挑班,卖座的压力就要自己来承担,更要命的是师父李凌枫按照当初订的合同,要拿走张君秋包银数的百分之五十,这一层才是对张君秋最不利的。所以挑班不挑班的不同信息,应该分别来自李凌枫和张秀琴两个不同的消息源。

马连良、张君秋《春秋笔》

如果说在挑班和不挑班的两种选择之间还有一条中间道路可走的话,那就是搭一个可以开出高价的大班。老生大班中最具号召力的就是马连良的“扶风社”和谭富英的“同庆社”。谭富英班的大权操在他父亲谭小培的手里,尤其是对二牌旦角的包银数恐怕就没有马连良来得爽快和灵活了。鉴于张君秋的收入要与师父李凌枫五五分成,马连良暗中与张君秋又君子协定,扶风社除表面的包银之外,还以服装费的名义另支一部分钱给张君秋,这一项是李凌枫所不知道的。有了这样一些铺垫,张君秋正式搭入扶风社也算是水到渠成各取所需了。

1938年8月31日《新闻报》广告

1938年11月23日《新北京》报新闻

1938年8月31日,马连良率扶风社出演于上海黄金大戏院,张君秋这一年上半年与谭富英合作在黄金演出一期之后就留在上海歇夏,等着马连良来就加入扶风社演出。上海演出结束回到北京,虽然有各种张君秋要组班的消息,结果是张君秋依旧在扶风社挂二牌,所以,可以认为不管张君秋团队是不是曾经也有意策划张君秋组班,而最后的决定还是搭扶风社的班,那么张君秋“正式加入扶风社”可以从1938年8月底开始算起。

1942年2月8日《新北京》报广告

1942年2月13日《新北京》报广告

1942年2月8日(农历辛巳年腊月二十三)扶风社演出《春秋笔》封箱,隔了五天,在2月13日,《新北京报》的京剧演出广告栏登出明年正月初三马连良、李玉茹合作演出的消息,官宣张君秋脱离扶风社,结束与马连良三年又五个月多一点的“长期”合作,也结束了张君秋从1936年初搭雷喜福班开始长达六年的二牌生涯。

京剧道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