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坛才女王莹的爱恨情仇

1974年4月3日,王莹死于狱中
图为1935年《自由神》上映后,《电通画报》“自由神特刊”封面女郎为女主角王莹

原载:《国家人文历史》2013年第6期

作者:李响

王莹是女明星中的“异类”:容貌清淡,学识出众,能演能写,是当时影坛少有的才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翼电影红遍全国时,她是夏衍、田汉、洪深最青睐的女主角。就在评论界预言她将成为与胡蝶不同的新型影后时,她却撰文控诉“黑暗的电影圈”,愤然息影,从此为宣传抗战而专注于话剧舞台,并致力于写作。

半个多世纪前,美国女作家赛珍珠曾经在一次演讲中这样赞誉道:“王莹女士是中国卓越的、美丽的、谦虚好学的戏剧家和作家,她代表了中国优秀的女青年。”徐悲鸿曾为王莹题词“人人仰慕之女杰”。

陈旧的胶片中,王莹的音容已模糊不清。她的文字近年来重被挖掘出版,如沙海遗贝,散发着经过岁月考验的莹光。

从宝姑到左翼明星

1913年3月8日,王莹出生于安徽芜湖。同是安徽人的胡适几次说过,他为有王莹这样的同乡感到自豪。王莹本姓喻。喻家是没落的书香门第,上下五代全是男丁,王莹的降临可谓千呼万唤,家人给她取了小名叫“宝姑”,足见对她的珍视。后来,王莹写作的自传体小说即命名为《宝姑》。

王莹十岁那年,母亲去世,父亲续弦,将独生女嫁给一个富户作为童养媳。王莹在婆家受尽虐待,出逃投奔汉口舅母,从此随母亲和舅舅改姓王。舅母给她取名王克勤,送她去湘雅护士学校。在这所著名的教会学校中,王莹打下扎实的英文基础,并参加学生运动,走上革命道路。“四一二”事变后,她到上海参加了共产党外围组织“济难会”。“王克勤”这个名字已经在“清党”的通缉名单上,女兵作家谢冰莹取自己名字中的“莹”字,为她改名为王莹,寓意洁白透明。

王莹在济难会结识了夏衍、洪深、阳翰笙等左翼戏剧家,他们发现了王莹的表演天赋,培养她成为话剧骨干,帮助她相继进入上海艺术大学、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和中国公学学习戏剧与文学。1930年,在入大学的那一年,十七岁的王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2年,内忧外患之际,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在观众中越来越受欢迎,经营不振的上海各大电影公司集体“向左转”。左翼电影需要扶植自己的新明星,主流女星身上普遍缺乏“五四”新女性的气质。王莹学历高,形象好,参加革命早,是夏衍、阿英、洪深等编导等一致看好的苗子。

1933年被称为“中国电影年”,全年出品七十多部故事片,左翼电影和进步电影有四十多部,其中《女性的呐喊》和《铁板红泪录》为王莹主演。女大学生当演员成为一桩美谈,但她从不接受记者采访,平时除了拍戏,也从不到公司来,只闭门读书,因此被媒体封了“尼姑明星”的讽刺称号。

因艾霞之死息影留学

像王莹这样的影坛新秀,历来是权贵宴会上乐于邀请的“坐陪”。王莹对这类活动一概严辞拒绝,某次她却到场搞了“恶作剧”:穿了最廉价的蓝色粗布旗袍,素颜走下金碧辉煌的舞池,在浓妆艳抹的美人堆儿中格外扎眼。在场宾客对她避之唯恐不及,只有女演员艾霞还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照常跟她打招呼聊天。

艾霞是王莹在圈中唯一的闺蜜。她们并称影坛才女、舞台二杰,两人都在演戏之余写文章。与王莹好洁成癖不同,艾霞人如其文,“豪爽妩媚”,遇到所爱之人不顾世俗。当时社会容不下这样个性叛逆的女性。1934年2月12日,即腊月二十九那天,王莹正在化妆间卸妆,艾霞红着眼睛来找她,想同她约个地方谈话。王莹与别人有约在先,以为艾霞只是又失恋了,便说:“等我拍完了这段戏再说吧。”未曾料到这是她们的诀别。大年初一晚上,王莹正在环龙路公寓看书,突然听到报童喊:“号外号外!女明星艾霞自杀!”八卦小报仍在绘声绘色地报道艾霞生前的风流韵事。王莹沉浸于巨大的内疚和悲痛,写下悼文《没有和艾霞说最后一句话》,控诉黑暗的电影圈。艾霞的故事被蔡楚生改编成电影《新女性》搬上银幕,令人唏嘘的是,女主角阮玲玉在演完这部电影后,竟也因“人言可畏”而自戕。

艾霞之死令王莹铁了心退出影坛。1934年春,王莹买了3月8日的船票,在21岁生日这一天,悄然登船去往东京自费留学。除了最亲近的几个朋友,她没有透露任何消息。人们只看到她在报纸上发表的告别短文:“挟了一颗奋然而且坚苦的决心,奔到那遥远的天涯去投陌生,临行,我要抖一抖衣襟,抖去了一身无由的爱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