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就是你家的活佛,要好好敬着、好好孝着……
父母就是你家的活佛,要好好敬着、好好孝着……
俗话说得好:“千里烧香,不如在家敬爹娘”说句真心话,连父母都不孝顺的人,没有资格做佛弟子。更没有资格做朋友……在修行的人群中,佛陀教诲说:父母就是修行途中的第一尊佛!
这么讲并不是说,非要把佛菩萨和父母对立起来,排个位次,而是说,孝顺父母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拜佛与孝顺并不矛盾,相反,真正的佛弟子都应是孝子孝女。佛教认为,佛菩萨和父母都是敬田,无论供佛还是孝敬父母,都能种下福气的种子,有无量的功德。
在民俗中也是祭祖的时候。缅怀先人,祭祀祖先,这个很正常;去寺院烧香拜佛,为新年祈福,也很正常。
但有人偏偏要舍近求远,非跑去很远的大寺院烧香,觉得名声大的寺院烧香就比较灵,或者去寺院排一两天队,就为抢上新年头柱香,这样做就有些问题了。
古人有句俗话说得好:“千里烧香,不如在家敬爹娘”,就是针对这些人说的,为什么古人这么说呢?我们今天简单分析一下。
首先我们说“烧香”,“烧香”在佛教的真正意义是戒定真香。古人没有现在的通讯工具,一般都是靠烟来传递信息的,比如长城上的烽火台,就是这个作用。为佛菩萨烧香的香炉就相当于烽火台,也是要传递一种信息,什么信息呢?是要告诉佛菩萨,我也要向佛菩萨学习,也要走佛菩萨成就的道路,勤修戒、定、慧三学,将来也要成佛成菩萨,是表达这个意思。
当然,大家在《除夕》、《清明节》、《中元节》、《重阳节》、《寒食节》期间,去寺院烧香拜佛,为家人祈福,这也无可厚非,这也代表着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望和寄托。
但是如果放下家人不管,大老远的去烧香拜佛,或者排一两天队去抢头香,那就本末倒置,和佛教教义相去甚远了。
汉传大乘佛教讲“净业三福”,这是修学佛法的基础,第一福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孝养父母,是修学佛法的前提,也是世间第一福田,如果不孝敬父母,不管是学佛修行,还是修一切善事功德,都没有什么意义。
就好像盖楼房,孝敬父母是第一层,这个做到了,才能接着往上盖,这层盖的不牢固,上面那些层你盖的再好都没有用,随时可能塌下来。
为什么古人说“百善孝为先”?因为孝敬父母不仅是学佛的基础,也是做人的根本。如果连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都不关心,还谈什么道德修养,谈什么行善积德,那纯属胡扯呀。所以我们中国自汉朝开始,就有了“孝廉”这种选拔人才的标准,首先这人得是孝子,政府会派人去他的家乡考察,如果有人说他不孝敬父母,那这个人的仕途就算彻底完了,就算他有天大的才能,政府也不会录用,后来的中国历代帝王也都如此,以孝道治理天下,所以古人对“孝道”是相当的重视。
所以古人才有了“千里烧香,不如在家敬爹娘”这句谚语。放在古代社会来说,一个人不在家孝敬父母,即使跑再远的寺庙,烧再多的香,也没有什么意义,肯定与仕途无缘了,这个人的德行修养也会被人怀疑。
如果不孝敬父母,那学佛也不会有成就,无论怎么精进修行,也都是空中楼阁,到最后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说到孝,那么“何为孝呢?”问得好!孝是我们做儿女的责任。孝是一种情感上的陪伴。不要说你工作有多忙。经常抽时间看望俩位老人。有时间记得打电话给父母。问一下身体怎么样和一切生活细则。
何为孝?孝是内心厚处的殷殷惦念,孝要记住父母的生日,感受人心景象。孝要记住父母的教诲。感受人生和希望。孝要记住父母的伟大。感受人生的恩偿。
孝是什么?孝是充满感恩的回报实践。经常回家给老人端水洗脚,陪父母聊聊家常,摞摞背。也能让父母感受人生温暖。
何为孝?孝是对父母有生之年细心陪伴。要记住父母的健康,感受人生的辉煌。要记住父母的期待,感受人文方向。孝要记住父母的爱意,感受人间芬香。
何为孝?孝是对父母生儿育女的报答之恩。孝是一种任务,生活再苦,也要孝:顺父母。孝要记住,父母的问候,感受人员满堂。惦记父母安康,也是儿女的责任。
何为孝?孝是一切敬孝用在父:母有生之年。不要在逝后豪华丧葬。孝敬父母如敬天。孝父考母敬祖先。做个尽孝好儿女。贤孝之家代代传。切莫学待日后弥补。即将留下永生的遗憾!具体的说孝就是:
父母贫困时,能给予经济上资助就是孝。父母病弱时,给父母人力财力上的关心就是上孝。父母孤单时,能挤出时间多多去陪伴就是孝。父母脾气暴躁时,你能理解并能顺从就是孝。父母勤俭持家,你能够勤俭节约就是孝。父母病患时,你能够多分照顾就是孝。父母唠叨时,你能够耐心聆听就是孝。父母对你的期待,你能让他们如意如愿就是尽孝。为父母争气争光,遵纪守法,不惹事生非,诚信做人,踏实做事,积德行善,光荣耀祖,报效国家就是孝!积极践行感恩孝道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这就是大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