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神品:“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模印砖画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模印砖画,六朝,砖,两组,每组描绘四人,每组长2.4米、高0.88米,南京博物院藏。图为原作局部。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模印砖画,六朝,砖,两组,每组描绘四人,每组长2.4米、高0.88米,南京博物院藏。图为整体拓片。
1960年,南京博物院等单位的考古工作者在南京市西善桥宫山北麓,发掘了一座东晋晚期至南朝刘宋时期的帝王陵墓。其中最有价值的,为墓室南北两壁的大型模印拼嵌砖画(或称画像砖)——“竹林七贤与荣启期”。该砖画分两组,各由近300块砖拼嵌而成。南墓壁描绘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北墓壁描绘向秀、刘伶、阮咸、荣启期。
“竹林七贤”为魏晋时期的七位名士,因不满暴政,乃结伴于山阳(今河南修武)作“竹林之游”,寄情山水,谈玄弹琴,纵酒啸歌,世称“竹林七贤”。荣启期为春秋时代的高士,传说孔子游于泰山,见其“鹿裘带索,鼓琴而歌”,自得其乐。画面上的八人,神态各异,或弹琴、或长啸、或饮酒、或手舞如意……颇契合文献所述各人个性特点。他们宽衣博带,席地而坐,多赤足,姿态放松,神情高逸,崇尚老庄之意,追求个性之心,溢于画面,反映出当时不羁名教、任性自然的社会风尚和“魏晋风度”。砖画上,各人身旁均有榜题标示姓名,相互间以松槐、垂柳等树木间隔,极富山林野趣,与人物相谐相融。
此砖画改变了汉画像砖剪影式、画幅较小的风格,大力创新,制作过程更为复杂。据推测,先将白描粉本制成模子,再用模子将画面压印在有编号的砖坯上,烧制后按编号顺序嵌砌在墓壁上,组成一幅宏大而完整的画面,把画像砖艺术推向历史的高峰。此作技法娴熟,凸起的线条优美流畅,表现力强,人物比例匀称,秀骨清朗,神情生动,准确而概括地把创作对象的形象特征和内心世界刻画出来,为相当成熟高妙的人物画作品。画中采用的散点透视法,继承了我国古代绘画的传统;而对称的构图方式,匀称和谐、情调统一。同时,又在阳线塑造人物的基础上,填绘色彩,有机地把绘画、雕刻、设色三者结合起来,很好地表现出我国人物画的早期风貌。除该砖画外,南京、丹阳几座六朝大墓中还发现有“羽人戏龙”、“羽人戏虎”等模印拼嵌砖画,均收藏于南京博物院。它们同样技艺精湛,体现了六朝画像砖的独特风格和高超的工艺水平。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在丹阳南齐帝王陵墓中还发现三件,均残缺不全。而南京西善桥发现的这一件,创作时间和发掘时间最早,保存最完好,艺术价值最高,国家文物局明确规定这件国宝级文物禁止出国(境)展览。六朝绘画,除少数唐宋摹本外,原作留存至今的数量十分稀少,材质也以墓室壁画或漆木画为主。该砖画为迄今发现较早的一幅六朝人物画实物,也是现存最早的“竹林七贤”人物画,填补了六朝绘画稀有传世真迹的空白,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文配图由南京博物院提供)
作者:南京博物院陈列艺术研究所研究员 欧阳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