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国子监孔庙还年长4岁,北京现存最古老孔庙将复原旧貌

通州文庙,始建于元代大德二年(1298年),比国子监孔庙还要年长4岁,是北京地区目前现存最古老的孔庙。“一支塔影认通州”里提到的燃灯塔,就坐落于文庙之内。塔庙相映相依,成为城市副中心地标性古建。

燃灯佛舍利塔俗称通州塔或燃灯塔。2017年,古塔完成修缮,2248枚悬挂在塔檐上的铜铃经过保养后,重新悬挂回原位。微风吹过,古塔“层层高耸接青云,郎朗铃音空里鸣”。如今,通州文庙也正在经历一次大修。

作为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申报国家5A级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庙一塔”的文物保护工程预计年内完成。按计划,这里将重现泮池、泮桥,按照历史文献改建圣训亭,重建文庙院落内围墙。更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大修还将恢复存在于文庙与佑胜教寺、紫清宫之间的“西塔胡同”北段,“三庙”历史上的位置格局有望重现。

古法复原泮池泮桥旧貌

文庙戟门前,有泮桥、泮池。这三座小石桥,自元大德二年建起,历经元、明、清代多次扩建。在泮桥下是“泮池”。在古代,新晋的秀才进入县学“深造”,都要从泮桥经过去参拜孔子。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通州时,泮池和泮桥均被损毁,仅留下部分残存的桥墩。

“2004年文庙首次大修时,为了保护残损的桥面,在上面铺设了玻璃板。十几年过去了,玻璃板失去了透明度,看起来效果也不好。”通州区“三庙一塔”景区办公室主任李双江说,此次文庙大修工程是始于去年4月。截至今年1月,首先完成修缮的部分就是泮桥泮池。通州区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员通过查阅大量史料,同时参照专家给出的意见,复原了文庙泮桥旧貌。

记者在现场看到,此前一直用于保护残留桥体的玻璃板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装饰有祥云纹饰的汉白玉石桥。桥体内侧,青灰色石砖之间,掺杂着少量灰白色的砖。据介绍,这些是此前旧桥的老砖。泮池也经过修葺,铺设了防水砖,未来还将打造水系景观。

所有修缮方法采用的是古法。负责此次文庙大修的北京市文物古建工程公司第11项目部负责人说,古建队接手的时候,泮桥的形制几乎已经不复存在了,工程第一步就是拆除老旧的设施,然后修缮还原泮桥的历史原貌。“旧桥的墙体经过长时间风化,糟朽腐化程度比较严重。在此过程中,古建队按照设计要求,对破损部分剔凿挖补,重新勾缝,按照原来'三顺一丁’的砌法做到历史还原。”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许多非文物古建修建采用的是钢筋水泥,而此次修缮泮池泮桥采用的是白灰浇浆的文物修缮古法。桥体砖缝之间都是采用桐油勾缝,此举可以增强桥体的稳固性。桥体、桥面全部采用汉白玉石材,包括地伏石、仰天石、望板、望柱、柱头、栏板的花饰,力求还原本貌。

此外,拆下的灰白色老砖也被充分利用在新泮桥的重建之中。

圣训亭改成四角亭移位十米

历史原因,文庙还当过厂房。1958年,北京花丝镶嵌厂迁到此处,为了配合生产需要,文庙的大部分古建被拆改,仅存有大成殿五间,残碑两块。直到2004年,北京花丝镶嵌厂搬出了文庙,这里迎来大修。因此当下我们看到的文庙内,除大成殿之外的建筑大多是2004年至2014年间陆续重建的。

院落西路北端,端立一座红柱灰檐六角形的亭子,这是文庙内的圣训亭。圣训亭与文庙的历史一样长,始建于元大德二年(1298年),是文庙的附属建筑。“圣训”表示尊重先圣的训诫,体现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

“这次文庙修缮中,圣训亭也将有较大改动。”李双江介绍,目前文庙的圣训亭是2004年重建的,形制为六角形的亭子。通州区文保部门经过多方查阅史料,发现历史上这座亭子实际是一个四角形亭子,与现在亭子所在的位置也稍有不同。因此,此次修缮中,圣训亭将按照历史原貌恢复成四角形亭子,同时也将从现在的位置向南移动10米左右。

文庙内将重建院落围墙

记者在现场看到,文庙内的地面上还覆盖着绿色的苫布,走在上面能明显感受到脚下的凹凸不平。据介绍,被覆盖的地面正在施工中,未来要铺设电线,供景区参观环境灯光照明所用。地面的施工还要配套景区整体景观打造,需待开春后栽种松柏等树木后再进一步完成。

“现在庙内建筑之间没有围墙,此次修缮之后每个院落都会单独砌起围墙,体现出文庙的几进院落。”承担此次文庙大修的古建队负责人说,当时为了方便搬运生产机器,拆掉了院落之间的围墙。此次施工还要逐一恢复院落之间的围墙,形成文庙原有的格局。未来开放时,游客看到的文庙将是一座相对规整的中国传统古建院落。

此次“三庙一塔”景区修缮,是为了助力大运河景区创建国家5A景区。因此,文庙修缮也在力图提升未来游客参观的舒适度。据介绍,除了地面修缮、灯光布景、电气线路改造外,文庙还会在室外加装视频监控系统。景区大门外,也将新建停车场和一个游客中心。

恢复消失72年的“西塔胡同”

在文庙与佑胜教寺、紫清宫之间,历史上被西塔胡同的北段进行了分隔。如今“西塔胡同”只留下历史上与“大成街”相接的南段,北段已经彻底消失了。而此次修缮,最重要的工程之一就是恢复“西塔胡同”的北段,让这条胡同再现全貌。

“从1948年算起,西塔胡同北段至今已有72个年头不可见了。”通州区政协特邀文史委员任德永说,根据《北京市通县地名志》(1990版)条目记载:“西塔胡同”——在原旧城的西北隅、西海子公园的东侧。南起司空分署街,北行、西折后再向北转至西海子公园。它全长273米,均宽5.8米。明代已形成。因位于北大街之西,靠近塔,故名西塔胡同。上世纪50年代初期,通县专区专员公署驻于此时,将燃灯佛舍利塔之南、以及塔东,至北大街的主要段落圈入院内。及至1958年公私合营北京花丝镶嵌厂迁入后依旧。

据《通县志》(2003版)之《(1990)通州镇街巷名称图》记载:燃灯佛舍利塔下,已经全部标注为北京花丝镶嵌厂了。它的四至:北面和西面是西海子公园、南面是大成街、东面是北大街。除塔外,还包括文庙、佑胜教寺和紫清宫,以及通州县衙。当时的东塔胡同的名称与走向依旧存在;而西塔胡同从大成街西端起,只余向南至电影院的一段,以及向西南折弯紧贴西海子公园外墙很短的一段。历史上记忆长长的北段,确已消失殆尽。

“这次文庙大修中要恢复西塔胡同北段,真是太有意义了!它可以将文庙与佑胜教寺、紫清宫分别开来,再次让'三庙’形成历史上的位置格局。”任德永告诉记者,胡同、街巷是城市的肌理,恢复、保留下来,留得住记忆,才留得住乡愁……”

名词解释

三庙一塔

“三庙”是指儒教的文庙、佛教的佑胜教寺、道教的紫清宫。这三座庙宇各自独立,呈“品”字形布列在通州州治衙署的西围墙之侧。三庙之中,文庙最大,位于其右后面的佑胜教寺与左后面的紫清宫,东西并列。“一塔”是指燃灯佛舍利塔,该塔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