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徽州古道最后记忆
“五岭”古道南起婺源县江湾镇,跨越芙蓉岭(或谭公岭)、对镜岭、羊斗岭、塔岭、新岭,至休宁县山斗乡,全程约三十公里,是目前徽州境内保存最完好、距离最长的青石古道。(全文2600字,阅读需15分钟)
对镜岭是“五岭古道”第二岭,宋代诗人方回有诗曰:“芙蓉非花镜非镜,无可充君耳目玩。第一岭望二三岭,蜿蜒似作长蛇缓。”关于“芙蓉”的来历,我在《芙蓉岭古道》中已略作说明,“芙蓉”虽“非花”,但芙蓉河畔,却盛开着一朵千年不衰的“石花”——歙砚砚石。歙砚产于歙州,其砚石则来自同属古歙州的的龙尾山(罗纹山)下,即今婺源县溪头乡砚山村。砚山村距茗坦村约五里,不在我们今天的行程内。我们下芙蓉岭,过芙蓉村,缘芙蓉河下行约两公里,即进入对镜岭脚下的茗坦村。
“茗坦”古名“米坦”,后雅化而成。这个因古道而兴的“岭脚村”,和绩溪杨桃岭下的旺川村一样,曾是古道上一个大米交易市场。芙蓉河上曾有数十余座加工大米的水碓,婺源运来的稻谷在这里加工成大米后运往休宁、屯溪售卖。如今,芙蓉河畔,依然能够找到当年水碓留下的遗迹,茗坦村中当年商贾往来的气息也依然残存。
走进村中,青石路面已被水泥公路覆盖,但路边一些老房子还保持着当年商铺的原貌:低矮的门槛,开阔的门阙,简易的门楼,宽大的窗子,超长的挑檐及晒台,和徽派建筑的“小门小窗富门楼”有着明显的差别。村中一位老人告诉我:以前这条路上,一天到晚人来人往,路边房子全是店面,吃饭住夜的,打马掌添草料的,卖扁担打草鞋的,什么样的店都有,但最多的还是米店。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五城到婺源的公路开通后,走的人就少了。前几年,村里开通公路,这条路只有上山干活的人才走。以前,村里专门有人负责管理这条路,解放后,由生产队管理,包产到户后就没人管了。这几年,上面又拨钱下来,村里每年安排人去清理柴草。
老人转身指着对镜岭方向说:“最近几年,像你们这样'旅游’的人越来越多,牌楼底(村)有人开了农家乐,我们村也有人要搞(农家乐)。”茗坦的兴衰也是所有“岭脚村”的缩影。但仅我们这些穷游的“驴友”,并不能给他们带来稳定的收益,徽州古道的保护性开发依然是个任重道远的话题。但不管怎样,相比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村民们纷纷上路撬石板,抬回家做房子,现在这项承载着徽州人走出大山印记的文化遗产,能以这种方式重新进入寻常百姓的视野,也算是不错的结局。
古道宽近2米,每块石板都凿得方方正正,每级台阶的高度、长度、宽度几乎一致,这样的建造规格,在现代交通中,几乎可媲美双向六车道的高速公路。尤其是这些湛青色的石板,即使蒙上一层岁月的底色,也掩盖不住石材肌理中细丝般的花纹,这又让我想起山那边的砚石。刚才,村中老人告诉我,这条古道的石材全是从砚山村开采后,拉过来的,当然,并非龙尾山上的砚石,否则每块石头都抵得上一栋楼的价值,哪能留到今天。就是能留下来,估计也是国家一级文物,那还不派人日夜看守?就像砚山村那些砚石“老坑”一样。
歙砚又称龙尾砚,其花纹结构丰富,微细石英均匀,故有贮水不涸、发墨益毫、滑不拒墨、涩不滞笔的效果,为历代文人骚客所钟爱。高品质的砚石,源自河床之下,亿万年的溪水浸润,才使这些石材才有了绸缎般的质感。据北宋唐积《歙州砚谱》记载:“婺源砚,在唐开元中,猎人叶氏逐兽至长城里,见迭石如城垒状,莹洁可爱,因携以归,刊粗成砚,温润大过端溪。”书法家米芾给予“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瓜肤而縠理,金声而玉德”的美誉,南唐后主李煜更是称之“歙砚甲天下”。如今砚山村内的砚石“老坑”现均已封闭,砚石价格也逐年上涨。因利益驱使,每次汛期大水过后,砚山村民都会到芙蓉河里寻找那些被洪水冲刷出来的“子石”。
另外,龙尾山还与古徽州“斩尾龙”的故事有关,据说砚山的“龙尾石”就是当年被斩断的“龙尾巴”掉在砚山村而形成的,龙尾山、龙尾砚也由此而来。每年清明节,“斩尾龙”到歙县问政山母亲坟上扫墓挂纸后,返程时都要在龙尾山上转两圈。
虽然我们知道古道上的石板并非价值连城的砚石,但每一级被岁月的足履磨砺得光滑玉润的台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也弥足珍贵。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不畏艰辛,走“五岭”,赴砚山,写下了著名的《砚山行》:“新安出城二百里,走峰奔岳如斗蚁。陆不通车水不舟,步步穿云到龙尾。龙尾群山耸半空,居人剑戟旌幡里。树接藤腾两畔根,兽卧崖壁撑天宇。”虽然诗人方回的操守,在宋末元初的历史上,留下了遭人唾弃的一地鸡毛,但他所写《过芙蓉岭对镜岭羊斗岭新岭塔岭赋短歌五首——之二》却是这条古道上一笔永不消逝的文化遗产。他诗中的“镜非镜”在我脑海中曾有过N种意象。在没有“洋镜”的年代,“镜子”总是让人想到爱情,想到风花雪月,甚至是一个让人泪目悲情故事:明清时期,徽州一男子南下经此,在茗坦一客栈内,与一姑娘一见钟情,私定终身,并以镜子为信物。若干年后,男子经商有成,以镜为物,抬着花轿前来明媒正娶,不料女子已殉情而去,于是男子倾其所有,修建了这条阔绰的大道,后人故以“对镜”命名,以示纪念。
当然这只是我的美好臆想,现实却很骨感。茗坦村的老人告诉我,所谓“对镜岭”,即站在岭头看芙蓉岭,仿若照镜子一般。不过,想想也对,清苦的古代生活,哪来那么多情怀,徽人“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哪有那么多死去活来的爱情?他们走在这些绵延起伏的古道上,走过这道岭,望着下道岭,慢慢长路,长路迢迢,他们或许时时刻刻都在“对镜”目测下一段路的长度。和徽州境内其它古道相比,五岭古道并非黄庭坚写的那样“步步穿云”,最高的芙蓉岭,海拔也不过六七百米,对镜岭最多三百多米,且坡度也不陡。从茗坦村起,至牌楼底村,全程仅3公里左右。
从茗坦出发,走在沿山湾呈弧线形缓缓攀高的古道上,走在这些规整精致台阶上,我似乎看到了文昌古道的工艺,嗅到了大洪岭古道的阔气,仰视着浙岭古道的宏伟,还有环联凹古道石材上那些铜绿色的花纹。在没有现代机械的岁月里,修这样一条宽阔平整的山道,是何等的财力和气魄,只是我没找到它的任何肇建史料。约二十分钟,我们到达岭头。驻足回望,远山青黛,芙蓉岭上,突兀而出的灵山,仿佛一面填满葱绿的镜子,矗立在层峦叠嶂间。但我却怎么也找不到那种“对镜”的感觉,或许我们今天的行走,本身就没有先人那种背井离乡、前路茫茫的心境。
过岭头,下坡的路有些荒,宽近两米的路面几乎被杂草占去大半,石阶也敷上了一层黑褐色的尘土或青苔,个别石板已塌陷或滑落,有些湿滑。如长此以往,这条精致的古道早晚也会消失在大自然的废墟中,不免有些惋惜。继续下行几百米,有一路亭遗址,圮塌已久,仅剩半截石墙,亭边一山泉,水流潺潺,清澈依旧。
⬇【徽 州 古 道 精 彩 回 顾】⬇
【歙县】
箬岭古道(上)、(下)、黄连凹古道(下)、(上)
连岭古道1、2、3、4、5、6
文昌古道、塔岭古道、半岭古道
歙岭古道、水岭古道、光坑岭古道
峰高岭古道(上)、(中)、(下)
贤源岭古道(上)、(下)
朱岗岭古道、长陔岭古道(上)、(下)
【休宁】
五龙岭古道(下)、(上)、马金岭古道
右龙岭古道(上)、(中)、(下)、白际岭古道
平鼻岭古道、塔岭古道、廻岭古道
高湖山古道、浙岭古道、思贤岭古道
觉岭古道、大燕岭古道
吊石岭古道(上)、(下)、仰山古道(上)、(下)
新岭古道(上)、(下)、大连岭古道
【太平】
穰岭古道
【祁门】
陶家岭古道、大洪岭古道、榉根关古道
秋风岭古道、百倍岭古道、举公岭古道
【黟县】
西武岭古道(下)、(中)、(上)、西宏古道
棠梨岭古道
【黄山】
松谷古道、汤岭古道(1)、(2)、(3)、(4)
云谷古道(上)、(下)、白云溪古道
黄山皮蓬古道(上)、(下)、天都老道
【婺源】
谭公岭古道、重龙山古道、塔岭古道
芙蓉岭古道
【绩溪】
竹岭古道(上)、(下)、逍遥岭古道(上)、(下)
翚岭古道(上)、(下)、新岭古道、丛山关古道
杨桃岭古道、竦岭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