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元平 | 记忆中的沙尘暴

对于老家的天气,从我记事的时候起,春节一过,灰黄阴暗的天气就离我们不远了,每天清晨放眼远眺,一个灰蒙蒙的世界。碧空万里,清澈明亮的天气在老家基本上没有。蓝天碧水,鸟语花香那是艺术作品中的描述。当人们清早起来,安顿好一天的家务事之后,西北风就来了,先是微微细风,不到一个时辰,狂风卷着风沙,就进了村,进了院,进了家,漫天黄沙,天地昏沌,整个世界好像就要毁灭一样,变得朦胧虚幻,小孩子外出玩耍,还有点害怕。这时没有大事的人们也很少出门,都呆在家里,唠叨着那贫穷落后永恒的生活话题。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类似的生活场景伴着我们渐渐长大,直到走出老家。

刚刚过完春节,老家的农事也是少了许多。室外的天气时而昏暗,时而风沙弥漫,人们自然就减少了外出的机会,那时候人们的住房条件又差,麻纸糊的窗户四处漏风,即使个别人家偶尔有几块小窗玻璃,窗框与玻璃之间也裂开了很宽的缝隙,多年来风吹雨淋,木头窗框腐朽变形,缝隙自然又长又宽,无孔不入的沙子钻进了屋内,屋内的窗台、炕上、锅台到处都是细沙,足有铜钱那么厚一层,吃饭时,口中沙子难忍也是常有的事。

春分节气一到,老天爷的脸色就越来越难看了,随着气候渐渐转暖,地里的积雪开始融化,乌兰察布后山地区的空气里就弥漫着一股浓重的土腥味,农田里的墒情本来就不好,风一起,飞沙走石,从早晨到傍晚,偶尔外出的人们,沙子打在脸上觉得生疼。眼前的景象从远到近,天昏地暗。大街上的乱柴乱草被风一吹,满天飞舞,不知谁家的喂猪盆,尿盆在地上不断地打滚,大白天家里还得点灯。这时候,我们偶尔还听到大人们在议论,今年春天种地得迟一些,不能一过谷雨就种,只要立夏前种上就行,不然早种早出苗,正赶上风沙最厉害的节气,一场风沙过后,小苗就全完了,还得补种,又费人力,又需种子。

按照那时候“谷雨不冻,接着就种”的谚语,谷雨一过,就可以播种了,但一旦遇到沙尘暴,刚出土的小苗就被风沙肆虐在了摇篮中,有经验的老农多年来发现了这种规律,尽量凭经验识天气,躲过风沙肆虐期,在不违农时的情况下,适时播种,就这样老家的广大农村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不知度过了多少个饥荒之年,眼睁睁看着出土的禾苗一夜之间都消失得无影无踪,苦不堪言,却无能为力。

记得从上世纪70年代,国家就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防风固沙的措施,植树形成了防风林带,石头墙造就成了防风墙,这些措施,在当时生产力条件下都是行之有效的防风固沙办法。这些防风固沙的时代工程,老家的农田里仍然随处可以看到遗留下的痕迹。这些用石头墙围成的方块田,防护林带,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有效地起到了防风固沙的作用。进入80年代,改革开放深入到了千家万户,农村的土地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集体经营转变成了小农自主经营,生产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然而风沙的侵扰依然如故。

1987年,我在一个农村小学工作。春天一到,沙尘就来了,我所在的学校正处在苏尼特草原与乌兰察布的交界处,地势海拔又高,每年从春风到立夏,几乎每天沙尘从早晨刮到傍晚,正所谓“一年一场风,春夏刮到冬”。每天当清晨六、七点钟的时候,旭日东升,刚开始天空晴朗,随着太阳的升高,天空就变了脸,由晴朗变得昏暗,不一会儿,西北风一阵紧似一阵,地上的尘土就飞扬了起来,刹那间,飞沙走石,天空就暗了下来,一直刮到傍晚六、七点钟,风才渐渐停了下来,太阳也露出了一点儿笑脸,肆虐了一整天的狂风,就像是累了一样,暂时停歇了下来,一夜相安无事,到了第二天清晨,狂风又恢复了昨天的劲头,开始了又一天的狂吹乱舞,整个春天,半个夏天,从立春到夏至,相继100多天,我们就生活在这样的沙尘环境里,连一件干净的衣服都穿不成,整天生活在昏暗混沌的氛围中。在这种恶劣自然环境下,农村土地经营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费劳力不说,播种了第一次,出苗后被风沙打光,还得再补种,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人们为了战胜自然灾害也想尽了办法,为阻止风沙侵袭,可以说耗尽了全部的精力,给那些毕生从事治沙的人留下了终身的遗憾。

进入新世纪,随着国家的昌盛,我们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新时代,国家对环境的治理力度逐年加大,特别是农村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以及对湖草林田的治理,不断改善农村居住环境,人们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能力不断提升,昔日的沙尘暴再没有原来那么疯狂了,老家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渐渐摆脱了自然灾害的侵扰,从农村到城市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逐步提高,为人们的安居乐业提供了技术支持及物质保证。

记得小时候就学过一篇课文《向沙漠进军》,作者竺可桢,作为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为了研究我国的气象规律,奋斗了一生,在风沙治理领域做出了毕生的努力,为我国社会主义气象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人类的共同努力,科技的进步,目前我国在风沙治理方面有许多可行性措施,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会一年四季生活在阳光明媚,山清水秀,风和日丽的美丽环境里,将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提升到科技的新高度。

创作谈:

几天前,肆虐的沙尘暴又一次侵扰了商都的居民,连续两天狂风大作,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诸多不便,不由地想起了几十年前老家的沙尘暴给农民带来的灾害,对勤劳的老家人感到无限的同情,从而作文以记之。

投稿微信:nmrwsd

竺元平

【作者简介】竺元平,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1964年2月出生于商都县。1984年10月参加工作,喜欢读书、写作,曾在多家网络平台刊发十几万字的作品,被《海纳百川文苑》平台聘为副总编。

(0)

相关推荐

  • 一场春雨,涤荡了沙尘之虐

    沙尘暴一连几天肆虐,导致天昏地暗,呼吸不畅,日夜不分,教人甚是难受.人们都在期盼一场雨,涤荡城市的空气,留住本应该待在农田里,玉米小麦和大豆赖以生存的土壤. 都知道土壤是农业的根本,却鲜少有人知道,地 ...

  • 【感受西北之二】在沸点和冰点之间

    黎明前从日喀则出发的时候,看着黑夜中满天的星星,司机十分有把握地说,今天可以看见珠峰了,这让我们一行人都感到十分高兴. 从日喀则到樟木这段路,据说是西行中最有魅力的驴行路线,不仅能看到雪山.冰川.草场 ...

  • 吴莉|我的河西扬沙了

    我身处绿色蜀地 墙角的葱丫出地了 为一首诗带来惊喜 土里土气的春天 被网络送到远方   校园里的萱草 "呀"了一个简讯 这棵中国的母亲花 及时添绿了三月   我在南方看着你们 带土 ...

  • 【大荔文苑】秦金平:与沙尘有关的记忆

    3月15日,中央气象台发布了沙尘暴黄色预警,受冷空气大风影响,3月15日8时至16日8时,包括北京在内的部分省市有扬沙或浮尘天气.作为关中的地方,虽然没有沙尘暴的影响,但也刮起了五.六级的大风,也勾起 ...

  • 多亏他们,它终于从中国地图消失

    记录值得致敬的故事 01 O N E 北京的沙尘暴几天了. 几天前,朋友圈里段子文案层出不穷. 刷一轮下来,还以为没啥大碍. 事实上,这场沙尘暴根本没朋友圈图片里那么美好. 一众的乐观也掩盖不了它的凶 ...

  • 久违的沙尘暴

    久违的沙尘暴 3月15日早晨,就好像一觉醒来仿佛"登陆了火星".黄沙漫天,眼前的"实景大片",就像加了橙黄色滤镜.对于这种罕见的场景,有的网友却脑洞大开,比如说 ...

  • 中国沙尘暴简史

    来源:文博山西,内容有删减 好家伙,沙尘一来, 北京立刻变成北宋了 ▲图源:新浪微博@马伯庸 这张"沙尘暴"中的故宫角楼, 像不像古画中的紫禁城呢? ▲左图源自@柳叶氘  右图源自 ...

  • 竺元平 | 生活中的简朴与浪费

    现在我们的生活好了,竟然忘记了简朴生活.什么是简朴生活?40年前的人们都过着简朴生活,只有大约近20年来,人们一下子就富裕了起来,富出了许多的坏毛病,坏习惯,就忘记了简朴生活. 下面 举些例子:原来家 ...

  • 竺元平 | 对 50年前吃肉的记忆

    我出生在1964年的乡下农村.大约十来岁,对发生在身边的事情记忆已经很清楚了.那时候农村里的人们生活非常穷,衣服穿得破破烂烂不说,吃饭也是一个大问题,对于吃肉,那更是一种奢望.在当时,一年当中只有两三 ...

  • 竺元平 | 往事回忆之幼儿记忆

    一般情况下,一个人成年后,大约从三四岁就开始有了朦胧的片段记忆,我也不例外,当夜深人静时,大脑的神经元开始活跃,在纷繁复杂的记忆深处,搜寻着幼年的痕迹,渐渐地一些颇有意义的画面就浮现在了眼前-- 这些 ...

  • 【099】第二届全国教师文学作品大奖赛竺元平作品

    迈步漫漫进修路 眷恋浓浓家乡情 竺元平(内蒙古) 上世纪80年代末,为振兴内蒙古乌兰察布教育,加强乌兰察布教师队伍的建设,1989年5月份,内蒙古乌兰察布盟行政公署出台了"第二届名代师&qu ...

  • 竺元平 | 相识老Q子

    老Q子,原名乔有才,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物,曾困扰了我很长一段时间.这个人,近二三年以来红遍了我们内蒙古商都县的文学界.在商都,不论是混迹文坛多年的八十老者,还是初出茅庐的奶油小生,都能在网络平台或者老 ...

  • 竺元平 | 千言万语思故情 遥寄当年养育恩

    清明祭扫泪两行, 人间何处情断肠. 如烟往事不留痕, 凄风苦雨梦常在. 千言万语寄深情, 化作飞蝶恰恰啼. 几天前写了一篇长篇报告文学<母亲的葬礼>,该文通过对18年前母亲葬礼的回忆,表达 ...

  • 竺元平 | 龙宇之死

    龙宇的父亲是老共产党员,当了一辈子的大队书记,老家大集体解散时已年老多病,不得不退居了二线.老龙书记一生养育了七个子女,但儿子只有一个.老龙离开书记岗位时,儿子龙宇也已成家立业,但是儿子对眼下的农村生 ...

  • 竺元平 | 小镇往事

    1984年夏,正是我参加工作的那一年酷暑.两年来为了打工挣钱而多地奔波,如今鬼使神差地流落到了苏尼特右旗白银哈尔镇,这个具有浓厚蒙古族特色的小镇就坐落在集二线铁路的一个咽喉要道上.小镇内居民不多,却放 ...

  • 竺元平 | 公公的心事(小小说)

    李天旺最近的心事很重. 自从娶了儿媳妇,心情一日不如一日,按说仅有的一个儿子也成了家,如今孙子也有了,不该这么心事重重,何况自己还不到60岁,可是他总觉的有许多的话想说,却又没地方去说,实在有些如鲠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