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贤成圣发乎心——《论语》悟读【169】

修道悟德贵有恒,成贤成圣发乎心。

《论语》第七篇第二十五章:

【原文】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穷困)而为泰(富足),难乎有恒(保持一定操守的)矣。

【译文】

孔子说:“圣人我是不能看到了,能够得见君子,这就可以了。”孔子又说:“纯善之人,我是看不到的了,能看到长久保持一定操守的人,这也就可以了。一个人没有却装作有,空虚却装作充盈,本来穷困却装作富裕,这类人是难于长久保持一定操守的。”

【悟读】

若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这是明代学者胡居仁撰写的自勉联,对联强调了刻苦有恒的治学经验,青年时的毛泽东常用此联激励自己。

本章揭示了圣人、君子、善人及有恒者的不同。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注释为“圣人,神明不测之号;君子,才德出众之意;有恒者,不贰其心;善人者,志于仁而无恶”;钱穆先生在其《论语新解》中进一步注释道,“人若有恒,三人行,必可有我师,积久为善人矣;善人不践迹,若能博文好古,斯即为君子;君子学之不止,斯为圣人。有恒之与圣人,相去若远,然非有恒,无以至圣”。

对于“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的悟读,一般认为是虚假之徒,但也有另类的看法。他们以为是“亡”与“有”,“虚”与“盈”,“约”与“泰”之间,总是在不断转化,因此对人的毅力也从不同的方向不断的考验着,所以要保持一个人的恒心是非常困难的事。

修道悟德贵有恒。有恒者,始终如一,不贰其心。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日积月累,终成善人。

战国时期有道家高人,名曰列子,与老庄齐名。“杞人忧天”、“愚公移山”等成语,皆出《列子》。其可贵之处学道发乎真心,崇尚清净,致力于道德学问,不求名、不求利,隐居修道。相传他道行很高,可乘风而行。唐玄宗学道,封他为冲虚道人。他如颜回一样,箪食瓢饮、居陋巷,不改其乐,心胸很豁达,真正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修道悟德的关键是发乎内心。发乎内心,方能不为外物所困,方能自觉自愿,终成贤成圣。

世上有一种人,不学无术,不懂偏要装懂,夸夸其谈,自作孽,活受辱。掩耳盗铃、掩人耳目、掩目捕雀......这些成语都是讽刺那些喜欢自欺欺人之人,曹雪芹总结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