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彭总准备打第六次战役,为何没打成?邓华提出了不同建议
1951年4月22日,彭总指挥志愿军、人民军60万余人,发起第五次战役,兵锋直至韩国首都汉城。由于种种限制性因素,志愿军在第五次战役中损失极大,虽歼敌6.7万余人(共毙伤俘敌8.2万余人),可自身也付出了7.5万人的巨大代价。
图|第五次战役态势图
6月10日,随着志愿军将敌阻于"三八线"附近,第五次战役也随之宣告结束。至此,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不得不重新审视志愿军。再加上,美国高层战略重心一直在欧洲,不想在朝鲜陷得太深。在此背景之下,美国开始谋求谈判,转入战略防御。
图|彭总在朝鲜
6月末,彭总为了“以战促和”,酝酿了第六次战役。彭总的意图很明显,通过军事高压,令敌接受以三八线为军事分界线的客观事实。
在随后的开城谈判中,美国人压根没好好谈判,不仅大言不惭的要以三八线为界,还无耻地让中朝方面单方面让出一万两千平方公里土地。美国人算盘打的很精明,试图在谈判桌上得到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彭总大为恼火。
图|开城谈判
及至7月24日,停战谈判已经鸡生蛋蛋生鸡似的半了个月,却连最基本的谈判议程协议都没有达成。眼见谈判陷入僵局,彭总准备主动出击,打消美国人的幻想。
于是,彭总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几位副司令员:
“上报中央军委,建议发起第六次战役,打到三八线南面去,然后再撤回来以三八线为界,让美国人不要再痴心妄想,老老实实谈判。”
两天之后,毛主席回电:“战争没有真正停止前,准备9月反击是完全必要的。”
图|抗美援朝中的志愿军
8月17日,彭总正式下达作战命令。根据作战计划,拟志愿军出动13个军、人民军出动4个军团,以及航空兵22个团。大军一路南下,直至三八线以南。我军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第六次战役就要来打的关键时刻,邓华却站了出来。
图|邓华(左起一)
邓华与彭总不同,认为中朝方所占西线土地面积虽略小却是平原,有着人口稠密、土地肥沃的优势。最为关键的是,距离汉城还很近,对敌仍有军事威胁。
与之相比,美军所占东线面积看着不小,可基本上都是土地贫瘠的山区。
图|抗美援朝敌我态势图
基于此,邓华认为就地停战比较划算。紧接着,邓华到前线了解实际情况,看到美军修筑了大量的钢筋水泥工事。
基于美军现状,邓华提出了不同建议:
“当前敌人已有强大纵深的坚固设防,而又是现代的立体防御,是不可小视的。”
图|李奇微
邓华的担心不无道理,美军经过前五次战役的较量,已经摸透了我军作战规律。特别是李奇微,分析得出“礼拜攻势”与“月亮攻势”的结论,有针对性的进行部署,就是看中了我军的后勤软肋。
邓华凭借多年的实战经验,预测出了三种结果,具体情况如下:
一、为攻破了敌阵,部分歼灭了敌人;
二、为攻破了敌阵,赶走了敌人;
三、为未攻破敌阵,而被迫撤出了战斗。
这3种结果,都是建立在攻坚战的基础上,对我军都特别不利,战损与伤亡也是无法估计的。
图|朝鲜战争中的美军
最为关键的是,第一次至第五次战役,我志愿军采用的是大兵团运动战,在迂回过程中,机动全靠两条腿。相比之下,美军凭借机械化部队,机动能力很强。加之,美军也认识到了志愿军不好对付,短期内解决朝鲜战事几无可能。
况且,美军已经加强了防御工事,不打算跟志愿军绕圈子,大兵团作战的可能性已经不存在了。
图|邓华上将
在邓华看来,第六次战役不能打。这一建议,得到了中央军委的认可。之后,中央军委向彭总详说第六次战役的利与弊,并提出了依托依托坑道工事抵消美军优势火力和超强机动能力,采用零敲碎打的新型战术。
图|彭总与金日成
彭总经过深思熟虑,下达了“大战役反击在无空军配合下暂不进行”志司指示。由此,志愿军开始了之前很少进行的阵地战。尽管第六次战役没有打响,可也对敌形成了高压态势,给李奇微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震慑。结果,美军在谈判桌上,想撕破脸皮又不敢,想放手去打又打不过志愿军。
图|抗美援朝中的猫耳洞
值得一提的是,中央军委为了锤炼部队的现代化作战能力,拿美军当陪练,开始将各大军区主力部队派往朝鲜参加轮战。在阵地战对决中,我军大力推广“猫耳洞”……轮战、猫耳洞,有没有觉得很熟悉?没错,多年之后的两山轮战的阵地战,就是借鉴了抗美援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