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展 5月18日-5月19日
拍卖 5月20日-5月21日
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
(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9号)
璀璨—古代艺术珍品夜场
5月20日 20:00 三层A厅
集萃—古董珍玩专场
5月21日 09:30 三层B厅
本次中贸圣佳2021春季拍卖的玉器部分,汇集了百余件古代玉器珍萃,置于“集萃—古董珍玩专场”、“璀璨—古代艺术珍品夜场”、“方物—古代文人书房长物”三个专场中,其或玉质佳美,或施精雕巧刻,皆为值得藏赏的佳品。其中精品如966号清乾隆白玉雕仙山访友山子,为工料俱佳的清中期宫廷经典佳品;1897号多宝串,乃颇为精致清雅的文人雅饰品;1924福寿纹扳指盒,应是雍正宫廷御用之物。诚邀诸位玉器爱好者,在5月18、19日,到预展现场亲临赏鉴。
962
明 白玉辟邪水注
高9cm
此件水注为典型明代器形。白玉为材所雕,质地温润,玉理精坚,局部留皮,更显古雅韵味。圆雕一瑞兽,形似辟邪,狮子鼻,方嘴,张嘴露齿,弓背卷尾,身形丰腴,一丝一毫皆精雕细刻,瑞兽勇猛之气势喷薄而出。背部浅刻弯月形阳线为毛发,正中开孔,略加掏膛,以为水注之用,滴管上部盘旋一螭龙,整器造型浑然透出不可多得的美感。
水注是古代文人经典的文房用具。至早在三国时起,即有将水注雕作瑞兽的做法,至两宋起,更多有以玉石金铜作文房雅具的做法。明代仿古之风盛行,文人书斋案头,置一形制古雅的文房巧物,更是颇为流行之事。此件白玉辟邪水注即属此类。
《小尔雅·广言》中说:”辟,除也。”顾名思义,是人们希望藉助它的法力,驱走邪秽,破除不祥。《急就篇》:”射鬾辟邪除群凶。”唐颜师古注:”射鬾、辟邪、皆神兽名。……辟邪、言能辟御妖邪也。”据记载,辟邪其形似狮而带翼,古代织物、军旗、带钩、印纽、钟纽等物常用辟邪为饰,取其守护避凶之意。今所见最早之辟邪形象的艺术作品上可追溯到汉代,可参阅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汉代玉辟邪。至明代,文房仿古陈设蔚然成风,辟邪亦是备受欢迎的造型题材,各式玉质辟邪水注也是明代文房的经典陈设器型。
相比同类水注,本品尺寸较大,分量较重,亦可做镇纸,可谓一器两用。且原盖保全,十分少见。相似藏品可见于故宫博物院馆藏,录于《故宫经典--文房清供》,图251。区别于故宫馆藏的青玉,本品材质为白玉,玉质更显上乘。若置于案头掌中,时时赏玩,实为绝佳妙品。
玉盒分上下两部分,以子母口相接,整体作圆雕喜鹊衔灵芝造型。喜鹊圆首短颈,身形小巧,圆润可爱,颈羽错落有致,翎羽根根分明,毳动氄张,尾羽上扬,灵巧鲜活之态尽显。此对玉喜鹊小盒玉质温润,乳浊质感,掏膛细腻。其头、尾分别向前后突出,而整体配重却十分均衡,且喜鹊尾部恰能做把手使用,别具心裁。此类肖形白玉盒常见于成对鹌鹑造型,鹌谐音“安”,有平安之意。因此宫廷内苑尤喜以贵重材质琢就鹌鹑式盒,故宫博物院藏象牙鹌鹑盒就代表了雍正、乾隆时期高超的工艺。据《清宫陈设档案》载:“(漱芳斋)……白玉双鹌鹑一件(紫檀木座)”,又据《清宫内务府活计档案》记:“……将白玉卧羊二件青白玉鹌鹑二件各配得合牌素罩盖匣一件。”亦体现了雀鸟式玉盒是清宫重要的陈设器。故宫博物院藏清中期和阗玉鹌鹑盒(中国玉器全集6,69 页,图一零六),即为此类题材,可见宫禁内苑对此形制玉盒之偏爱。又据《清宫陈设档案》载:“乾隆二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七日,郎中白世秀将苏州送到白玉喜鹊一件呈览,奉旨原发去做样……”可见此式白玉喜鹊在宫中亦是颇受皇帝喜爱的吉祥陈设。此对喜鹊衔瑞白玉盒,以成对喜鹊为外形,细致砣磨而成。喜鹊亦为传统工艺美术常用元素,因七夕佳节“鹊桥相会”而往往被赋予喜结良缘的美好寓意。清代同治皇帝大婚瓷器就以粉彩工艺烧制喜鹊登梅纹饰,可见喜鹊元素与鹌鹑相似,同为皇家十分喜爱的吉祥用玉题材。黄玉是珍贵玉质之一,曹丕有《与钟大理书》载:“窃见玉书称美玉,白如截肪,黑譬纯漆,赤拟鸡冠,黄侔蒸栗。”可见黄玉追求“蒸栗”之品色。明代曹昭《格古要论》亦对黄玉有所提及,言“黄玉如粟者为贵,谓之甘黄”。高濂在《遵生八笺》对玉质品级做出评价,“玉以甘黄为上,羊脂次之;黄为中色,且不易得,以白为偏色,时亦有之,故而令人贱黄而贵白,以见少也……”可知,黄玉稀少,其色质佳美,甘黄似栗,观之秀色可餐矣。此件螭龙纹方尊即为珍贵的黄玉所琢,玉质莹润,棉理丝丝入扣,古人之描述诚不虚也。此黄玉螭龙尊采用提油工艺。清末刘大同在《玉古辨》中记述:“虹光之草,似茜草,出西宁深山中,汗能染玉,再加脑沙少许,燃以竹枝烤之,红光自出,此法名曰老提油,今已不多见矣。新提油之法,用乌木屑为之,色即黑;用红木屑为之,色即红,今玉工伪造多用此法。”可见提油工艺古已有之,此技法在清代宫廷亦常用于仿古玉器上,乾隆朝尤盛,甚至有苏州选送的专门仿古做旧的工匠。观此件黄玉方尊连座浑然一体,取料奢侈,整凿而就。尊方形,口沿平切,高束腰下接丰肩,颈侧出流,其形高古若青铜之觥,另一侧接镂空夔龙耳,其上阴刻卷草边线,沟槽打磨光滑,形质颇佳。器腹侧面作圆雕螭龙,龙身姿矫健,背脊立体而富有张力,作探首观望状,四足攀于器壁,卷尾上扬,动势斐然,为方材之玉尊增添灵动之感。器腹下敛于方足,足承镂空垂如意纹方座,上镌团寿纹,并雕拐子花。此件拍品整体呈现挺秀、古朴之姿,线条健朗、方转方折,倒棱细致入微,抚之趁手。整器转折明显,浮雕、圆雕、镂雕、阴刻工艺并施,耗工费时,实为可贵。清宫黄玉多为仿高古制式,据《清宫内务府活计档案》记:“……两淮盐政高恒进贡奉旨驳出……黄玉如意、黄玉方龙觥、白玉钟、青绿周鼎、黄玉盌、黄玉龙觥……”可见黄玉亦列供御器物之属。此件拍品工稳形佳,高古富丽,为典型造办处风格,是清代宫廷仿古作品中的精彩之作。此件白玉鼎式炉为清乾隆仿古创新之巧作。整器用材上佳,取无瑕白玉为材,质地洁白细腻如含霜凝脂,尤为温润可人。整器造型仿商周青铜礼器形制,作四足方鼎,上设宝盖,盖顶镂空雕盘龙戏珠钮。此钮琢刻极精,将龙身盘曲,烟云缭绕之势表现地淋漓尽致,多处细刻镂空尤增轻灵之感,非乾隆宫廷玉作不可雕就。钮下盖侧、炉腹,皆以剔地浮雕技法装饰饕餮纹,其纹饰仿商周古意而富装饰性,亦为乾隆宫廷特色。炉腹四壁皆镂雕出兽面衔环装饰,四足亦刻兽面,精巧而不失古韵,审美趣味甚佳。整件器物用材极佳而不惜料,于多处施精巧的镂空雕刻,亦唯乾隆宫廷方有足够和田佳玉作如此精巧奢侈的雕刻。清乾隆一朝,西域平定后,宫中的玉料供应稳定且充足。大量优质的和田籽料进入宫廷,使乾隆宫廷的玉器制作技艺达明清之顶峰。乾隆帝本人的审美意趣和个人喜好,也得以充分融入于精工细作的玉器陈设中,使当朝玉器尤具特色。'尚古'即为乾隆宫廷玉器的特色之一。查今清宫旧藏乾隆玉器,多见仿商周、秦汉乃至明代的青铜礼器者,宫中多有原器为蓝本,故雕刻尤显传神。同时,乾隆宫廷治玉亦受痕都斯坦玉的影响,精巧纤秀之处尤难模仿。此件鼎式炉即属'尚古'而工精的典例,其玉刻精巧细腻之处,几有牙雕之神韵,亦印证了乾隆帝本人对宫廷玉雕的严苛要求。查今公私收藏,未见与本品相同的镂雕龙钮之制,唯其以和田玉仿古之形制,可见于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玉器之中,参见《故宫经典-故宫玉器图典》图143,青玉'召夫'鼎。其仿商周四足方鼎之形制,可以资作参照。本品为日本藏家林原一郎旧藏。林原一郎为日本冈山实业家,收藏涉猎颇丰。建立了日本林原美术馆,馆内藏品涉及瓷器、漆器、绘画等诸多门类,皆源自林原一郎本人收藏。
966
清乾隆 白玉雕仙山访友山子
高17.5cm
来源:美国玉器藏家Alan及Simone Hartman伉俪旧藏
展览:美国波士顿,Museum of Fine Arts,2003.8_2004.12.
记录:香港佳士得,Lot.1510
此件山子为整块白玉雕就,用材硕大厚重,玉质洁白温润,留玉皮以为山岩秋叶之色,实甚佳材。全器随玉材天然形制,作山形,上方楼台亭阁依山而建;中有古松山石交掩,两名高士携童子穿行山间,欲访山中阁院。另侧未雕人物,唯见古木枝繁叶茂,溪桥典雅,上有小亭独立,意境上佳。山子下配镂雕山石木座,为清宫典型形制。整件山子布局疏朗有致,层次分明,随形施艺,在不破坏天然玉材美感的前提下施鬼斧神工,实有以自然之质再造自然的极高意趣,为乾隆宫廷治玉之典范。
清代玉器制作尤以乾隆时期为盛,乾隆帝平定准噶尔诸部后,在新疆建立了完备的供玉制度。据记载,自乾隆二十五年直至嘉庆朝,清代宫廷每年都有充足且稳定的和田玉料供应,其中不乏优质的籽料美玉。充沛的玉料库存也带动了玉器制作的发展,乾隆宫廷玉作在质料、工艺和装饰风格的多样性上都可称清代治玉的巅峰。当时宫廷玉匠多有来自苏州、广州的南匠,乾隆帝本人亦对玉雕有诸多要求。“良材不雕”即是乾隆帝本人最典型的审美需求之一。当时宫中如意馆作玉雕画样时,即多见留皮要求,如乾隆四十五年“传旨交如意馆着留皮糙做搬指画样呈览”,可见留皮巧雕是实为乾隆帝本人喜爱的治玉技法。
此类随形巧雕山子摆件,即是最能贯彻乾隆帝本人审美意趣的治玉技法之一。其不破坏玉材本身的形状、质感,将精雕巧刻融入玉料本身的纹理形状之中,且外壁留有星星点点的棕黄玉皮,尤具天然巧就的雅趣。清代宫廷中,此类白玉山子亦多有雕作。但如本品这般玉质上佳而仍用大材,且雕刻如此生动者,便在乾隆宫廷中亦不多见。今台北故宫藏有一件玉五老山子,录于《宫廷之雅——清代仿古及画意玉器特展图录》,图47,可为本品之参照。其亦保留了玉材的原始形状及质感,雕仙山松阁,有人物穿行其间,雕工及山石松木的表现手法,尽与本品相类,可资参考。
此件拍品为白玉雕就,为明清时期双层镂雕工艺,雕工复杂,层次分明,进深感强。正如此镂雕人物挂件,取材厚实,呈水滴状,开光内外镌戴五花宝冠之仙人,内刻祥云瑞霭,层层雕镂。挂饰周围一圈火焰纹,为元代以后宗教融合之艺术产物。此挂饰尺寸合适,工稳材佳,值得收藏。此品取大块碧玉掏膛而成,玉色匀净,局部点缀墨色条带,苍劲典雅。瓶带盖,连座,造型秀美。瓶身通景装饰『三娘教子』,庭院栏杆,树石芭蕉,并有题识:枝生无限月,花满自然香。丁未仲春御题。为乾隆御制诗文,诗画相映。圈足内镌『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刀口爽利而见功力。本品用材之奢,雕琢之华,充满了浓郁的宫廷气息。故宫藏有同类器,可以参照《中国玉器全集6·清》页120『和田碧玉活环壶』。此件毛笔为琉璃厂玉纲斋主人马叔雍购得清末夏寿田旧藏之物。笔杆白玉,笔头碧玉,以银质錾花环相接,玉质莹润,包浆完整,应为经年把玩之物。此件拍品原装锦盒,盒盖楷书云:『辛卯年仲秋,偶得前清榜眼寿田先生家藏乾隆年所制白玉毛笔一支,此笔制作极细,玉质精美,大观斋曾向余用重金求之,余终未放手,盖因时笔难求矣。玉纲斋主人马叔雍记。』马叔雍,民国时人,擅金石传拓,鉴藏古旧专家,与张大千交善,玉纲斋为其在琉璃厂内的斋号,清末民初,玉纲斋一直经营古墨,乃琉璃厂之最。夏寿田,字耕夫,号午诒,光绪二十四年(戊戌科)中进士第八名,殿试榜眼及第,历任翰林院编修、学部图书馆总篡。工书法,文才出众。青白玉琢就,玉质油润光泽,质沉压手。印章正方形,圆雕瑞兽一只,半卧于印章之上,眉目炯炯,身躯健壮,工匠刀工细腻,以极其深厚的圆雕功力表现瑞兽浑厚端庄的一面,十分到位。兽身鳞爪均用阴线描绘,气派非凡。兽尾鬃毛工整流畅,挑毛丝毫不乱,造型生动颇具古意。整件印章取材奢侈,圆雕精湛,实属难得。此印印文表明其应为一方城隍印。城隍信仰历史颇久,宋代时各地基本皆修容有城隍庙。自元代起,朝廷还为城隍颁发封号,此佑圣王即应属此类。城隍印一般模仿官印刻成,颇受百姓崇拜,凡地方上有疾疫灾害发生,或祭厉等,都须请用此印。明清时期将中间穿孔的圆柱形、方柱形或三棱柱形小玉器称勒子、勒或玏,多用作佩饰或坠饰。玉勒子起源于文化期的玉管饰,一般中间有通天孔。汉代玉勒子又发展出辟邪禳灾的作用。此玉勒子九颗为一串,皮色各异,沁色自然,方圆各中规矩。抚之圆滑,光气内敛。间以金环、紫檀珠环相隔,玉质细糯透亮,金玉辉映,煞是动人。此件拍品取材精巧,圆雕侧卧童子,上下穿孔。玉质温润,雕工娴熟,打磨细腻,留皮呈色古朴。此摆件为童子戏鹅造型,童子自古即为备受欢迎的玉雕题材,童子戏鹅形象宋元已出现,至明清时即成为十分流行的吉祥形象。多宝串集青玉、黄玉、白玉等多种材质为一挂,博采众长,造型涉及法轮、瑞兽、玉环,小巧可爱。玉饰质地肥润,色泽古朴,工艺讲究独具一格。在先秦以来的玉文化的影响下,以玉作佩饰逐渐成为士人风尚,尤其将各式古玉精雕巧琢,作成小兽、璧、环等小佩饰,颇为常见。至宋元时,慕古之风盛行,集古玉巧件用作串饰,佩挂于身侧,是颇具文人风雅的做法。此套多宝串即属此类,串上集八枚精巧雅致的古玉件,不仅玉质温润可人,雕琢精巧细腻的同时亦不失古朴韵味,为多宝串中尤其精美可爱者, 实是佩挂把玩之妙品。编磬为古代乐器一种,乾隆时期用于重要典礼中演奏。古乐分十二律,阴阳各六,南吕为其一也。南吕中声十二律制:古代律制,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等的半音。十二律阴阳各六,暗合十二月之时,各律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此件南吕玉磬碧玉描金双龙戏珠,为一组乐器之一,有明确乾隆年款,应为配套宫廷乐器之一,弥足珍贵。同类可参《故宫玉器图典》188页。此件花插精选一段南红,雕成仿青铜觚状,掏膛规整。觚体上覆出廓龙凤、祥云、海水江崖。觚,先秦为酒器,明清宫廷各种质地的觚形器,均用作插花、陈设或者供器。花插侈口外撇,腹微鼓,腹径小于口径,胫向外微撇。一俏色白龙,攀附觚颈,身姿矫健,器腹旁,有丹凤伫足,优雅挺拔。凤立于江崖之上,周围海水翻涌,自器底而起,水波根根分明,崖石奇巧怪谲。刀法复寓巧于拙,刀工简练,俊朗苍秀,选材精美,将南红之润美与巧妙雕饰结合,天工巧做。底座锼雕一龙回首,四周升起祥云,与器底海水江崖接洽,相得益彰。此物为翡翠制扳指,质地透亮润泽,其色似碧、白两色晕墨,观之青翠可爱。扳指作圆筒形制,造型简洁明快,一口磨圆,一口略内倾,以方便佩戴。扳指古称韘,原为游牧狩猎引弓勾弦的实用器,后逐渐变为佩饰。入清以后,扳指更是风行于宫廷贵族之间,显贵皆日日佩戴以象征身份地位。其原料亦随之变得丰富多样。乾隆年间,西南地区安定,产自缅甸、云南一代的翡翠得以大量进入中国,优质翡翠遂被制成各式扳指,备受贵族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