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为孩子打开语言的格局

诗能在现实生活之上,构筑一个精神世界。

深厚的古诗词积淀,为打开孩子的眼界和格局,做了充分的储备。

多走走,多看看,徜徉于诗里诗外,至少孩子的感受力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从古诗中借力,不仅可以充盈孩子的世界,还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将他的感受和想象转化成生动的语言。

——伍同学

本文授权转载自“ 耘籽季”(ID:YunziSeason)

古诗词:为孩子打开语言的格局

伍同学

(儿童文化启蒙教育工作者)

学龄期的写作困难,大多是因为日子单调,天地狭小。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把诗看作“揭示存在”的语言。说得通俗点,诗能在现实生活之上,构筑一个精神世界。

《楚辞》里雄奇瑰丽的诗句,让整个楚文化至今依然鲜活,在瓦砾残简之外,我们还能看到生动的悲苦、求索、彷徨等内容。深厚的古诗词积淀,为打开孩子的眼界和格局,做了充分的储备。

《楚辞·山鬼》 陈丝雨 绘

从最基础的部分开始。风土人情的美好,需要一定的空间来承载,这时我们应当走出去: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邵雍《山村咏怀》)

从一到十,并非简单的数字累计,而是走到户外,带上一双寻找美的眼睛,让景观逐步饱满起来:朦胧的光影,如烟村;错落有致的建筑,如亭台;流丽的色彩,如花。这样的发现与孩子的眼光是高度契合的。多与少,首先不是一组概念,而是一些形象。眼界打开了,情趣才会随之而来。

这时再转换眼光,会产生更为细腻的感受: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诗经·秦风·蒹葭》)

“溯洄从之”,和“溯游从之”是两个相反的方向。一个上游,一个下游,所见所闻不尽相同,心理感受更不一样。道阻且长,所写的只是艰辛,“宛在水中央”却有观赏仰慕的意味。没有这一上一下的转换,“蒹葭苍苍”只是一张悲情的照片,绝达不到悲壮的境界,只因少了些空间感,情感就得不到伸展。

有时,高手与普通诗人的区别,正在于他多了个回首的动作: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

这一回头,竟发现了一重人生境界,添了一份释然的心情。多走走,多看看,徜徉于诗里诗外,至少孩子的感受力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诗与远方,也许人到中年之际,会选择遗忘。可对一个个正在成长的小生命而言,它就成了必需品。为何古代诗人热衷于登高望远,答案还是在诗里: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王维《汉江临眺》)

把眼光释放到整个天地,让身心得到最大限度的舒展,还有比这更好的放松方式吗?两点一线的行程,狭小的交际圈,层层叠叠的住宅楼,今天人们所受的压抑,实在比古人多。

而下面这首通俗易懂的小诗,则向更高远的所在,伸出了想象的翅膀: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想象力的伸展,不止可以指向广博的空间,也可以指向时间的长河,获得一份历史感悟。对于传承了悠久历史的语言来说,这实在是一大优势: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

苍凉的边关,时而兵荒马乱,时而激烈厮杀。残酷的战事,神勇的将军,这些本身就是极好的故事素材。吸收了历史感的语言,自然会富有内涵,而不易流入单调浅薄。

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我们能看到古诗词是如何打开格局,释放想象,提升境界的。从古诗中借力,不仅可以充盈孩子的世界,还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将他的感受和想象转化成生动的语言。

杜甫并非凭空成为诗圣,他充分吸收前人的成果,学养深厚,即使写一个山水小品,也能语出惊人,气度不凡: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能想象这是一首安坐在草堂之内完成的作品吗?门和窗没有挡住诗人的思绪,反而让天上地下,“千秋”和“万里”这样一片壮阔的时空汇聚到了一起。

如此深邃厚重的语言,是反复锤炼的结果。坐井观天,当然对此望尘莫及。反之,日积月累,研习诗词,语言表达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