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渴望被平等的对待
1.
有一次,我从外地回上海,飞机降落在浦东机场。那是一个晚上,同时我还携带着两个超级大的箱子。
于是,我选择从浦东机场直接打车回松江的家。住在上海的人都知道,这段距离不算近,光打车费就要将花费将近300元。
用出租车司机的行话来讲,我算是一位高质量的客户。我心里想着,上车之后,司机肯定会非常热情的对待我。
事实证明,是我想多了。
上车之后,出租车司机和我进行了简单的几句交谈之后,就开始把手机开了免提,和朋友聊起天来。而且聊天的过程当中满口脏话。要知道,大部分上海出租车司机的素质是非常高的。但那天遇到的司机,却带着一身匪气,非常的不友善。
司机用手机聊完天后,和我又交谈了几句。每次,我都用非常客气的方式回应。但是司机的反应却非常不礼貌。
无论我说什么观点,他或是不赞同,或是保持沉默。当我说出“做出租车司机也不容易”这句如此体贴的话的时候,他只是“哼”了一声,半晌都再没有任何反应。我坐在汽车的后排位置上,感觉很尴尬。于是,我也不再和司机做任何交谈了。
然而,学心理学的我,总是忍不住去换位思考,总是想要努力去体谅对方。我在心里默默想道,也许是这位司机师傅跑夜车太累了,所以对我态度不好,我应该体谅出租车司机的辛苦和不易。
在过高速公路收费站的时候,出于礼貌和体谅,我再一次的主动问司机:“过路费是现在给你,还是最后一起给你?”不知道我的话在什么地方戳中了司机的神经,司机又非常不耐烦说了一声“下车给!”
到达目的地之后,我付了现金,然后让司机给我一张发票。没想到司机火冒三丈,嘟囔道:“急什么,没看到我正在找钱吗?”找完钱之后,司机一加油门,气呼呼的扬长而去。
这段经历让我感觉非常闹心、非常憋屈、非常不爽。每次回想起这件事来,总感觉自己像吃了一只苍蝇一样,气不打一处来。后来,我认真的反思了一下,为什么这件事会对我产生这么大的消极影响?
答案是,这件事强烈的冲击了我的价值观。
因为我一直相信:只要礼貌、友善的去对待另外一个人,那么对方就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你。因此,在出租车司机交流的过程当中,我都始终保持友善、保持礼貌、保持克制。但最终的结果却是,我的客气与礼貌,换来的却是对方的无礼和粗暴。
2.
曾有一段时间,我在订阅号的后台中会收到很多的提问。我不得不把每天大部分的空余时间都用来解答这些提问。有的人会问我很长很长的问题,我也非常耐心的回复给对方很长很长的答案。
开始的时候,我显得非常有耐心,想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位提问的人,因为我不想辜负任何一位订阅号粉丝。我会经常性的在回复中说下面这些话:
“谢谢你对我的信任,选择向我倾诉你的心理困惑。”“我非常理解你现在的处境,如果我是你,也会感觉心情很糟糕的。”“根据你的问题,我给你下面三条建议...”
当然,大部分的粉丝都是比较友好的。但是有些人在收到回复后,不仅连声“谢谢”都不说,还经常做出类似的回复:
“啰嗦这么多,你能不能只用一句话来点醒我?”“道理我都懂,可我只想知道该怎么改变现实!?”“如果你给我的建议根本就不管用,怎么办?”
还有人在提问之后,喜欢用命令的语气再加上一句:“你在忙吗?我已经向你提问了,看到之后请马上回复一下。”
噢,我的天呐!看到这样的回复,我整个人都不好了。
后来,我的画风变了。尤其是在忙了一天感觉很疲惫的时候;或者是回答了一个人N多个问题,可对方连声“谢谢”都不说的时候;或者是给一个人提了很多建议,但对方还未去尝试就觉得我的建议根本就行不通的时候。
这时候,我不再坚持“平等对待对方”的原则了。就像是一个家长训小孩子一样,我采用了权威的口吻直截了当的告诉对方:
“你的问题就是想的太多,做的太少了。”“请问你认真看过我给你提的建议了吗?”“我认真给你提的建议,你连试都没试,凭什么说不管用呢?”
你猜怎么着?当我没有再采用平等的方式去对待那些令人头痛的提问者之后,没想到却收到了奇效。
“小宋老师,你的这一句话一下子就击中了要害。”“不好意思,宋老师,是我没有认真看你给我提的建议。”“好的,老师,谢谢你,我先去试试您所说的几个方法吧。”
为什么?为什么?这是为什么?当我平等对待对方的时候,对方根本就不买账。当我板起脸来,准备要发火的时候,对方却忽然软了下来,瞬间变身成了小乖乖?
3.
在这背后,其实有心理学的依据。
对于一个从小就在平等、民主家庭氛围中长大的人来说,这个人就比较倾向于采用平等的方式去对待他人。而对于一个从小就在权威、高压家庭氛围中长大的人来说,这个人就比较倾向于采用权威的方式去对待他人。
在武志红的《为何爱会伤人》一书中,提到这样一个观点,我非常赞同。那就是,一个人的外部关系,往往是内在关系投射的结果。所谓外部关系,就是指一个人的外部社交关系。所谓内在关系,就是指内在父母和内在小孩之间的关系。
一个人的内在关系往往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
如果小时候父母采用平等的方式对待小孩子,这个小孩子就会慢慢形成平等式的内在关系。当这个小孩子长大后,在处理外部关系时,他就会采用平等的方式去对待他人。
如果父母采用权威的方式对待小孩子,这个小孩子就会慢慢形成权威式的内在关系。当这个小孩子长大后,他就会用权威的方式去对待他人。
需要说明一点的是,拥有权威式内在关系的人,在人际交往中会首先以“权威的父母”角色自居,把对方当成是“无助的小孩”对待,因此看起来就会比较凶。
然而一旦遇到另外一个比自己更加权威或是更加严厉的人,那么这个人则会马上扮演起“无助的小孩”角色,又会显得异常乖顺了。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就会明白,为什么当我采用平等的姿态去对待出租车司机或者是某些微信平台的提问者的时候,反而会得到不平等的对待。
我们可以推测,他们有极大的可能性出生在一个权威式的家庭,从小就没有被平等的对待过。因此,他们就形成了权威式的内在关系。在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他们要么显得盛气凌人(扮演权威父母的角色),要么就显得异常乖顺(扮演无助小孩的角色)。
4.
你也许会问:知道了这么多道理之后,又有什么用呢?
的确,从小成长的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大。我们很难马上去改变对方,尤其是去改变对方的内在关系——例如,让一个在权威式家庭环境下长大的人变得温文尔雅,平等待人。
除非,他们能够深刻反思自己的成长经历,觉知到自己的问题所在,然后才有改变的可能性。
然而,明白这些道理之后,我们却可以更好的去和别人沟通,更好的去保护自己。具体怎么做呢?
如果你采用非常平等的方式去对待另外一个人,但是对方却根本不领情,反而采用非常粗暴的方式来对待你。那么,这就说明,对方把内心中那个“无助的小孩”形象投射到了你的身上,而自己却以“权威的父母”形象自居。
这个时候,只要我们不去接受对方的投射,或者是将自己的语气变得更加硬一些,对方反而就退回到扮演“无助小孩”的形象了。
也就是说,沟通的法则不是一成不变的,对待不同的人应该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这就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背后的道理。
如果对方适合平等的沟通,那么我们就采用平等的姿态去沟通。如果对方不喜欢平等的去沟通,那就索性加重一下语气,化身成为权威的形象,去和对方沟通。这样,反而会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
要知道,有的人从来就不渴望平等,他只是渴望有一个权威来统治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