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峤丨改名不更姓
改名不更姓
作者:南峤
“您贵姓?”
“免贵姓于。”
是的,在下姓于。毫无疑问,天经地义,我的于姓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据《新唐书》、《广韵》、《元和姓篡》所载,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姬发大举分封诸侯,其次子姬诞被封邘城(今河南省沁阳市境内),建邘国,称邘叔。从此,邘叔及其子孙就以国名邘为氏。后来,邘国臣民亦以邘为姓氏。中国人的姓氏大多来源于国名、地名、官名、艺名、植物名等。渐渐地,有的邘姓去邑为于,史称此乃于姓正宗。当然,于姓由来还有多种说法,我记得祖父说过,咱家始祖在河南省。于氏族人在秦汉时期迁徙扩散到中原地区,魏晋时期走向全国包括东南沿海一带。我的家乡在长江之阳、黄海之滨,成陆较晚,公元958年才设通州(南通州)。以前称为胡逗州,是冲积沙洲。“胡逗州上多流人,以煮盐为业(《太平寰宇记》)。这煮盐的以及围垦开荒的”流人“就含有迁居过来的于姓人氏。
我家上溯十代八代,不是什么皇亲国戚、名门望族,乃迁居过来的布衣百姓,不建家族祠堂,甚至连家谱都没有,所以无从考证是于姓哪一支脉继嗣下来的。
姓氏的沿袭也是家族血脉延续、香火传承的一个显著标志。父系社会以来,一般是子女承父姓,极少数是拜干亲后改随干爹姓;或者给别人家领养,就跟养父姓;或者跟随母亲改嫁后,改继父的姓;还有一种情况,招婿为子时,有的被要求改成岳父的姓。这种种情况,在“多子多福”的年代顺理成章,在计划生育时代下独生子女更改姓氏的就鲜见了。
于姓无论在过去的《百家姓》上,还是在如今6000多个姓中,排位都比较靠前。
于姓同其他许多姓氏一样,讲究辈分排序,取名时带上标识辈分的字。族系支脉中无论近房还是远房,一听名字或一看名字就晓得是哪一辈的,称呼礼数上清清楚楚,不会乱了身份。我家沟北有个本家是“宏“字辈的,已经是三代旁系血亲之外的了,年纪比我大10多岁。从我少年时起,只要遇到,他总是客客气气地喊我一声“叔叔”,叫得我怪不好意思的。
家族中辈分用字反映家族的世系次第。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禁止结婚。为了优生,这是无可置疑的。家族中即使不属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如果通婚,那虽然不违法,但也还是别别扭扭。有的隔了辈分,也难免遭人耻笑,被说三道四。依我说,无论是血缘上还是地域上,通婚还是远一点为好。
于氏家族代代薪火相传,姓名上一目了然。我听祖父说,我没见过面的曾祖父是“金”字辈,祖父是“安”字辈,父亲是“之”字辈,我这一辈是“德”字辈,下一辈是“宏”字辈,再下一辈用字就不讲究了,不再参照同一辈中最先出生的人取名字。家族同一辈的人名字中没有一个统一的字,打破了传统的桎梏,随心所欲,自我觉得什么字好就用什么字,家族的世系次第如同雾里看花。一些古板的耄耋之人直摇头。我觉得倒也无所谓,也是时代的一种新风尚。
的确,人的名字不仅是个人的人生记忆,而且打上时代烙印。建国、援朝、
跃进、志富等等,反映了人们阶段性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至于十年动乱年代中一窝蜂地冒出来,包括新取的和后改的诸如“卫红“、”小兵“之类的名字,我实在不敢恭维。现在家长学历提高,给孩子取名注重文化元素和丰富内涵,有些还具文艺范儿,如“轩”、“博”、“皓”、“子”、“琪”、“欣”。少数人为了彰显个性,避免重名,还取四五个字的姓名。
按照所谓的民俗命理,出生最佳时辰男孩儿是午时,女孩儿在子时。而我“生不逢时“,是男孩儿却出生在子时。为了协调阴阳,均衡五行,改善生命运势,略懂易经风水的祖父与父亲商量,给我取名“子延”,隐含着丰富的生命寓意,凝聚着长辈精神寄托。小名用了7年,开蒙读书时,家长给我起了一个学名“德延”,“德”是根据氏族兄长的名字中的一字沿用,“延”有延展、延年之意。
有人说,人的名字只是一个符号、一个称谓,区别不同个体的代码而已。可我认为,它承载着父辈甚至祖辈几多情思、太多厚望。过去,长辈希冀后代富裕的,常常给取“有财”、“金山”;盼望子孙长命百岁的,总爱起“鹤寿”、“松龄”;欲求孩儿“学而优则仕”的,往往给来个“登科”、“连升”。现在的父母,包括许多大学生给孩子取名也是绞尽脑汁,有的翻遍字典、词典,抑或还得请应需而生的取名公司。谁不想给自己的儿女一个靓名呢?
长辈给我起的名字,上学时老师同学问是哪个“yan”字,我忽略家长的本意,说是“延安”的“延”,好像也沐浴到一缕革命圣地的光芒。
从小学、中学到部队,家长给起的名字我一直使用到25岁。在部队退役前,我未征求父母亲的意见,自作主张,自己给自己改名字。
其实,我改名的起意早就产生了。我老家不远处有个与我同姓同名的人,而且那人年纪比我长,我的名字肯定在他之后取的,只有我主动改掉为妙。现在看来,重名实在难以避免,全国14亿人,剔除一些难认难读难写的生僻字,常用的汉字大概只有3000个,还要选形、声、义俱佳的就更少了。过去人们交际圈小,远处有重名的并不知晓。现在上网一查,和比较出名的人重名的有的是。据说,全国有30万人之多同用“张伟”这个姓名。
同时,我不信奉“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观念,而尊崇“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理念。我也有点叛逆性,人的名字怎能囿于旧传统观念呢?
那是1975年,我看了一部电影《侦察兵》,主人翁郭锐智勇双全,英俊潇洒,深深折服了我年轻的心。“锐”,字形美观,音韵和谐,意思雄健,内涵丰富。斟酌一番,我决定用于我的名字。
退役回到家乡前,通过有关程序我正式改名。在人生的转折关头,准备作为又一个起点,在前进道路上迈开新的步伐。
哪知此后还是平凡的工作、平淡的生活。虽然锐意进取,但无大的建树。有朋友说我的性格、行为不像名字,名不副实。我承认确实愧对这个名字,真谈不上锐利、敏锐、锐不可当。我用此名,初衷正是因为性格偏钝偏软,需要不断地勉励、鞭策。人的名字的意义一般在于祈愿和希冀。算命先生说,金木水火土,命里缺哪一样就用哪一个字补。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首先就体现在起名上。一个婴儿,谁知道长大后会是什么样呢?
文/南峤
编辑/王孝付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南峤,籍贯江苏南通,现居上海。文学乃兴趣所在,业余创作发表一些散文、诗歌、小说,有的在征文比赛中获得金奖、一等奖,有的在网络文学平台上阅读量1.6万+。
《金秋文学》™ 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