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之器

​ 道无形而物有形,阴阳无形而日月有形,道因物而得以运行,阴阳因日月而得以分明。以物为器,然而道德才可体现于世间,一内一外,一道一物,道德宇宙成之。万物皆为道之器,无道则万物寂然,无物则道不成。

古代方位的解析:方位,从古至今,唯一中位不变。尚且称为大用和小用,以便于区分。大用为东西南北中,以中为参照物。小用为上下前后左右,以参照为中心。大用于天地方位之度量,小用于小物之间参考。日出为东,日落为西。月出为西,月落为东。自然之理,始终如一。

先天八卦之图中方位:下为北为坎,上为南为离,左为东为震,右为西为兑,中为气,四象之中,中为土。而现今却常以,上为北为离,下为南为坎,左为西为震,右为东为兑。何以故?是因现代人学习的思维习惯而出现的差异。

错一:没有理解古人的思维方式而来定义古文献中图象的方位。

错二:上下前后左右表述的是一个立体的三维空间。东西南北中表述的是一个平面的二维空间。若要三维表述二维,也是前后左右对应东西南北。

错三:参照物不同而定义,产生古今差异。

差异:

一,例如先天八卦,现代人通常默认以“我” 参照物为中心来定义方位,“我”的前为北,后为南,左为西,右为东。而古代是以气为中心,坐北朝南,前为南,后为北,左为东,右为西。

二,现代人习惯性以“我为中心”的思想来小用定义大用方位,而古代人“置身于中”的思想来大用定义小用。古人是以坐北朝南,而现代人反之。若将古文献图象掷置于地,人在中央坐北朝南,人图合一,则古今方位差异无矣!至于思想,古今相比之后,现代人的思想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这是值得深思的。但是,不管出现那种方位标注,都是合理的,因为已经存在的事物都是自然合理的需要的存在。同时提倡,翻译古籍时,用到方位标注图案的时候,注释是现代方式或者古代方式,二者同用,会使自己不明其意,又误人子弟。

无极本太极,太极生阴阳二仪,二仪生木火金水四象,四象亦合震离兑坎。惊蛰为震雷位于春中,立春之后阳气初生而使生万物复苏,草木初长,称谓少阴。大暑为离火位于夏末,大暑之时阳气至极,骄阳似火,酷热难耐,称谓太阳,而阳极则生阴。秋分为兑金位于秋中,秋分前后谷物成熟,秋收之际,其形色如金,称谓少阳。大寒为坎水位于冬末,大寒之时阴气至极,寒风缩骨,坎坷难行。称谓太阴,水大体隐藏于土地之下,少许露头于土地之上,如同两张蔚蓝色和灰黑色的纸张来比拟水和土,一小一大放置,它的表象就已经清楚明晰了。四季循环交替,阴阳相分相合。阳变阴合,阴变阳合,互为其根。坎生乾,兑生坤,离生巽,震生艮,四象生八卦。此处为古代方位,土位于中央为气,坎位于北,离位于南,震位于东,兑位于西,乾位于西北,坤位于西南,巽位于东南,艮位于东北。相传为上古先贤伏羲所画八卦,为区别于周文王所画的八卦,所以称为先天八卦。

春季之时,斗杓(biao,音表。)指向于东,故震位于东。夏季之时,斗杓指向于南,故离位于南。秋季之时,斗杓指向于西,故兑位于西。冬季之时,斗杓指向于北,故坎位居于北。

日月运行规律与阴阳的变化规律对应,干支变化对应四季变化,四季(按属性分为五季)交替的规律与五行变化规律相应,四象变化规律又相应五行。五行气运变化又合人体五脏五腑气运。万事万物都有所对应,天,地,人三者合为一。五行八卦天干地支,三者合为一,是一个整体,单独使用一种表述,其余二者都是相互跟随的。万变不离其宗,而“宗”则是道。要说物为道之器,而五行八卦干支则是道的“具”。

河图洛书也被古人视为宇宙生化的本源图,尚且不探究河图洛书和八卦谁先谁后,但可以确定它们是各自独立的体系而又可以合成一个更大的理论体系。它最有意义就是把“数”,加入到了五行八卦干支的系统里面。阴阳,五行,干支,数,相互配合把道更近一步的解析,形成华夏民族的独特的文化。

古人长期以来通过观察,认知与理解世间万物的关系,利用河图洛书中的关系式,图象表现和动态演化,定义道,气,阴阳,五行,八卦,干支,天地及自然气象的概念,并把它们引入了宇宙生化系统。如下简述:

三垣四象二十八星宿:

三垣:紫薇垣,太微垣,天市垣。天四象: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二十八星宿:东方青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jī)

北方玄武七宿:斗(dǒu)、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lóu)、胃、昴(mǎo)、毕、觜(zī)、参(shēn)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ěn)

二十四个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七曜:金,木,水,火,土,日,月

德:无为而有为的行为,为物德为静德,无为而有功,以静成动。如天自强不息,地厚德载物,水滋养万物,金火陶熔之功。有为而无为的行为,为人德为动德,有为而不邀功,以动求静。如养育子女,做好事不留名。造福大众,推动发展,为大德。施舍个体和个体交易为小德。有其功用便是有德。德为总成,非一善可代之。

道:万物之始祖,宇宙生化的根源,变化的本源。也可理解为物质,能量形态,变化规律的总结。

气:无形而能运,始于青清赤浊二气,后运行于宇宙万物内在规则,如同道的左膀右臂,代表了道的意志,准道行为,具有相合,相分特性!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降为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后演化成万物。

阴阳:原始取象于日月,后来发展却取代了并包含气,但是阴阳是在二气分化后演化出来的,并继承了气的相合相分特性,还演化出相冲(克)的性质。

五行:古人把取象于世间的金木水火土五种拥有分别特性的物质,用作类似于容器功能,来归类世间万物。根据各物体本身存在的特性和其他物体本身存在特性,推演出相生相克关系。以土为大,承载其他四元素。

八卦:以阴阳关系式,定义阴阳为二仪,演四象,成八卦。定义“—”为阳爻,“- -”为阴爻。二阳相合为老阳,二阴相合老阴,相克得少阳,少阴。少阳为阳中生阴,阳为主阴为次。少阴则阴中生阳,阴为主阳为次。四象再由阴阳关系,演化八卦。其中老少是表达对应关系,用太少也是同理,重在知其表象之下的意义。乾,艮,离,震,坤,兑,坎,巽。

干支: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地支取象于树干和树枝,根据树干和树枝天然生长顺序及变化,推演出十天干和十二地支。

其他天地等概念皆指象于自然之物。这种对已知事物分类,整合,相通,演化的思维是值得我们后人深思的。古人通过不断地提升思维高度,不断的对已知事物进行融合推演,不断的创新新的知识点,源源不断,生生不息!在春秋战国时期,正是有着这样的思维方式和相应的时代背景,以道为本源开展多方面的研究,才有文化爆炸式的发展,呈现百花齐放的景象。所以说古人思想并不是封建思想,而是迄今为止很多现代人也无法触及的高度。古往今来的读书人的学习能力,都可以把它们的层次归类为:学,习,思,疑,辩,创。习而能思可称谓人才,思而能疑可称谓鬼才,疑而能辩可称谓天才,辫而能创可称谓圣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