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里躯干重"分合"肢体重"开合"

太极拳谚云:"太极拳,开合拳。"肢体运动多"开合",身躯运动重"分合"。不要忘了"太极"是从"无极"那里"分"出来的。"无极"是混沌的整体,分出"阴阳"后才有了"太极"。身体在练习太极的过程中若多一些"分合"的艺术,水平的提高会加快!

那么在我们的身体上,怎么去认识这个"分合"呢?基本原则是:有分则合,遇整则分,分中有合,合中有分。

四肢是分开的,所以对练拳者有"外三合"的要求一一"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身躯是个整体,所以要分开,即分出"阴阳"来。很多人也许没有朝这方面想过。举个例子就明白了,我们在移动重心时常提到的"两肾抽扯"就是身体自然分开的例证。任何人只要用手抚于自己的命门两侧,在动态中就能明显地感觉到两肾位置的上下分离。

太极拳的特点是,身体上的某个点位,某种能量你没有意识到,关注到,那里就永远是被裹挟状态,不会主动参与整体做功的。这有点像微观量子力学中电子的出现与消失:你关注了它就出现,你不去关注它就丢失了。

人的身体上还有没有更多的能"分"的整体部位呢?不仅有,还不少。

丹田在腹部的中央位置也要需要变成太极球,即也要分出"阴阳"来,身体一动则丹田之一半借重力下旋,因为主动运动称为"阳",另一半被推挤而旋上称为为"阴",两部分旋而对称。

盆骨是个整体,也要分出阴阳来。座骨在动态中半升半落,仅用重力和地面反作用力为能量的来源,来推助身体的整体移动。

两肩左右对称,却要斜向通过脊柱接受两胯的能量,故而两肩胛骨挂在脊柱两边,一升一降,起落有致⋯⋯

如此,上有两肩胛错落,中有两肾抽扯,前有丹田旋转,下有座骨起落⋯⋯或还有更多。练拳时要刻意地一对对的生成,一节节的熟练,一关关的闯过。你就会慢慢地体会到了"分"的要义。

有人说太极拳不是要求"整劲"吗?分开了还怎么"整"?恰恰是整中有分,遇整求分,才能创造出一种合谐的内部平衡运动机制,可以有效地利用空间,避僵求柔。就如一台漂亮整体的汽车内部必须有合理复杂的齿轮装置。僵化地求整会束缚了运动空间,整体稍稍一动,就觉得周围发紧,就是因为内部死了,空间反而出不来。

在你的大脑意识中,只要"无极"的那个圆圈存在,就给肢体运动定下了一个界限和框框,对称的事物两面"阴阳"只可内部协调,不可逾越无极。这是"合"的存在呵!"阴阴"在任何时候必然是对称运动,错落有致,互依互摧,这不就是"分中有合,合中有分"吗?。

如果将我们身体在做太极拳运动时比作一个电场,四肢运动是到处游动的电子,其运动形式是有序地"开合",而躯干运动的"分中有合,合中有分"就是那个原子核。原子核的质量、能量不知要比外围的电子大多少倍。由此可见太极拳中躯干的"分合"要比肢体的"开合"具有更核心的地位,我们更应该重视躯干的"分合"训练。

(半生太极缘,喜结八方友,有用即拿去,敬请点观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