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2021)》发布:饮食相关慢病问题日趋严重!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2021)》发布
2月25日,由中国营养学会组织编写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报告》指出,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居民营养不足与体格发育问题持续改善,但膳食不平衡问题仍突出。膳食组合或结构的不同,或某些食物长期过多过少,将造成所供给的能量或营养素与机体需要之间不平衡的状态,有充足证据说明,膳食因素与机体免疫水平、慢性病的发生风险有密切关系。
《报告》指出,我国大多数人群膳食结构仍保持植物性为主,谷类食物仍是能量的主要食物来源,居民蔬菜摄入量仍稳定在人均每日270克左右,与其他国家相比一直处于较好的水平。居民动物性食物摄入量增加,优质蛋白摄入量增加。
从监测数据来看,我国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低体重率分别为4.8%和1.9%,已实现2020年规划预设目标。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营养不足发生率率明显降低,特别是能量供应不足已经得到根本改善。儿童青少年、孕妇贫血率、维生素A缺乏率均有显著下降,营养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身高是反映长期膳食营养质量的指标。《报告》指出,近30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水平持续改善,2015年我国18~44岁男性和女性的平均身高分别为169.7厘米和158.0厘米,比2002年分别增加了2.2厘米和1.6厘米,提示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居民膳食质量和人群体质明显提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中国居民超重及肥胖患病率快速增长,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报告》指出,肥胖常伴有多种代谢异常,是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等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6岁以下和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别达到10.4%和19.0%,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4.3%和16.4%,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已经超过一半(50.7%)。
超重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癌症等重要的危险因素。全球疾病负担2017研究结果指出,2017年全国归因于高BMI的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为59.0万,13.5%的心血管疾病死亡归因于高BMI。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7.5%,糖尿病患病率为11.9%,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为8.2%。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显示,根据2013年中国第5次卫生服务调查:城市地区≥15岁居民冠心病的患病率为12.3‰。18岁及以上居民血脂异常率显著升高(2002年18.6%,2012年40.4%)。2013年40岁以上人群脑卒中患病率为2.1%,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均呈上升的态势。这些慢性病与长期膳食不平衡和油盐摄入过多密切相关。
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不合理的膳食是中国人疾病发生和死亡的最主要因素,2017年中国居民310万人的死亡可以归因于膳食不合理。1982~2012年中国成人膳食变迁与心血管代谢性疾病死亡率关系的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中尽管部分膳食因素在改善,但大部分人群的膳食质量仍然不理想。相当一部分中国人的心脏疾病、脑卒中和2型糖尿病死亡率与膳食因素有关。
《报告》强调,高油高盐摄入仍普遍存在,含糖饮料消费逐年上升。2015年调查显示,家庭烹调用盐摄入量平均每人每天为9.3克。在外就餐成为普遍饮食行为,调查发现前十位常购买的菜看多为油炸食物、动物类菜肴,存在油盐过度消费,以及膳食结构不合理问题。含糖饮料销售量逐年上升,儿童青少年含糖乳饮料和饮料消费率在30%和25%以上,明显高于成人,3~5岁儿童糖供能比高达4.8%。
《报告》还指出了国人全谷物、深色蔬菜、水果、奶类、鱼虾类和大豆类摄入不足。我国居民膳食结构以谷物为主,但谷物以精制米面为主,全谷物及杂粮摄入不足,只有20%左右的成人能达到日均50克以上;品种多为小米和玉米,还需更为丰富;蔬菜以浅色蔬菜为主,深色蔬菜约占蔬菜总量的30%,未达到推荐的50%以上的水平。
人均水果摄入量仍然较低,摄入量较高的城市人群仅为55.7克/天。我国居民奶类平均摄入量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奶类摄入不足是我国居民钙摄入不足比例较高的主要原因。鱼虾类平均摄入量为24.3克/天,多年来没有明显增加,不足三分之一的成年人能够达到平均每天摄入鱼虾类40克以上。大豆类食品是中国传统的健康食品,但目前消费量不足,约有40%左右的成人不常吃大豆类制品。
国人饮酒行为较为普遍,一半以上的男性饮酒者过量饮酒。《报告》显示,2015~2017年数据显示,我国男性和女性饮酒者过量饮酒量分别为56.8%和27.8%。
《报告》显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膳食模式、生活方式的明显改变,各种类食物摄入量过高或过低与疾病风险之间的关联已有较多的证据,《报告》中汇总了与主要健康风险降低相关联的膳食因素主要有:全谷物、蔬菜、水果、大豆及其制品、奶类及其制品、鱼肉、坚果、饮水(饮茶)等,证据等级均为B级。过多摄入可增加不良健康风险的膳食因素主要有:畜肉、烟熏肉、食盐、饮酒、含糖饮料、油脂等。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每天应摄入全谷物和杂豆类50~150克。汇总多项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表明,每增加30克/天全谷物摄入,可降低全因死亡风险8%;摄入量达到每天100克左右时,风险降低25%。与不吃或少吃全谷物(食品)人群相比,每天摄入3份全谷物食品或48~80克全谷物,心血管疾病发病相对风险可降低21%。和很少食用全谷物的人群相比,摄入48~80克/天全谷物可使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降低26%。每增加90克/天全谷物食品,结肠癌风险降低17%。对于13岁以上的青少年和成人而言,增加全谷物摄入会使体重增长的风险降低17%。
蔬菜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每天应摄入300~500克蔬菜,深色蔬菜占1/2。汇总多项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表明,每增加80克/天蔬菜摄入,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降低13%。研究也表明每增加1份(约80克)蔬菜摄入,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减低10%,脑卒中的死亡风险降低13%,冠心病的死亡风险降低16%。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每天摄入200~350克新鲜水果,果汁不能代替鲜果。系统综述结果显示,每天每增加1份水果和蔬菜(1份水果80克,1份蔬菜为77克)可降低4%的心血管死亡率。蔬菜和水果总量摄入增加可使肺癌发病风险降低24%。另外,增加蔬菜和水果摄入还可能降低乳腺癌和肥胖的发病风险。
经常食用大豆对健康至关重要,美国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认为大豆异黄酮以及豆腐的摄入可使冠心病发生风险下降。荟萃分析结果发现,大豆及其制品的食用(大豆摄入量≥1.62克/天,或豆腐摄入量≥14.4克/天或大豆异黄酮26.3毫克/天)可以降低女性(尤其是绝经后女性)乳腺癌的发病风险。
系统评价显示,在每日坚果总摄入量范围0~52克的范围内,与摄入最低组比较,坚果摄入最高组全因死亡风险下降20%。每天增加坚果摄入量15~20克,全因死亡风险下降17%左右。剂量效应反应关系结果显示,每天28克坚果干预,各项血脂指标均显著下降。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吃各种各样的奶制品,相当于每天液态奶300克。报告汇总多项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发现,每天增加200克总奶制品摄入,结直肠癌的风险降低7%。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每周应吃鱼280~525克。Meta分析发现,与从未食用过鱼的人相比,每天食用60克鱼的人群总死亡风险降低了12%。对中国40~50岁人群进行14年随访的队列研究发现,与从不吃鱼的人群相比,每日摄入鱼大于68克的人群的全因死亡风险降低30%。Meta分析发现,每日摄入鱼肉每增加100克,脑卒中发生风险降低14%。
荟萃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每天一杯(236.6毫升)茶使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平均降低4%;每天一杯茶可降低2%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每天摄入6杯绿茶可降低21%胃癌的发病风险。
此外,《报告》还提供了维持健康体重和身体活动与健康关联的证据。有证据证明体重过低或过高都会对健康产生明显的影响,证据等级为B级。目前有充足的证据表明,身体活动不足可导致体重过度增加,多进行身体活动不仅有利于维持健康体重,还能降低肥胖、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某些癌症等疾病发生风险和全死因死亡风险,改善脑健康,其推荐等级均为A级。